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录播 一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自由”?

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你想过没有,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也许意味着我们又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John Lee是一位美籍华人,当年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能够在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找到工作,纯属幸运,一位同事离
开了,正好空缺出来的职位让他留下。否则,根据常态,刚刚毕业的学生要先在小报里工作,然后才能进入大报。
9年的时间里,这份报纸给了他极大的空间,对于国内报社的摄影记者来说,这份自由难以想象。这个被报社其他同事称为“艺
术家”的家伙,喜欢和光线做游戏,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想法,他使用中画幅相机拍摄,甚至用holga相机(一种使用120底片的
玩具塑胶相机,常常被lomo一族使用)拍摄长线图片故事,画面漏光,四边有暗角,但是这些照片也仍然被报社接受。


在芝加哥论坛报周末画报上的holga相机拍摄的橄榄球比赛
911之后的美国,去战场,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是美国新闻摄影领域的一股龙卷风。John在911事件结束后三天被派往伊拉克,随后还前往海地。当海地街头响起密集的枪声,他突然问自己:“是冲过去,还是回去。”成为战地摄影师并不是他想要的目标,
于是他选择了回来。

他同时也选择了离开,在报社工作9年以后他决定做一名自由摄影师。为什选择自由,他是这样说的:“报纸是摄影师的培训基
地,可以训练你成为一个杂家,一个全才
,但是随后你应该为杂志社工作,或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让自己的工作向深度发展。”
目前,John正在拍摄自己的一个专题“   911后的美国”,他使用仙娜相机,记录911后的美国故事,比如,酒吧墙上突然出现的美国国旗,飞行表演中美国人膨胀的爱国心。
另外一位摄影师也选择了自由,他是德国明星周刊的签约摄影师迈克沃尔夫(michael wolf),在为明星工作8年之后,他开始了自由摄影师生涯,他觉得有太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无法在这份杂志实现。
提到迈克沃尔夫,真有意思。第一,没有想到他是芭芭拉(前面提到的明星图片编辑)的丈夫,大牌摄影师加大牌图片编辑,梦幻般的组合。第二,没有想到去年我在平遥最喜欢的作品《香港的前门和后门》就是他拍摄的,第三,没有想到我上课时经常给学生放的作品《中国的坐》也出自他手。世界真小。


椅子的画册(左)在杂志发表版面(右)。 拍摄过程(下)

迈克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六组作品,前三组是为明星周刊拍摄的——吴桥杂技、体育在中国、转变中的中国。可以说,明星周刊的拍摄任务还是很具挑战性,但促使他最终还是离开的原因是:在杂志社里,照片不过是最终呈现在页面上的照片而已——这句话具有深意。

拍摄中国小体操运动员

照片不仅仅是“照片”,迈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他的另外一组我们熟悉的作品是“中国制造”,也是为明星周刊拍摄,并且在荷赛获奖。踏遍了200家工厂之后,只有6、7家中国南方的工厂允许他拍摄。在他的照片里,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冷光源的衬托下,机械工作,面无表情。但是这仍然不能传达他的感受。于是,成为自由摄影师以后,迈克回到美国,从二手市场收集了两万个中国制造的玩具。经过多次尝试,他将这些玩具背面粘上磁铁,吸附在薄铁板上,密密麻麻地围绕在他在中国工厂拍摄的工人的肖像四周。这个作品2004年在香港展出,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展览。


准备展览


展览完成时的样子

迈克将自己的转变归纳为从报道摄影向具有艺术色彩的个人化作品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我看来是一个一直保持用心灵体察自己的拍摄对象的摄影师的必由之路。
我获得的第二个常识是关于摄影师的职业规划:小报社(熟悉摄影工作)——大报社(成为杂家和全才)——杂志社(更加成熟的技巧,更多的时间经营)——自由摄影师(发展自己的风格)
http://www.johnleepictures.com(john lee 的网站)
http://www.photomichaelwolf.com (michael wolf的网站)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喜欢michael wolf的《中国的坐》甚于《香港的前门后门》。我觉得不练就一手过硬的功夫就贸然去“自由”,多少有些草率了。一个9年,一个8年,我想很能说明问题。

    Reply

  2. MARY ELLEN MARK拍摄的印度红灯区和马戏团等早期专题作品最为大家所熟知,最近她利用美国某地举办的一次双胞胎节,使用大幅波拉座机拍了一组双胞胎肖像,同时与她的丈夫,一位记录片导演,合作制作了一部关于双胞胎的纪录片。照片出了画册,办了展览;纪录片也得以
    发行;
    LAUREN GREENFIELD的《girl culture》的确值得一看,做为报道摄影师,她拍摄过好莱坞女性系列,美国富人家庭的生活场景,拉斯维加斯赌场的舞女,以及最近在VII网站上刊登的美国触摸陌生人PARTY,一个个反应今天都市生活片断的专题频繁出现在ELLE,VOGUE, TIME等媒体上,同时在她的作品集里,也能发现表现街头流浪者的专题;近来更是玩票纪录片创作,拍摄的关于美国厌食症青年的纪录片《THIN》大获成功;
    MARTIN PARR绝对是MAGNUM里的另类,MAGNUM成员关于是否吸收他加入的激烈争论可以为证,他常用的工具是NIKON90X加60MM微距和环形闪灯,以他特有的微观视角常给观众带来意外的惊叹,前段时间他接受SONY公司的邀请,揣着SONY提供的K750C游走欧洲。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跟各位同学讨论这样一个话题,进行纪实摄影创作的时候,除了关注弱者、灾难、战乱、疾病、贫穷。。。还能拍摄点什么?
    或者缩小范围,近日中国我们可以拍点什么,我先说几个,抛砖引玉:独生子女、中产阶级、意外中得500万彩票的百万富翁、80后。。。

    Reply

  3. 在问及对摄影的看法的时候,ian berry表示自己不喜欢戴安阿勃斯,在问及马格南是否已经逐渐偏离了它的社会人文纪实摄影的时候,ian berry提到了马丁帕尔

    Reply

  4. 马丁帕尔的东西并没有脱离社会人文纪实的范畴,同时画面的多义性特点更强烈,助于他在编辑市场的成功运作,并因此给MAGNUM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面是个人观点。
    逆光能否具体说说IAN BERRY对阿勃斯和马丁的评价?

    Reply

  5. 可别这么叫,吓我一得瑟~~~您想多了,我是贼拉喜欢他,380买了一本他的画册还,“马丁帕尔,靠”也具有多义性,不是骂人了,我的意思是这家伙牛比!
    也想听听依安贝瑞的评价,贝瑞老人依然神采奕奕啊,小荷那里又看到他了

    Reply

  6. ian berry他老人家只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马丁帕尔是马格南新一代摄影师的代表

    汗衫的这个观点我同意:进行纪实摄影创作的时候,除了关注弱者、灾难、战乱、疾病、贫穷。。。还能拍摄点什么?

    我们今天可拍的东西太多了,关键就是第一要拍,第二要放弃小我的小情趣去拍,第三还有持之以恒的拍。

    Reply

  7. 还能拍点什么?有同感,昨天看了《911之后的美国》,十分不解,为什么放着《SARS之后的中国》不拍,而跑去拍别人呢?911改变了美国,SARS更改变了中国,作为一名中国大通讯社的名记,是否更应该关注身边的中国?如果我有条件,我会去尝试这个题材。

    Reply

  8. 中国青年报的郑萍萍在拍sars后遗症。我喜欢这个题材和这个切入角度。而sars后的中国,也是不错的题目,但是也要找好突破口 ,想拍的话赶快注册,呵呵,自己喜欢的摄影题目要是能注册就好了。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