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杆出没注意

丁依宁/文

“自拍杆”这种神器早已无处不在,自拍杆为什么这样红?

“杆拍”是一种社交

若说美颜相机满足了人类不断膨胀的自恋心理,那自拍杆的存在为这种“水仙花”情绪加上了一点社交属性。

“神器”解决了一种困境,即拍群体照(或某个场景中的个人照)时需要请他人帮忙:帮忙的路人拍照水平往往低于预期,且遇上陌生人表情会僵硬而显得不自然,合影效果会比较差。自拍杆扩展了拍摄场景,使小小的取景框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合影变得更加方便;其“排他性”也避免了尴尬的场面,可以一遍又一遍直到拍出令自己满意的照片,而挤进取景框本身成为一种游戏——换言之,神器的另一大功能是“套近乎”。

自拍杆在今年的两会上火了一把,代表和记者都尽其所能使用了这种时髦的玩具。国外的政界领袖亦如此,奥巴马、朴槿惠们纷纷使用自拍杆拍照以示“亲民”。伸长手臂的自拍能容纳得人毕竟有限,而举起自拍杆,则可以看见一群人在做鬼脸。《我是歌手》最后一场有一个细节,红毯上的男主持拉住每一位出场嘉宾用自拍杆合影,而导播也给了自拍画面一些特写。此时的持杆拍成为一种仪式,这种互动一方面实现了暖场,同时又不会显得自拍行为过于私人化,而是在公共场合受到允许的社交方式。

此物有危险?

与在政界、媒体圈受到热捧不同,自拍杆在博物馆则吃了闭门羹——全球范围内已有多家博物馆禁止游客在馆内使用自拍杆。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道,facebook上的一张照片展示了英国某音乐厅贴出的告示: 除了鼓槌,啥棍子杆子都别带进来;那个举起自拍杆的,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The only sticks permitted in this venue are drum sticks. Anyone caught in possession of a ‘Selifie Stick’ shall run the risk of being beaten mercilessly with it (seriously though, no freaking ‘Selifie Stick’)

以上绝非个例,全球范围内多家展馆已明确表示不可使用自拍杆。

华盛顿博物馆的禁令来得比较直接。美联社报道,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的Hirshhorn Museum已在今年2月出台了自拍杆的禁止令,即禁止游客在馆内使用这一“手持自拍机架(hand-held camera mounts for self-portraits)”。Hirshhorn的发言人Kelly Carnes直言此政策是为了保护博物馆展品以及游客的安全。在之前,所有的史密森博物馆已禁止游客使用三脚架、单脚架以及大号背包。

目光转向欧洲,英国国家美术馆(UK National Gallery)与凡尔赛宫也同样禁止在室内使用自拍杆。罗马斗兽场的发言人说得更为形象:“成百上千的杆子在挥动有可能造成意外”。除了令人生厌,自拍杆也造成了一定危险。英国的一些足球俱乐部(如阿森纳和托特纳姆热刺)表示,足球流氓们已开始把自拍杆当成武器,甚至与敌对球迷互殴。而大英博物馆显得相对“迟钝”,据说还在政策制定中,短期之内还是可以使用。不过要求游客遵守一些规则,如不可把杆子对准画作或雕塑。国内的博物馆也在3月开始了“禁杆令”,故宫博物院将在 “狭窄的甬道”中禁止使用自拍杆。

此外,韩国科学部认为自拍杆使用的蓝牙操控可能会干扰其他器材,其电磁波对人体可能有危害,对该“通讯器材”采取了管制措施。

自拍、杆拍与监视

image003

学者维利里奥(Paul Virilio)曾把显微镜、透镜和天文望远镜归类为“视觉假肢”,而自拍杆实则也是一种用来辅助拍摄的“假肢”。

这种假肢将臂长所不能及的图象容纳其中,既从属于身体,听从人的指挥,又因操作上具有一定难度而与人的身体相疏离。就与人身体的距离而言,手持自拍、杆拍与监视器依次递增。手机似乎还是从 属于人身体的热情参与者,监视器是完全与人无接触的冷漠旁观者,而杆拍介于两者之间,弱化了自恋程度(人往往不愿意坦率地承认自己是自恋的),又不同于更为纯粹的机器视觉。

保罗·克利(Paul Klee)有一句名言:“如今是物体在看我”,屏幕这一电子感应器正在看着我们。

Comments (3) Writ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to 七弦里拉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