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纪实摄影的境遇

突然发现我们正在遭遇这样一种境遇,朋友之间如果可以用短信联系,就不会打电话,
一个办公室的人,明明互相挨着,却一定要用msn说话。我上学的时候,全女生楼只有
一个电话,永远排着长队,总有煲电话粥的人让后面的人怒目而视。如果你再追想更早
的一代人,那是一种更非常麻烦的生活,“约会”是一个带着实在意义的词汇,必须
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看得见面孔,听得到声音。而现在,这些情形被一人一部电话的
现代生活瓦解了,人与人的交往连嘴都不用张开了,只用动动手指。
现代化让我们生活在比以往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交往的范围更加广了,认识的人更
多了,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际网络却是建在一个虚拟的时空中,MSN上的朋友,邮件之
间的来往,网络上的熟人等等。。。这个虚拟的时空的核心是以“我“为中心展开的,
可以随“我“的心情变化决定人际交往的节奏和进展,这似乎带来不少交往上的便利。
机器化的现代生活,的确是省心的,因为真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成本,这种
成本除了经济上的,更主要是感情成本。面对面的交流不是以我为核心,需要注入对对方
的关心和理解,交流才能持续进行,一个眼神,一种语气,一个表情,一种姿态,这都对
人际交往的持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与实在的人打交道,真的很累。
说到累,终于回到我们这个纪实摄影的话题中来。记得前一个月,我陪马格南的Partric拍照
回来,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因为实在太累,以至于无法放松进入睡眠,第二天,我们见面
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也累得一晚上都失眠。其实,我们没有干什么体力活,只是与很多
人交谈。纪实摄影的最大特点就是你要走近别人,甚至走进别人的生活,这里面要付出
巨大的感情交往成本,甚至会欠下感情的债。
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年轻一代摄影师对纪实摄影失去兴趣,我发现社会环境的改变是其中一个
重要的原因,生活在虚拟的以我为中心的社会中的年轻人,已经无法接受那种由于接触他人
而耗尽精力的那种累。从这个角度,纪实摄影的操作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反现代的,是原始的,
让很多现代人难以忍受,因此,在封闭的自我空间里,以我为中心进行创作,成为更多人
选择的拍摄方式。
萨特说过一句话——他人皆地狱,所以,对于今天的中国年轻纪实摄影师来说,如果说出
了什么问题,原因是多元的,如何克服对他人这个“地狱”的恐惧,是首要做的事情。
又:
昨天的“不变心”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共鸣,不过,还有一点要澄清的是,我们
不是又在拉大旗扯虎皮,每一种摄影形态都有它的特点和优势,在这里,我们
只是希望唤起大家对接近边缘化的纪实摄影的重(
chong)视与重(zhong)视。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看看国内的纪实摄影,有几个可以称得上大师的?
    尽管国内的纪实摄影还很初级,但是,现在似乎传统的纪实在国内已经不流行了!
    现在热门的是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私影像….
    大家讨论的是:拍卖,画廊,收藏,艺术品级别的打印技术…..

    Reply

  2. 顶~   回来恶补~ 又是感慨万千~

    一下想起上大学的第一堂课,老师第一句就问我们为什么报考摄影专业~全班24口,几乎全部回答喜欢商业摄影~要挣大钱~    毕业展上也只有三组作品和报道有关~

    拍故事的人少了~ 读故事的人可能也不多了~

    Reply

  3. 我觉得大家对纪实的定义有些具体化了。其实如果抽离了数字合成和人工合成的影像部分,其他都可以是纪实的。
    我的英语老师告诉我他从来都不怕恐怖片,因为他看的时候会想到那个演员正在被导演训斥着一遍遍装鬼脸,导演叼着烟卷喊着Action,这个场景很搞笑,就再也恐怖不起来了。

    摄影的本质就是纪实的,那么所谓的艺术摄影、私摄影(我很讨厌这个名字)、观念摄影其实和纪实并不矛盾,或者说他们也是纪实。我们所定义的纪实摄影在今天是需要一些改革的。譬如形式和方式上、器材和表现手段上都需要一定的改革来适应要求,更重要的是,想想要去纪些什么。

    Reply

  4. busoni,“纪实摄影”和“摄影的纪实性“是两个概念,“纪实摄影”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种专有的摄影形态出现的,人们往往将其追溯到约翰里斯拍摄纽约棚户区从而帮助这里的人们改变生活状态等这样一批,本着关心人出发的摄影师身上。
    而正如你所言,所有的摄影形态都带有“纪实性”但是,这个和“纪实摄影“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也认同你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革,纪实摄影的外延也要发生变化,而且也正如你所言,更重要的是要去想纪实些什么。

