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课堂笔记(三)

困境三,从布列松到弗兰克摄影语言的变化。
布列松是一个行者、隐者,他不愿把自己的目光从镜头后移到镜头前,
他让人们看到人世百态而不是看到摄影者自己。他无功利的工作,将
许多事情做到了极致,从而达到超然于世的境界。而到了弗兰克,他
拍摄作品时只相信自己的直觉,不相信光影、焦点、构图,老一辈
建筑的摄影理念被打破了,在老一辈眼里,他们的作品简直是垃圾。
但是弗兰克却成功了,语言体系的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对旧有语言的否定呢?
二,美国摄影理念的变迁。
摄影语言的体系的变革是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的,弗兰克的成功源于
他在二战后人们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后,他恰到好处的把握了当时人们的
状态和时代脉搏。下面关于摄影理念的变化也说明了这点。
1, 1955年斯泰钦组织了轰动一时的人类大家庭展览,当时人们相信世界
是美好的,人类在进步。
2, 60年代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重新评价美丑,看到了
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扭曲。阿勃斯的摄影就体现了这种思潮,她的作品视
美丑如一,关注弱势群体,拍摄对象只是拍摄对象而已,对他们不抱任何
感情,而许多观众看过展览之后发现他们从中间看到了自己的状态。
3, 80年代,彼得威金(Witkian)拍尸体,扭曲的尸体,在相片上划道,
把现代人的精神表现为极致,而摄影师本人在商业市场上他也颇有收益。
这些人为什么能够成功?还是摸到了社会理性的脉搏,理念的转换,并且以完美的
影像表达出来。

三,记录与表现
纪录的目的源于历史情结,而表现的原因是摄影师的个体情结,也就是主体意识。
两者之间应该如何把握?今天的摄影师应该将历史行为缩小,突出主体意识。有两个
原因,一是现在的影像已经太多了,以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太少,也许一张即是
精品,现在则不然。二是纪录的手段也太多了,可以从多种途径入手。
因此,如果你仅仅因为历史情结纯粹的纪录,这样产生的只是产品而不具灵性。主体
意识是你成为你的前提,是靠个体苦苦追求才能得到的。不要用你的照片讲故事,传达你的感受。
四,东西方交叉视野中我们的位置

在做摄影时直面人,直面人性,这是东西方视野的交叉点,最终达到
从他人的身上观照自己的目的。因为你看的是别人,而看到的或许是自己。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纪录与表现一节,我觉得有些观点在发展变化,到了今天,已经不是记录与表现的问题,而是整理与诠释

    Reply

  2. “不要用你的照片讲故事,传达你的感受。”最后这句,看得不是太明白。

    另外,影象叙事能力,我们好象特缺,可以中国电影为例。

    Reply

  3. 照片本身不能表现具象的情节,比如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这些具体的信息在照片里都是模糊的,需要文字说明等信息来界定,你所说的电影的叙事能力特缺,那种叙事能力恐怕更不能简单通过画面来表达,而是画面与画面的连接,整体的结构

    Reply

  4. 对不起,你的这句话,不要用你的照片讲故事,传达你的感受。以及你上文提到的主题意识,这个之间的关系,我想不明白。

    Reply

  5. 麻烦你可以看一下这个帖子http://clickart.yculblog.com/post.4107518571.html
    里面年轻摄影师的影像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不明白,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

    Reply

Leave a Reply to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