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照片何以成为证据?

最近忙一个事儿,博客也就疏于打理。由于读者留言也不积极,从而导致一种缺乏外在监督的失控状态,竟然就这样一路懈怠了下来。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关于新闻摄影在时下如何作为一种证据存在,突然动了念头,想将之搬运到博客上。干脆就以此为动力,挪动一下步子吧。

以下文字,作者是今年荷赛的评委,意大利版Vogue的图片编辑 Alessia Glaviano。让我想要和各位分享这篇文章的缘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作者竟写得简单明了。当一个复杂问题被拨开表皮呈现出简单的内核,你就会看到,那些困扰你的事儿都是人为的,事物本身,其实一直都那样儿。所以,人,这个生物,是很讨厌的。

摄影:证据的荣光(Photography: charges and honors of the evidence

作者/Alessia Glaviano

文章来源:vogue.it  

有一则古老的印度寓言,说是一个国王把所有的盲人都召集到广场上,拉来一头大象,他请盲人一个一个地摸象,分别摸不同部位。国王请他们描述大象的样子,摸到象鼻的说它像是粗树枝,摸到象牙说是像犁,摸到肚子说它很像谷仓,而尾巴则让它像系着船的绳子,耳朵好似一块地毯。盲人开始争论,因为每个人都坚信他们 自己所接触到的那部分是真相。

见此场景,国王决定重复这个实验,但让两个人一组,交换触摸他们之前接触的大象的局部。在这之后,再请他们去分享自己的观念和见解,这个时候,大家才逐渐形成一个象的整体概念:一个谷仓般的身躯,下面有柱子,前面正中是粗大的树枝一样的东西,两边是犁,后面是一个系船的绳子。

摄影可谓一个故事,一种转译:在每一个瞬间,当摄影师试图框取一帧画面,他就在对之进行评论。根据他所接近的部分以及对将什么放进来,什么不放进来进行选择——他决定了讲述怎样的故事。

但摄影却又不是一种转译:大象的耳朵仍然是这个动物的一部分,而最终,当我们把这些不同的观点整合起来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对事物更为全面的理解。

摄影这一媒介有别于其他再现方式的特性在于,它是一个痕迹,一个线索,一个真实的信号(a sign of reality)。

就是因为摄影的这个“现实痕迹”的特性(尽管是有限的以及并非无条件的),使得它可以成为提供事实的手段,以及揭露不公和暴行的工具。

我记得自己曾看过关于反映朝鲜集中营折磨人的插画,是逃离这些营地的人们所画。但我是否应该相信这些画呢?我不知道,我不能肯定:因为这是插画。假如摄影完全丧失了它的见证价值,它也就会同样成为一幅插画,仅此而已。

有什么会消解摄影作为一种可靠的证据的身份和地位呢?一个我认为的可能原因是,摆拍的图像、虚构的图像,以及在一个报道摄影的职业法则之下生产出来的图像,这几类图像之间的界限的消失。

出版领域如今在经历一场风暴,我们能够听到来自各个层面的声音,但是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却日益减少。在这种气氛中,仍有人在苦苦支持着去生产认真负责的、多元的、尽可能客观的信息。

通过文字和图片传递的信息需要我们彼此合作去补足信息,不断深入解释。但由于数字技术的便捷性导致照片可以随意修改,更是那些宣传者对之毫无底线地使用,这让照片的信度大大下降。

想要让照片成为可信的证据,必须保证这些对现实的记录,以及通过怎样的渠道传递给公众,要保持这一切的透明。我们对这个档案怎样证实其身份呢?伴随着技术的推进,一张照片,它那天然的被认为是一种证据的身份也不存在了,作为证据的照片也必须在一种标准之下生产出来。我们不能想见可以使用一张修改过的照片去完成证据的作用。

既然照片也是部分的反映世界,而且也是一种阐释性的文本,那照片怎样才能成为一种档案呢?当摄影师不去介入并修改他眼前发生的“现实”的时候,当他不去修改照片去增加或者减少内容,增加多余的戏剧性或者让部分压暗,或者部分曝光过度使其更突出的时候。

假如摄影师看到一些但却没有拍下来,他即使就在这之后的一刻让被摄对象重复这个动作,这都不再是一种现实的记录,而成为一个插画,可能也会非常有力,但依旧是一副插画。

对于医生、律师、记者都有行为准则,很显然,摄影记者也需要。这样的准则为记者设定行为界限,这些规范并且需要不断去讨论和争论,根据社会的变迁去不断修订。

但这些规章不应该是教条以及不可争辩,我们可以参照医学伦理对堕胎的观点。法则是提供一个尺度,并当其过时之后就应该被破除。那些打破规则的人要不然就是有远见的人士或者就是狂妄之徒,这要让后代来决定他们的所属。

不管怎样,我们要去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定,其成因在哪里,就新闻摄影而言,很多规章都是为了保护摄影的纪实属性而产生的。

