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摄影书

摄影评论人Jonathan Blaustein前几日随口唠叨了两句:“当下,几乎每一个摄影师把他们的每一个项目都做成了书,市场上有太多的书,但很肯定,并非所有的书都有很好的销售量,已经供大于求。”他这话一出立刻引来一堆反对意见:“别碾压我们的梦想!”

Jonathan并非摄影书的反对者,相反,他的博客定期会做摄影书评与推介。他给那些愤怒的网友的回复是:那就做书吧,认真做。

现实是诡异的,出版一本书不再是难事,但你无法对不看书的人说他做的书不好。再深究下去,对于已经不看书的人们来说,这些书的制作又是为了什么。

“书店是人类仍然在思考的证据之一”

这个证据正在消失。

Jonathan的吐槽其实有感而发。出版商Powerhouse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书店关了,换了一个地方,面积更小,地点更偏远。

这家书店曾有着辉煌的过去,出版社的主页仍有相关介绍

“1万平方英尺的展示空间,175英尺高的大落地玻璃,560平方英尺的画廊,著名建筑师 David Howell设计,纽约市绝无仅有……”

很显然,在这样的空间里读书是奢侈的。所以,书店搬走之后,这里将留给奢侈品牌——它们会给物业所有者带来更好的收益。

Powerhouse虽并非专门出版摄影书,但图文书是其重头,出版社声称其作为一家独立出版机构重新定义了纽约图文书出版的文化图景,它的一个标志出版物是和马格南合作出版的《纽约911》(New York September 11),由于响应及时,在全球范围内大卖30万册。但这样的故事也许不会在当下再次发生,沉浸在现场直播数据流里的人们,可能不会再惊讶于任何影像。

书店生存的岌岌可危已是意料之中。也许网络上的阅读和图书购买行为可以视之为一种替代,但你并未发现,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多元的文化。

Powerhouse 这家书店的特别意义在于,它同时也是一个小小的文化中心,纽约摄影节就由其牵头举办,这里也承办了不少展览。当然,更少不了读者见面会与读书会。

我检索了一些书店关张的报道(这样的报道很多)。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家已经有40年历史的二手书店倒闭,店主和常客都依依不舍,老顾客更是用了“绝望”两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店主提到,十年前这个街区有3家二手书店,此外还有表店、古董店、五金店以及文具店,这些商业样态全都消失了,被快餐连锁店替代。就在记者采访的当间进来一个年轻的学生,学哲学,他说在书店最大的乐趣是,“找到一些不期而至的书,你可能从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不期而至”带来多元化的可能,我们的现代生活看似选择多了,却高度集中。吞噬小书店的是超市、亚马逊和ebooks,你可以想象人们在这些“场所”购书的场景,这里也有“不期而至”,但我们与一本书相遇的过程将越来越有赖于机器的推荐。

“图书出版从来没有过黄金年代”

这句话来自一位英国出版人(Louise Tucker)的自白。在卫报一篇博客文章里,她相当直接地给那些对图书出版业充满着怀旧乡愁的人予以抨击。

“如果可以花10英镑从地摊上买两本流行书,有多少可能你会愿意用9.9英镑在独立书店买一本书?”因此,别埋怨超市里的流行书太烂,假使你关心出版业的未来,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但是,你会吗?

作者所言的“出版业从来也没有过黄金年代”,是因为出版业从来都是一门生意,因此也就从来没有过随心所欲。“假如有一百万个读者都愿意买一个名人的传记,那是否有可能会去争论出版社不应该去出版它?”

“我们的出版社有500人,遍布全球,我们的工作的目标,在我看来,是要制作伟大的图书——并且(可能会让你失望了)要赚钱。曾经有一度在做伟大的书和赚钱之间的目标融合较为容易。现在则越来越难。”

不过,在Louise Tucker看来,写作者们也许仍然可以抱怨图书出版的见利忘义,但是否同时也应该检讨自己——你的书是否足够好呢?对于很多真正的好书而言,图书编辑们为了让这本书或者新作者被认知,要做相当多艰苦卓绝的推广和营销工作,工作时间远远超出他们的薪金所支付。这样的工作成了一种“爱的劳动”——大抵也只有这个才能抵挡资本的无情。

“现在也不是摄影书的黄金年代?”

