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Unseen

照片太直观了,反而遮蔽了很多东西——它们需要时间、机遇或是思考,才能在某时某刻突然被看到。

1,

上周,应Kirk纪录片团队的要求,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一组副总统Dick Cheney在911发生之后的活动的照片。但可以想见,这些照片如果在当时见诸媒体,不过就是一般的新闻照片而已。现在,它们作为一个刚刚被公布的档案,反而具有了某种深意。更重要的是,它迫使人们去使劲儿地看这些照片,关注画面里的每一张面孔,人物的每一个肢体语言:“切尼看着电视里的双塔冒出烟雾。另一张照片里,他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带着一副紧张的神情……”

这组照片一共有356张,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Flickr上已经有了85万多次检视。

照片的拍摄者是David Bohrer,听到恐怖袭击的消息,他立刻抓起相机就往副总统办公室跑。“在冲向白宫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拍照。”此后Bohrer在副总统身边待了五天半的时间,持续不断地记录着。“我根本就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自己拍到了什么。”这位摄影师回忆当时的情景。

事实上,总统在911期间活动的照片并不是什么机密,布什早就公布了他的照片。在乔治布什图书博物馆的网站上,有一组60张照片,记录了总统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一直到一个多月后在纽约洋基队主场体育馆的现场讲演。不过,这套照片的力度显然不够,看上去似乎是一组十足的宣传片——大概就是因为它的编辑太完美了,那些拥抱,仰拍,国旗,凝重的面孔,使之更像是一场表演。只有突发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还有一些真实感:

P0758-21A2001年9月11日上午,布什来到埃玛·E·布克小学与二年级学生交流。突然得知恐怖袭击的消息,一行人在现场的电视屏幕上看到了灾难发生的现场。照片来自the George W. Bush Presidential Library

P7071-29

布什乘坐专机飞往空军基地,途中与和副总统通话。(摄影师真应该多推几个特写镜头……)照片来自the George W. Bush Presidential Library

2,

展览已经结束了——The Treasure Maps of PAMELA SINGH, 回顾了Pamela Singh这位印度女摄影师20年的作品,对其我并不是很了解,吸引我的是她90年代的一些自拍照片。

Pamela Singh在相机上装了一个“后视镜”,从而能够在自拍的同时也将周围的环境拍进去,她游走在印度都市的街头,和周围的环境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最终的作品仿佛建立了一个时光通道,照片里似乎有两个世界。有人将她的这套照片称作“pre-selfie”世界的“selfie”,在这里,照相机不是为了拍照,而是用于凝视(或者说得更朴素一些——观察),如此一来,一些生活中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就那么微妙地显现了。

A for Alphabet, 1994-1995 图片来自sepiaEYE

Raghubir Singh

The Young One, 1994-1995 图片来自sepiaEYE

Singh_SelfPortrait1

Jaipur Self-Portrait No. 1, 2003(Mixed media on b/w photography, unique object)图片来自Artnews

3,

卫报艺术评论人Jonathan Jones针对一个人们根本看不到的展览,发出了尖刻的批评。

该展览位于日本福岛的核泄漏区,没有人能够看到这个展览,却并非意味着这个展览不存在。点击Don’t Follow the Wind这个展览的网址,观众们看到的是一片空白,很快有一些声音响起,告诉观者,这个应该有12个艺术家参加的展览隐藏在泄漏区的某个地方,只有当这个区域解禁的那一天展览才能被看到。

肯定有人会赞赏这个展览的概念——艺术是一种不可见的力量,它被用来抨击另一种不可见的危险——核辐射。但也有人不买账,Jonathan说,这个展览与其说是个展览,倒不如说是一种姿态,它能激发人们的思考吗?

Jonathan提醒人们注意,在这场夺去了15890个生命的海啸中,没有一个人死于泄漏,而相反,这却是一个被很有效和成功地控制了的核泄漏突发事件。“在一个当代最为可怕的自然灾难中,打击着复杂的现代社会,甚至将之整个掀翻,而核泄漏的灾难却避免了……经历了如此严酷的考验,假如人们能够理性地看待核能源,这个案例是不是能够带来一些关于安全使用这种能源的乐观前景呢?”

Radiants_Install

The Radiants是2005年3月11日在BORTOLAMI X GREEN TEA GALLERY举办的另一个有关核辐射的展览,囊括了20位艺术家的新旧作品,直接或者间接地与福岛核泄漏事件有关。

这样的展览却依旧在延续过去的刻板印象,这是Jonathan的观点,关于对待核能源的态度,自冷战以来都没有改变,而日本作为一个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也就更富有隐喻。但是,今天的核能已经不是昔日的战争武器,不过,这些艺术作品显然并非有着如此开放的视野,艺术家对之并未有任何新的观点。非理性,很滥情。

Jonathan的此番评论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越来越多的艺术声称自己在介入政治,但它们真的有能力对当下的国际事务产生有益的评论吗?或者仍是那昏庸毫无新意的情感反馈?这位言语尖刻的评论人针对此的结论是,政治需要的不是艺术,而是科学。

 

Comments (3) Write a comment

  1. 阻碍“停堆”的核污水:彻底解决,尚无眉目(日媒)
    在3.11核事故中熔毁的核燃料,不断混入冷却用水和每日不断流入涡轮机房的地下水中,时至今日,每天仍会新产生约300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只要处理核污水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进入下一步真正意义上的拆除反应堆的废堆作业。停堆作业据称需要长达30至40年时间。日本的废堆对策,在起点处——核污水处理上就遭遇了“抛锚”的尴尬局面。现今要求从根本上调整对策的呼吁也时有所闻,前景愈发混沌不明。
    http://www.nippon.com/cn/features/h00100/

    Reply

    • 嗯嗯,是的。我在写Jonathan谈到的控核成功的时候,也想到这个问题。不过,在这里你回应的也是“科学”,而非“艺术”,大概我更关心的是文末最后一段话。

      Reply

    • 这是段媒体报道而不是艺术作品吧?在现实议题上,艺术有时候能发挥影响,但那没准是因为艺术家本身很有影响。要说到一种稳定的、持续性的力量,基于科学的事实判断、策略分析,还是更有力一点。

      Reply

Leave a Reply to wy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