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冷,却也有点儿“甜”

最近沮丧地发现,Feedly订阅里的“1416教室”莫名地发送了一些垃圾帖,订阅数也锐减。这让我感到一种威胁,假使教室再空下去,这里会变成废墟,这间教室会被占领。其实问题已经摆在眼前,究竟是谁侵入了我的1416,他们睡在哪儿?做些什么?

我想起了安迪(Andi Schmied)。

dsc_0213 photos ©Andi Schmied

昨晚读了安迪送我的书,那是她在一个“被抛弃的别墅区”里的游历。奇特的是,这片废墟我也去过,不过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这些故事在我的记忆里通常都被处理成虚构的小说。我记得当我们踏入宫殿一样的废墟,都讲不出话来。废墟有一种强大的气场,霸占整个身体,所有的感官都可能暂时失去作用。但安迪细声细语地讲着故事,她为我们描述看守废墟的人如何变成废墟的主人,一个男人带着一根树枝吧嗒吧嗒地敲着地面走路,他的房间里也堆满了树枝……她在废城里发现了“他们”的存在。她依然保持了感官的敏锐。

schmied_06

 ©Andi Schmied

我和安迪是在位于纽约的“三角艺术机构”(Triangle)遇到的,这是一个艺术家驻留机构,目前有来自波兰、匈牙利、捷克、英国的几位艺术家驻留。这个多元的构成有一个共同点,所有的人都是女性。但当开会的时候我提出疑问,为什么围坐在圆桌四周的都是女性?这个话题竟让大家稍微有些尴尬。

我立即意识到,在纽约,没有人愿意被定义,被贴标签。相当微妙,在这个一下子可以碰到一万个不同的人的大纽约,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身份认同,但每一个人却都拒绝被定格。

我其实从来没有问过安迪的来处,也许是匈牙利布达佩斯,也许是伦敦。安迪做摄影,但不是摄影师,她从伦敦大学的Bartlett建筑学院硕士毕业。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的作品都围绕建筑展开:

“我要探访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进入传统城市逻辑的地域——但仍然是都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们有的是脱离原有功能,有的是人烟稀少(却并未废弃)的城市或者乌托邦建筑。我从做档案记录开始我对这些地域的探索,随后它们会成为我介入的素材,变成视频或者装置。”

还是说说我和安迪都曾去过的这座废城——“京津新城”。

网络上的文献说去过这里的人都会记得那几匹金光闪闪的马。

这是一片有着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温泉的高级住宅区,但有大片地域没有完工。安迪在这里玩耍,这种玩乐基于一种假想,却也是现实的存在——仍然看守这片地域的人们如何利用这些建筑?她在房间里扔进了干草。铺上地砖。搭建围墙。摆弄玻璃窗。半年后她还会再去看看这些“装置”。

schmied_02

img_9942

grass_summer3

f1550034

All photos ©Andi Schmied

我之前写过文章“痛斥”废墟视觉,但也无奈地感到废墟奇观俘获视觉的强大力量。所以我惊讶于安迪竟可将废墟视为一个乌托邦,城市失去了原本的功能,权力变成了真空,游民占领了城市,自得其乐。

安迪也将“京津新城”这个项目做成了一本书,分成三个章节,探讨这个被抛弃的城市的归属,在这本书里你根本无法区分哪些是现实存在的,哪些又是艺术家介入的。那些窗帘是真的存在吗?那些席梦思床垫是谁的?那些言谈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对话。而这些暧昧却恰好如艺术家所愿,激发读者对“缺失、拥有,以及时间的感知”。

jing-jin-city

了解更多关于这本书的故事,点击这里

安迪介绍这个项目给我的时候,她的声音很轻,也很顽皮。其实我们只有半个小时的交流。她目前在纽约的项目是扮作一名买房者去豪宅里看房(大意如此,我们还未就这个选题深入聊)。她之前的一个项目基于自己在日本札幌的经历,她拍下那些“功能失调”的建筑,然后建造模型,构筑了一个名为“Noguchi Town”的小镇,镇里的建筑都无实用功能,从而整个城市成为一个游乐场。

