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Dewi Lewis,出版一本摄影书有多难

最近,博客“一个图片编辑”采访了一个摄影书出版人——英国出版社Dewi Lewis的创始人Dewi Lewis,两人的对话杂七杂八,但毫不掩饰,我认为最棒的是下面这段交流:

问:让我们照直说,你觉得书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Dewi Lewis:我就说说究竟我看到了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太多的摄影师都有了书。每个摄影师都想要一本书。因此,每个摄影师都想要一本比别的摄影师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书。

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大家关注的是这个东西(物件),而并非它的内容。

这就造成了每个人都想要一种更复杂的设计,或者更复杂的图书制作。他们被这种愿望所吸引,这当然也很好,但某种程度上,这也使得他们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

有一些设计师也在这其中,他们有人根本就不懂得图书出版技术层面的知识,所做的设计只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其背后的原因是这帮设计师彼此之间也在相互竞争。我觉得大家都走得太远了。

上面这段话我要点十个赞,书就是用来“读”的,这是其首要且必要的功能,但现在的市面上,却净是那种没有内容的摄影书。

通篇对话还有好多大实话,就捡我印象深的再翻译几段:

1,别给我随便寄你的书

面对众多的来稿,Dewi Lewis出版社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所出版的书必须卖掉,为此请你们要现实一点儿,评估你的作品,不要浪费你或者我们的时间,寄来那些只有有限的商业价值的作品。不能因为你朋友说这是一本伟大的书,就意味着任何人都会为它买单。”

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们正是Dewi Lewis所懊恼的,出版社每年有两次公开招募,一次是五月,一次是十一月,随便谁都可以发来作品。但Dewi Lewis说,大多数作品都毫无趣味,出版社每年做20来本书,很少有书是从公开投稿中而来的,一年至多有一两本。出版社合作的更多是曾经合作过的摄影师,或者经由他们推荐的摄影师。

对于自己选书的品味,Dewi说他喜欢人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在访谈中他提到:“我一直在寻找的是那种谈论我们当下的文化以及有关我们生存状况的书。我们所做的书都有一种历史的视角。我对关于人的话题相当感兴趣,为什么人们会做他们做的这些事——我觉得没有比这个更复杂。”

至于何为普遍意义,Dewi举了个例子。

一段时间以来,英国的院校里,学生都被老师教着说要做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他们不得不回到家里,找一些所谓真正有意味的东西。这最终导致大批学生都跑到爷爷奶奶的老宅里,拍摄那些他们的童年记忆。但是,除非这摄影作品特别特别赞,这不是一个能够吸引读者的话题。

MOTHER_AND_FATHER

这并非意味着这个主题不能做,Dewi也曾出版过类似的书,Paddy Summerfield的作品《母亲和父亲》,这位摄影师几乎所有的拍摄都在家里的后花园,整部作品拍了大概十年,随着时间的发展,父母逐渐老去,母亲患上阿兹海默,之后去世,留下父亲一个人,之后父亲也去世了。故事所发生的环境相当局限,就是一个家庭的后花园,但这是一个相当人性化的故事,最终得以超越国界,可以被任何人理解,无需文字注解。最终这本书无论是销售还是评论,都获得了很好的反馈。

2,大人物和小人物

Dewi Lewis出版社网站还有一段话,也相当直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只能出版那些出名的,国际大牌人士的作品,或者已经有了足够资金支持去承担风险的作者。目前只有非常少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出版刚出道摄影师的第一本书。”

这段话是不是太势利了呢?

Dewi Lewis谈了他面对的现实,这也是摄影书出版的真实现状。他提到,那些畅销书作者,比如萨尔加多最近的作品,大概卖了超过十万册,Helmut Newton新出版的书,也差不多是这个数。而大多数摄影书,印量则在500到2000之间。这一方面是因为书店并不愿意支持视觉系的图书。在书店有限的空间里,他们只会把那些能够卖的好的书放出来,因此店家宁愿摆放畅销小说,指南,工具书,这就让摄影书在这些现实空间的销售受阻。

因此,Dewi说:“很明显,当我们做马丁帕尔的书的时候,就不会太担心。这并非意味着它可以有巨大的销售量,但是这本书至少会持平,或者小有盈利。但是假如你给一个刚出道的人做书。你就会发现,不仅仅是做书的成本,我们还要承担其他支出,比如我自己要负责监印,然后我们还有宣传成本,要寄书给媒体,一般来说这项开支就是1500到2000美金。如果弄发布会,还要1500美金。这还都是基本支出,不考虑别的因素。所以,即便这本新书已经有资金支持来出版,但出版社做发行还要花上4000到5000美金。”更不要说这本书如果到了书店卖不出去,还要把书退回来。这之间所产生的运费还要出版社承担,那就更是亏本的生意。

3,传统出版的未来?