一个有点儿意思的事情是,在当下摄影师人人都在做书的热潮里,受众却并不在很多图书制作的考虑范畴。英国摄影师兼作家Colin Pantall认为,很多摄影师的书都并非想要一个开放的受众,读者只是那些和他们做一样事情的人。”

没有任何圈外的读者,这有时也让我觉得困惑,不知道是应该欣赏这一做法的纯粹,还是应该反思其封闭。不管怎样,对于这部分摄影书的作者而言,下面这些出版人所提到的摄影书的困难,可能根本就不是困难。

摄影书出版商Dewi Lewis在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时候说:要说有黄金时代,那只是就图书的产量而言,从商业角度来看,肯定不是。Lewis在采访中举了一个例子,2002年他的出版社发行了马丁帕尔的《常识》(Common Sense),印了1万册,帕尔正火,他认为自己有把握很快就会将之销售出去,事实也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但这个事情放到今天,尽管帕尔更火,但Lewis却说自己不会印超出4千册。但4千已经是个大数字,当下摄影书印量平均在1千册左右。

COMMON_SENSE_large_1024x1024

让这位出版商感到艰难的除了图书出版业普遍面临的现状,也有艺术类图书独有的困难。前面提到,地方和小型的书店越来越罕见,被亚马逊们所替代。一个来自英国卫报的数字,2014年,英国的独立书店已经少于1千家,不到9年之前的三分之一,2013年一年有67家地方书店倒闭。大书店里留给艺术出版物的空间越来越少,即便在一些小型的独立书店销售,但所耗费的时间和营销的成本也会相对增加。

这位出版商目前的经费来源是依赖补助金,补贴以及摄影师自己的筹款。

“审慎地考虑一下你的书,做少而精的书,然后我们才能开始谈论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Dewi Lewis所说的这句话,却是上个世纪的思路,既然“摄影书”这个热点已经出现,人人都想要和这个概念沾边。这就是当下这个时代的逻辑。

“有没有想过,你那设计繁复的摄影书也是平庸之作”

摄影师们的书究竟能够走多远?这个事情不好说,在Colin Pantall看来,所谓摄影书的黄金时代不可能是黄金时代,因为黄金部分不能被转化,大多数的摄影书无法通过传统的摄影书出版机构将之出版发行。

(好了,如果你看到这里发现本文对摄影书的涉及竟然是市场,而你认为的摄影书是艺术,那你所做的就是关掉页面走人。)

如果说摄影书和普通的书有所不同,传统来看,因为里面都是照片(还用说嘛,但你读照片吗?)且印刷精美;当下来看,年轻人追逐的是其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Lewis认为设计实乃双刃剑,“当一个设计师做了一些超凡出众的设计,下一个就要做得更繁复。如果不注意这种不断地跃进带来的就是成本的增加。”上面提到的摄影师Pantall更是直言不讳,在他看来这种有着大量插页,黏贴的东西,拉页,折叠的摄影书很难适应机器印刷,对于销售者来说也不方便存储和销售。

(不卖,不卖,我的书不卖。我已经听到你在说。是啊,要是这样想,上面两个家伙的这番言谈该是多笨拙。)

究竟什么是摄影书?你很难对着别有心思的“摄影书爱好者”说这玩意儿没有什么神秘的,从摄影术诞生之时其就有书,如果放到当代,无论是在民间的手工作坊还是当代艺术家那里,“手工书”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Pantall看来,在大多数摄影师那里津津乐道的“设计”,却都不过都是平庸之作。不管是在摄影节还是书展,大多数作品都是这样说不上好还是说不上坏的平庸之作。但他却又说,尽管可能不公平,但是如果一部平庸之作用一种平庸的设计做成一本平庸的书,以及一部平庸之作用一种疯狂的设计超出inDesign所能的设计做成一本平庸的书,我可能会选择后者。

这大概就是一些人做摄影书的理由。

如果给这篇充满沮丧事实的文章来一个舒服一些的结尾,Colin Pantall所说的这番话可能比较合适:“假如有摄影书的黄金时代,和销售无关,和设计无关,和优秀作品无关,有关的是其中的能量,积极性,传播,以及那些并非假装热爱摄影书的人们从中获得的乐趣。”

 

Comments (15) Write a comment

  1. 鲁迅在《“中国文坛的悲观”》里说:“总归有许多所谓文人和文章也者一定灭亡,只有配存在者终于存在,以证明文坛也总归还是干净的处所……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这样子,扰乱是永远不会收场的。然而世间却并不都这样,一定会有明明白白的是非之别……历史决不倒退,文坛是无须悲观的。”现在看起来他说对了,希望其他类型的出版在多年以后也能让回头看的人不失望。

