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二——变化2005 ( 总结)

以上对参加大师班学员专题摄影作品风格的分类,显然很粗糙,并且带有一些我自己比较主观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从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虽然不能完全参考我的统计数字,但是可以看出,脱离传统的叙事方法,使用较个人化的风格进行叙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姑且算做我们的一个结论,当然这也绝对不是对专题摄影传统套路的颠覆,只能说,我们能够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工具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种从传统到个人的变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案例看出。

案例一2000年来自英国的大师班学员gary calton,在诠释当年的主题work的时候,拍摄了救护中心抢救一个烫伤女孩的故事。

他的作品为传统的叙事方式——1,选择一个典型的主要人物。2,围绕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展开报道,比如刚刚进入医院,治疗,康复。3,影像尽量包含多种信息,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使用广角镜头,重视前景和背景

2003年丹麦摄影师peter funch也拍摄了一个紧急救护队,当年的主题是enough

他的作品却并不遵循传统的表现手法——1,故事并没有主角 2,故事的叙事结构是散落的,逻辑主线是摄影师个人的感情,并且通过影像的整体风格(快照)的方法予以控制,从而使之不见松散 3,作者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他并没有表现救护队如何抢救车祸(一般的传统叙事都是如此思路),而是将血淋淋的死亡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案例二是对厌食症的报道,2001年英国的felicia webb选择了一个厌食症妇女作为他的报道主题,照片也遵循了传统专题摄影的表现方式,比如暗合了生活画报的八股——特写照片、肖像照片,人物关系照片等等。2003年,德国摄影师sibylle fendt 的摄影主题同样是厌食症,但是他的作品完全脱离了叙事的功能,他使用120相机(这也是很多个人化表现方法常用的画幅),他的照片以多人的肖像为主,这些肖像中却并没有着意刻画厌食症的症状,肉体痛苦,等等,却着力表现这些女孩犹豫、孤独的内心状态,或者说是摄影者本人对她们的印象

经典的表达方法


个人化的表达方法

也许可以这样总结:

  • 传统经典的专题摄影表现方式,重逻辑,重照片的叙事功能,强调叙事时的客观。尤金史密斯等人提炼出来的表达方式,确实是经典语言,至今并没有过时。这套语言系统易于掌握,易于同读者交流,可以成为一种共通的语言。但是缺点在于摄影师必须达到一定的功力,超脱形式的束缚,以求影像的精致经典,否则可能会被套路束缚过于平庸。
  • 个人化的表现方式,重感情,重照片的表情功能,没有固定的套路,摄影师完全根据自己的感受表达,并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展开拍摄。作品带有很强的感染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发挥了静态照片之间由于情景切换而产生的“第三种效果”,这种蒙太奇效果体现了专题摄影的优势。但是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可能不能得到所有读者的共鸣,同时拍摄因为没有模式可循,难度更高,稍有不慎整个专题会很散乱。

注:关于“第三种效果”的理论我打算明天详细写写,这个最近有一些想法。

又注:上周五,当时飘着一点小雨,老孙千里迢迢把大师班的一本画册送到我手中。非常感动。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曾经有过你是做个摄影师还艺术家的的争执迷惑,其实很简单了,那个根适合你的表达,或者你随时都可转换,马格南的扎克曼似乎很早就开始了~~~

    Reply

  2. 有些事情必须要弄清楚,比如你要表达什么,你的态度是什么。但是有些事情未必一定要恪守规则,比如怎样表达。你的这句话给我也很大启发

    Reply

Leave a Reply to E6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