Dewi Lewis认为数字并非是传统出版的敌人,这两者并非是对手。因为一方面数字出版本身也并未成熟,如果去询问当下那些数字出版商,他们对现状也很失望,因为受众并不买单。但更重要的是,数字出版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出版,因为并非所有的图书都需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辅助,而后者则是数字出版的理由。有些书就是适合捧在手里静静地翻阅。

对于Dewi来说,可怕的是整个出版系统的萎缩。从书店开始,大的书店开始把小众的摄影书排除在外,这多少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的发展也岌岌可危,就拿英国的连锁书店Waterstones来说,目前全国还有300多家,但是Dewi认为,五六年之后可能会减少至只有十几家。

印刷业也一样,这个行业因为缺少印务也愈发饥渴,酒店等其他机构过去所需要印刷的营销册子,现在已经减少,因为他们将其放到了网上平台。商业任务的减少使得印刷业相当尴尬,因为除了这个领域,钱还能从哪儿来呢?这是整个产业链,如果印刷不景气,印刷设备生产商也同样面对困境,最后就是恶性循环。Dewi非常担心,他觉得这个行业还有7-10年的样子。

4,百分之五十的欢欣

问:预言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我就是很好奇,你对这个产业的未来究竟有何想象?

答:百分之五十的时间我仍是充满干劲的。这恐怕就已经足够。每次参加作品见面会,你会有一整天的快乐时光,然后到了最后一步,谈到出版,一切就变得艰难起来。这就是出版的现状。

但正如你一路踩着烂泥最终会攀到高峰看到彩虹,发现无与伦比的事物,正是这个过程会你不断前行。

(编译自博客APhotoEditor,Jonathan Blaustein 对Dewi Lewis的访问,全文在这里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1. 最近看了很多肖像(或者人像)作品,感觉看得晕乎乎,看得懂一些光影和情绪,但是真的不知道一幅好的人像作品的评判标准,经常都在说某某作品表现出了时代面貌,看不懂的时候就觉得好像在讨论一门玄学,任老师能不能推荐一些关于肖像(人像)的发展阶段或者鉴赏的书呢。

    Reply

  2. 很多不错的肖像作品呢。看桑德的呗。

    你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一个人人的好坏怎么判断,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但是要说出来标准那就难了去了。

    Reply

  3. 肖相、人像,施主大哉問。
    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其實是最難拍的一題!
    不過還好只是問一幅人像怎麼說好不好。(只是稍稍沒那麼難)

    首先餐館吃多了可能就比較能知道那家好吃些,
    所以多看還是建立品味的基礎,肖相這個傳統也長,
    所以連人像畫也算在這個脈絡裡。

    講到時代面貌這有點更多受傳媒報導或潮流、社會氛圍影響,
    說某政經大腕這張照片如何傳神那張何等風采,
    不如說一方面有宣傳包裝的加持效應,
    還有攝影有這個留駐時代的神奇能力。
    某個時期就是有那樣的穿著品味氣質況味,
    說不定連拍攝手法都有一個流行,
    然後又跟著時間慢慢換了另一種手法。

    人像不好拍,
    因為是人是有反應、有個性、有情緒的生物,
    不確定因素多,還要連帶攝影者跟被攝者的了解互動。
    但是人像這個範疇也有特殊的地方:
    這可能是拍照時通常最需要攝影者多試多拍、
    最後又要從一串成果中慎選結果的一種攝影題目了。
    (直接的說就是耗費的底片可能比別的題目多更多
    –特別是如果你是用一台大畫幅相機來拍的話)
    可話又說回來,似乎也沒有甚麼「不好的人像」。
    為甚麼呢?在攝影者和被拍的人的接觸過程中,
    被攝者很可能表現出自己想被傳播的一面,
    又或者攝影者已經知道甚麼樣子是「應該的結果」,
    (他從兩人的拍照互動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一種同謀的情況可能出現了….

    我個人蠻愛看文章把裡面提到的人名拿去搜尋,
    如果是個比較有名的人,也許他就有好多張照片,
    喔原來不同時期也是有不同的面貌(興許還順便看個面相變化)。
    這裡重點來了:原來人像好不好,或者說很多時候說照片好不好,
    有時主要還可能是比較出來的。

    例如拍過格瓦拉的知名攝影家不少,
    不過大家都會說這張比那張更有代表性(或更像想像中的格瓦拉)。

    Reply

    • 多谢,其实之前屡次尝试,又屡次败下阵,所以还是觉得有点理论比较靠谱,当然也许生来就不适合,但就像你说的,餐馆不去尝尝怎么知道不好吃呢,也许是吃的方法没对。

      Reply

Leave a Reply to 5号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