dsc_0044 dsc_0123tumblr_inline_ocqi8kllqh1qzmwt5_500

©Andi Schmied

我必须要声明。我和安迪完全不熟悉,仅仅基于一面之交。但我一直在想着要写这篇文章,写文章对我就是疗伤。安迪怕不会承认“女性艺术家”这个身份。但看过纽约正潮的各种女性艺术展览,我感到其之所以流行也许正是世界当下所需。并非是因为它们带来安慰,因为这些作品依然很残酷,非常残酷。在这些作品中显现出一种反抗,并非颠覆,提供了一种可能,尽管很遥远,非常遥远,假如我们可以把废墟当成乌托邦,之后又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标题,“看起来很冷,却也有点儿甜”的由来。

f1040033

49

©Andi Schmied

1416在现实世界的真正起源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水泥建筑,我们曾在其中聚会,我们是一群彼此并不相识的读者,我们有一群人,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也因此无须做任何妥协。也许,那时的1416也可称之为一个乌托邦建筑。

事到如今,仿佛世界上更多的是佯作的真诚与虚伪的繁华。我倒有些希望这世界存在所谓的灵魂的捕手。这样,我的教室就不会再空了。

Comments (18) Write a comment

  1. 問候任悅老師!我可能到現在還沒反應過來互聯網中文世界打開電腦看博客已經成為一種「前當代」行為,2013年以來我都乾脆改成手寫了。一個時代過去了畢竟就是過去了。但文章是自古以來擔當道義的,只要有人在讀就好。

    Reply

    • 子潜好!无论是手写文章还是打开电脑看博客,都是一种要亲力亲为的主动行为,这一行动已经越来越稀少。我们都应该时不时地来写文章,以“长篇大论”与朋友交流,其根本目的是抵制一种奴役——向互联网汇报自己的所有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

      Reply

  2. 摄影也许不仅是要捕获瞬间之美,往往太多美丽的画面让人过目而忘。恰恰是那些苦难的、阴郁的、被遗弃的甚至是丑陋的画面却总会给人以震撼、思考?

    Reply

  3. 看到老师在我生日当天更博莫名的有些撞到了小幸运的开心~
    不论是书写还是阅读文章都是围观另一个人的乌托邦呢,以最直接的方式去看到别人的世界,看看是能交朋友还是三观不合( ⊙ – ⊙ )
    关于“女性”艺术家什么的,始终觉得这像是把标签贴的太过明显以至于狼狈了。不过大势如此,唔…..

    Reply

  4. 刚才翻评论时,一瞬间感动到了。
    佳羽在旁边看到任老师的评论后“唔”了一声,又说任老师也喜欢说“唔”啊。然后她说,现在看1416教室有一种怀旧的感觉,这种怀旧似乎暗示了一种消亡。
    当然这个感觉是主观的。订阅数的减少,不意味着读者对1416教室的需求减少了,或者说,在内容的创作和接受上,我觉得并非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相反:供给决定需求。我们作为读者除了参与评论之外,能做的就是默默把文章转到朋友圈。剩下的任老师要努力呀哈哈。
    刚才突然想起来一句话,“废墟是时间的血肉之躯”。唔~

    Reply

    • 很久不写博客之后,偶然写些东西,就要哼哼唧唧有些念旧,这样其实很不好。其实对我本人来说,每次产生“这里不如以前热闹的感觉”,结果总会更多是一些感慨而非伤感。

      至于消亡,这个我倒从来没有想过,因为我还在啊。因为你们还在啊。

      哈哈,也代问佳羽好。

      Reply

  5. 弱弱問一下,我用火狐 Firefox 瀏覽器,為什麼每次都看不到博文里的照片的 ? >.<"

    Reply

  6. 任老师你好,最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叫1416摄影辞典,看了一部分了,收获良多,很感谢您。

    Reply

    • 循着你的评论我又瞅了瞅这篇文章,尽管不是这里最为感伤的一篇,但却也是最近以来最感伤的。。。。。

      Reply

Leave a Reply to Wenbin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