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也上照片儿了

Zy69问的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人了,我还算是比较熟悉这组作品的前因后果。因为照片
的作者Patrick Zachmann来北京的时候我曾经陪同他拍过一天照片。
之前的邮件联系中,Patrick请我帮助他在北京寻找Crazy Building(疯狂的建筑),
以及建筑物外围树立起来的实景图广告牌。这些场景是他对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的印象。他还有
另外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操作的选题:Night(夜)。因此来中国也要拍摄一些各个城市的夜生活。
由于Partick来北京后找到了自己一位多年未见的好友,因此我只是陪同他拍摄了一天的照片。
我没有带他到别处去,我带他来了我家,我觉得我居住的小区就是最好的拍摄对象,非常疯狂,
一个个疯狂的豆绿色小窗户。Partick果然被我家的景色震惊了。下面就是他的作品,
我很高兴能够在著名的马格南网站上看到我家的居住场景,这件事不能被我们物业知道,
他们最近正在发动群众参与短信选举北京居住环境最佳的社区,原本我们这里排名第一,现在已经落后,
他们一定会抓住这个案例加强宣传攻势。
我觉得小荷同志说的最好的照片就在你身边,就是你看不到,是完全正确的。这非常气人。
当我向Patrick描述我家楼下的钉子户是怎样被赶走的时候,他问我为什么不拍?哦,是啊为什么不拍呢?
Patrick打着飞机来中国,他跟踪一个四合院面临拆迁的一家人,拍摄他们的生活,他还有计划跟踪民工
乘过车过年回家。我非常诧异,这些非常本地的题材,怎么都是外国人在拍。我觉得一定是他比我们有
钱的原因,所以不计成本。我问了这个问题,你这些照片是否能够给你带来利润,他摇了摇头,他要拍
一些自己很不喜欢的题材才能够获得资金支持来做这些选题。
Patrick的确没有多少钱,他斤斤计较着自己在中国的每一点儿花费,在马格南网站上的这组上海的
照片,
http://www.magnumphotos.com/cf/htm/FramerT.aspx?V=CDocT&E=2TYRYDMSME0N&DT=ALB应该是他夜和疯狂的建筑两个专题的组合,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个专题,更多可能是为了
销售的需要而组合的照片,是网站的作品,而不是摄影师的个人作品,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
我家也上照片儿了,我家为什么不能上照片呢?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站在一个
外星人的角度看世界,或者说站在十年以后看今天,这是Patrick带给我的启示。

Comments (11) Write a comment

  1. 是这样。都是自费,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第一次我陪外来者拍北京,感觉像我早就知道一块公地,我带他到那里,他挖去了地下的财宝。更多的财宝还在那里,我就是看不到。最近一次在上海,陪一个奥地利的朋友拍,因为我也没有去过上海,两个人逛了若干天,看到的都是新鲜的。只是这次令我思索的,是他关注的内容shut down。(他拍了十几个国家,一些照片在这里http://www.christophlingg.com/en/menu.htm)

    Reply

  2. 扎克曼经常流窜到上海,去年在上海时,还让我帮忙给他搞800度的专业卷,不过诺大的上海竟然没有它需要的胶片,后来马格南上有一些他的有关“夜”的片子,如任老师说的,并不很完整的专题,“销售的需要而组合的照片”。他也一样有无奈的,期待他自己的东西,就像他的黑手党。

    这正好引发我想说的,“看”的能力欠缺,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你不知道需要什么,不知道需要什么,那么你就可能发现不了东西,霍夫曼东北选题之前他做了很多准备,嘿嘿,还从我这里挖了不少信息,不过这家伙很谨慎,具体拍摄的细节是不会透露的,但从我给他安排的联络人那里还是知道了一些细节,对照后来看到他的东北的片子,你不得不佩服,叨得真准。前几天和小荷赵钢一起吃饭,还聊起霍夫曼,一次他和后方编辑沟通后,出门就拍到了想要的。

    准确的目的和需要很重要,效率和质量都由此产生,那谁需要我们是不也是个问题呐,我们为谁服务?先不说我们有无技术操作能力等等,这是第一

    再有,是任老师说的,另一个需要是你自己的,“站在十年以后看今天”~~开阔的远瞻的视野。

    一个解决眼前,一个准备以后,想说得太多,有点乱~~

    Reply

  3. 我觉得无忌上对于东北照片的争论,就好象别人给你拍了一张肖像你死活觉得不像,这样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外国人拍摄的中国题材,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外来人视角.但是他们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的观看也有局限,他们的具体表现方式我们学不来,我们也没有必要原原本本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拍.他们给我的启发是,第一,哦,原来他们这样看我们,第二.这个题材不错,我也应该去拍我们自己的作品

    Reply

  4. 嘿嘿,正好讨论到这个,不知大家有没看昨天平遥高端论坛第二场,对结尾时人数悬殊的争论有何感想——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今天,摄影师个人是还要以本国作为参照系,还是不分国界和你我的借鉴和融入,才符合“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Reply

  5. 我觉得,其实诸如学习交流之类的活动,应该是对自身的一种充实、一种领悟、一种对自己批判的修正,籍以得到一种提升。赞成老师的观点。其实国内乃至身边,用心之下真是别有一份天地的。

    Reply

  6. 审美疲劳。也许我们拍照的时候要学会忘记自己,像一个婴儿那样看这个世界

    Reply

  7. 逆光,谈谈你用contax T3拍同志专题的感受吧。最近正为一个类似选题选器材,一直没拿定主意,想问问你当时选T3的过程和拍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Reply

  8. 答复zdy,我记得青海摄影节的时候我问过德国BFF协会的人,德国摄影和美国摄影在风格上的差异,他们认为没有差异,全世界都一样。我觉得这个答案令我很失望。怎么会一样呢?德国摄影师的严谨和美国摄影师的奔放,差别还是存在的。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难说,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至于是否被全球化的浪潮卷入,我觉得要看作品的目的,很多摄影师作品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卖给老外,他们的视角当然免不了要“全球化”,如果真正想操作一组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切入点就不会从是否全球化,是否被某个策展人,某个画廊接受的角度出发。说实话,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品,不是通过如此理性的角度计划出来的,时常是歪打正着。

    Reply

  9. 答复汗衫,第一,用t3不是为了偷拍方便。虽然相机体积小,但是我是到了拍摄中期,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时候才开始用t3的。第二,使用t3这样的机器相应的表达风格也应该是“快照”的样式,整体拍摄思路也应该发生改变。第三,因为我和他们相处的时间比较长,有一段时间天天混在一起,使用t3也是表达摄影师的态度。这样的小相机让我们彼此之间没有距离,完成从摄影师到朋友的角色转变。
    总之,我觉得我这个案例还是比较特殊的,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彼此已经亲密无间了。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拍摄进行的时间不长。现在如果我重新返回拍摄,我就不会再用t3,因为我们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我的思考也发生了改变。
    南格丁也用小型相机拍摄,我觉得也是处于类似的情况。

    Reply

  10. 温故而知新

    随意点点以前的文章,看看文章和评论
    又有新的发现~~~

    [:Automan:]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