    Reply

  5. 我非常感动于你的这个思考。最近的几次公开活动给我的感受像是打翻了五味瓶,百感交集。特别是那个外国专家见面会,我也参加了,但我听到一个我有些敬仰的专家(少有的可以称得上专家中的一个)拿着一堆反映白色污染的照片一个劲说“漂亮”时,我跑了。原本打算见7个人,结果只见了2个。我对中国纪实摄影的环境有些无奈,我感决纪实摄影真的要见鬼去了。昨天的拍卖也让我心情复杂,我不知道我们一直倡导的关注普通人的纪实摄影在商业面前究竟该是个什么角色?面对这个大环境,我觉得你的思考或许有些书生气,但可能种有些稚气的勇气,却正是中国摄影人所缺乏的,包括我。

    Reply

  6. 我发现自己就是任老师说的“年轻人”,我喜欢纪实摄影,但是又不愿意和人有太多交流,只喜欢默默地观察和拍摄,我们这一代人太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技巧,而在虚幻世界里,谁都比别人能说会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难道我们是被网络毒害的一代?

    Reply

  7. 感谢回复,首先,纪实和纪实性是绝对有区分的,但人性关怀的摄影和纪实摄影又是有概念区分的,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纪实摄影都需要有改革社会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这个金元社会里,纪实摄影的人性关怀取决于摄影师的个人状态。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变化,如你所说,我们电子化的生存着,人和人的关系和关怀已经降至底线,这时候,很难奢求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摄影人足够真诚的怀有人本关怀,而今日纪实摄影的困局也正是溯源于此。

    而实际上,摄影是侵略性很强的行为,依靠掠夺他人的生活来获得图片,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他人权利的不尊重,摄影者在处理图片时,更重要的是他出于什么角度,如果我们仍然在一个优势者的角度去谈论关怀(单方面的认为对方需要关怀),那么这种关怀始终是小资情调的。

    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再去关注那些得到足够多重视的所谓弱势群体和原生态人群,而是周遭的社会和人出现的问题。即,我们也处于问题之中。

    从来纪实摄影(文献)和艺术摄影是不矛盾的,譬如威廉·艾格斯顿,波坦斯基,南·戈尔丁,贝歇夫妇等,我们很难说他拍的不是纪实(文献)。但他们呈现出的是不同的纪实范畴,是具有各方面扩张性的。

    纪实摄影的改革,首先要改革掉转入中国后笼罩在头顶的小资关怀的光环,成为正式的文献摄影(Documentary),将小猫小狗式的“关怀”升华为大视野的“大关怀”,这样才有可能从本质上解决纪实摄影的问题。

    to sjt:
    我记得我曾经写过,做摄影要耐的住寂寞,在中国做摄影,就要特别耐的住寂寞。西方世界是一个幻象,他们眼中的中国也是一个幻象。如果想得到他们的认同,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拍摄我们自身的问题,专攻下三路;一条是找全球人都有的问题,走上层路线。第二条路很难。

    Reply

  8. 数字时代,让本来就及其现实善于寻找捷径的国人成为成本学大师,而且生存本来的压力让他很难沉静下去,自然会找一条最短的路线,起码实现言说的需要,除非还有疯子能坚持寂寞,但这样的疯子很少了,所以你很难再看到侯登科,更不会看到小川那样八年拍一部纪录片的人。沉静不下去,当然也不完全是你个人的原因,国家也从来没给你创造一个条件,这不同于一个美国人,他可以在荒漠研究一辈子昆虫,因为他有饭吃便可以一直沉浸梦想王国里,往往给你呈现一片惊奇。而我可能要考虑今晚的面包,当然你有了面包还要有智慧。

    对于纪实摄影的探讨,让我想起了刚刚去世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目前盛行一种歪风,非要将企业家变成社会责任型企业家。实际上,这歪曲了企业家的功能,企业家仅仅应该对竞争和创新负责。弗里德曼的判断:如果企业家是好斗的蛇,为何一定要求他,至少从形态上变成美女蛇呢?这不是说企业家不担负社会财富贡献,而是你不要给他带这个帽子,那么我们说,纪实摄影为何要背负这么沉重的责任,它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是否把自己看得太伟大了。

    “从来纪实摄影(文献)和艺术摄影是不矛盾的,譬如威廉·艾格斯顿,波坦斯基,南·戈尔丁,贝歇夫妇等,我们很难说他拍的不是纪实(文献)。但他们呈现出的是不同的纪实范畴,是具有各方面扩张性的。”纪实摄影需要从新定义吧

    Reply

  9. 任悦老师,拍卖会上本来想和您好好聊聊.,但犹豫匆忙也错过了.每次浏览您的博客都受益匪浅.特别想约您明年在我们报纸上开始专栏.柴选同样有这样的愿望.想听听您的意见.祝好.

    Reply

  10. 散步姑娘啊,你喜欢啥就拿啥,提前打个招呼就成,要是写专栏,俺可是比较怕怕,回头聊吧!

    Reply

  11. 受益匪浅!!!大家评论的长度和深度,让我深深感到纪实摄影的希望。

    Reply

Leave a Reply to busoni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