    Reply

    • 感觉有这样想法的人,起码有一个抱负,将文章看做一种“公共产品”,但不少写作者可能已经失去了这个愿望。

      Reply

      • 很赞同。许多有价值的写作,恰恰不是“公共产品”。大家都爱听的话,能是什么好话(值得听)?能不是好话(动听)?
        再说说我对“公共性”的看法。王小波大概是中国最早写科技博客的人,也是最早一代程序员。他在《皇帝做习题》里谈到:
        “如你所知,给计算机编程和解几何题有共通之处:对了马上能知道对,错了也马上知道错,干干脆脆。你用不着像孟夫子那样,养吾浩然之气,然后觉得自己事事都对。当然,不能说西学就是这样的,但是有些学问的确有这种好处,所以就能成事……
        但是还有些大学问家有着另外一种经历:他大概没有做对过什么习题,也没有编对过什么程序,只是忽然间想通了一个大道理,觉得自己都对,凡不同意自己的都是禽兽之类。这种豁然贯通之感把他自己都感动了,以至于他觉得自己用不着什么证明,必定是很聪明。以后要做的事情只是要养吾浩然正气——换言之,保养自己对自己的感动,这就是他总是有理的原因。这种学问家在我们中国挺多的,名气也很大。但不管怎么说吧,比之浩然正气,我还是更相信’共同经验’。”
        我想,写作的公共性不必然体现在写作的是“公共产品”,而主要体现在写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公共经验”来作为自己的标尺。一篇文章写出来,好坏与否自己立马就知道,这跟数学题做得对不对自己就能判断一样。所以即便只写给自己看的文章,如果是一个具有“共同经验”的作者,也能真诚地评价自己。当然这个评价不见得准确,就像自以为解对的题也常有错判的时候。但只要这个判断动用了公共思想资源,而非“圣心独裁”的自以为是,其写作就具备了一定意义的公共性。
        写作的不一定是“公共产品”,但好的写作是否应该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完全自我的写作,恐怕很容易迷失。有人认为独立于“共同经验”之外的写作,是在丰富写作的多元性。而我觉得,对什么是“共同经验”可以有不同认识,党报写作者的共同经验,就可能跟大多数人很不一样;但多元的基础,不太可能来源于对一切“共同经验”的否定。多元的意思不是什么都有,而是充分的优胜劣汰。我们今天的生物种类很多元,但地质史上绝大多数物种其实都灭绝了。目前生物系统的多样性,不是表现在各种恐龙跟我们一起生活,而是过去有的物种如恐龙已经完全消失,但与恐龙同时代的幸存物种进一步细分和发展。
        我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鲁迅的话。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似乎不管出现什么都应该接受,视为“增添多元性”。“然而世间却并不都这样,一定会有明明白白的是非之别”,这就是基于共同经验产生的判断。换言之,鲁迅本人恐怕是将文章看作“公共产品”的;但只要认为某种写作具备一定“公共性”,鲁迅提到的这个规律就同样适用——一定会有明明白白的是非之别。无论评价自己还是他人的写作,这点都是一样的。
        至于鲁迅说“只有配存在者终于存在”,这话我是同意的。但它的意思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值得存在的”,那是否“凡是值得存在的都将存在”呢?可能不是。历史对于淘汰“坏”似乎比较有效,但对于发现“好”却不太得力。历史上有作曲家健在的时候作品风行于世,但今天几乎一首都没留下来;也有作品在当时无人问津,等一两百年后由学者从手稿里抄出来,却马上被推为名曲流传至今。
        当时人认为好的未必就好,但好在我们永远有机会再判断它好不好;当时人认为不好的未必就坏,但坏在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审视它到底坏不坏了。这对作者是非常残酷的,好的创作不见得能得到认可,通过“终于存在”来证明它与其他作品之间“明明白白的的是非之别”。但对受众倒未必有多大损失,某个作者或某部作品也许被偏待,但历史在总量上已经为任何一个读者筛出了足够多的“配存在者”。
        因此我觉得读者不用担心,“历史决不倒退”,至少已经存在的好东西绝不会倒退回它们不存在的那时候;但对作者而言,不敢说“文坛无须悲观”,因为现阶段的”文坛“可能就是出不来好东西的氛围。当然,这是对创作“公共产品”而言的作者。如果只追求“公共性”,这样的作者就不见得多悲观,因为就没有乐观过。

        Reply

          • 但这段话跟原文没有直接联系啊,怎么搬?不像在回复里有个语境。

          • “也有作品在当时无人问津,等一两百年后由学者从手稿里抄出来,却马上被推为名曲流传至今”,这句话看似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想说的其实是这种蹊跷的事情很少见,不难想见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永远湮灭在历史中了。不知道是不是清楚?

  2. 手工書常常令我覺得困惑。
    (跟那些可能得到某些贊助而必須寫出的展覽介紹一樣)
    相對來說我寧可就看某位創作者展出他或她的草繪筆記本。

    另,美國Brooks Institute打烊關張了;難道是另一種數位浪潮的受害者。

    Reply

    • 将来手工书是不是得要从纸做起啊。。。。

      Brooks那个新闻开始看我都没相信,新闻里说是管理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体系太窄或者过于陈旧的知识系统。

      Reply

  3. “说不上好还是说不上坏的平庸之作” 这篇文章解决了 我的一个困惑, 因为每次看到国内一些设计的摄影书 ,就在想如果它只是很普通的装帧,还会卖的很好嘛? 摄影书 重点到底是在 设计 还是摄影内容呢?正常应该斩钉截铁的认为肯定是照片内容更重要啊,但那些出众的设计又怎么说呢 ?哎 所以说我还是更愿意站在作品的角度看,才比较不容易被迷惑,只是人也都是爱美的啊

    Reply

  4. 看到这篇很有体会,越来越觉得很多摄影师做的摄影书只有设计没有内容,靠设计来弥补自己照片的平庸。现在随便拍点照片都能做本摄影书,好好设计一下似乎还能摆得上台面。。

    Reply

Leave a Reply to 任悦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