摄影要忠于现实,就好比来自现实的一种可信的引用,当我们引用个体的发言的时候,我们不会更改任何话,即使可能会对之有一些好的修订。纪实摄影就好比加了引号的直接引用,是从一个流动发展的现实中截取出来的,假如这个现实在拍照之前被介入了,或者之后用photoshop修改了,这张照片就变成了“插图”, 摄影师有责任对其做特殊说明。

像古斯基以及辛迪雪曼这些人的作品,在未来也可以告诉我们的儿孙当下的社会状态,是时下社会现状的深刻总结,但它们没有档案价值而且并非指向任何现实存在,更像是一种注释。这是否就说它们不那么有价值呢?当然绝对不是。这两者是不同的价值。

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下摄影有多种讲述方式,都是平等且必须的。这些类型从传统的新闻摄影到虚构的,融入了更多个人和艺术观点的视觉表述。

我相信这些不同的声音彼此之间的共生对丰富我们的智识相当重要,我也相信它们应该都有自己的空间,比如,在传统的信息传播平台上,这些类型都可以存在。只要我们能够向公众清楚解释他们所看到的是什么,使用尽可能详尽的文字解释,不要让读者对摄影师的意图和他的创作思路有任何怀疑。

这主要关于语境和目的:在画廊的墙壁上,这就是一种告知,而在一个报道的语境中,假如不给予足够的说明,使用复杂的技巧比如对场景的再现,这就可能会损害照片的信度。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当下的气氛中不断蔓延的对媒体照片不信任的一个原因。

假如你选择成为一个摄影记者,让你的工作方式和思路对于读者要相当透明,这是你的职责所在,必须要透明,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种规定。假如场景是再现的,假如被摄对象是如同电影制作那样去导演的,那就必须要在图片说明里注明,暗示或者仅仅是一种轻描淡写都是不够的,模糊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可接受的。

就传统新闻摄影而言,我认为现在的这些虚构的叙述方式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对其的映射( a cause for reflection)

为此,我们应该开放自己的思考,不应该在争论中反而迷失了目标:我们不是去谴责摄影的记录特性,也不是抛弃它的价值。

当我为Vogue.it采访Brent Stirton的时候,他告诉我,对于一个摄影记者来说,他要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这么想干这份工作?这是至关重要的,在你职业生涯的整个阶段,你都要不断问自己,否则你的工作就逐渐成了关于你自己,而不是关于你报道的问题。我认为你必须回到你自己工作最纯粹的部分中来。

最后,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本届荷赛的评委)Gary Knight所谈及的一个话题,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Knight提到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媒体在接到一个报道摄影任务以及刊登的时候都相当小心,必须要一再确认公开发表的这张照片是对被摄对象和场景的一个准确再现。但他们能百分百确认,比如非洲人的形象是符合他们自身期待的有尊严的表达么?我们不断接收到的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信息是否向来就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大量的新闻报道不过是主流权威观点的一种强调?这些照片中充满了偏见,其被摄对象身处的这些现状却反而难以辨认。

有多少这种陈词滥调的照片不断生产,而不是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思辨,目的只是为了煽情,我们还要忍受这个有多久?

Knight把他自己以及我们置于了一个基本的、急迫的以及复杂的现实之中:关于我们如何去选择世界的表征的问题,一些新闻报道必须要去报道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如何才能更为诚实,毫无偏见,负责任地去报道一个信息社会必须要关注的事实?而在这里,就我自己个人的观点来看,我还要特别说明,我们必须要容许一些差异,对于那些并非传统的讲述方式,假如我们去否认其存在和有效性(尽管它们不是一种档案)这则可能是一种错误。

————————————————–

读后感:喜欢这篇文章作者的积极思考。世界还没有奢侈到不需要真相。这里有一个基本逻辑的问题,摄影可以被操控来欺骗,表达幻想,但却并不是说摄影不能传递事实,帮我们寻找真相——不是么?问题就要看你想不想要见到真相,是否愿意为之做出你的努力,诋毁,那可太容易了。

再次强调,本文编译自Alessia Glaviano发表在Vogue上的文字,并非逐句翻译,表意可能有不准确,关注此话题请移步到原文

Comments (19) Write a comment

  1. 时尚图片编辑能说到新闻摄影的点上,说明艺术(个人)和报道摄影的不同语境和价值,观点逻辑辣么清楚,真心赞!
    所谓真相或事实不清,都是有人在故布疑阵。
    谢谢逆光分享这篇文章❤️

    Reply

  2. 博主含血喷人!博客之前留言功能总显示出错,换不同的设备和网络都是一样,可不是作为读者不想留言。

    Reply

    • 请问“血口喷人”和“含血喷人”的差别是什么涅?(此处应有一个兔子。。。)由此可见博主也是受害者。

      我们还是一起都喷管理员吧——》都是这家伙没有把留言搞好。

      Reply

  3. 根据《现汉》,血口喷人:比喻用恶毒的话污蔑别人;含血喷人:比喻捏造事实,诬赖别人。前者诉诸人身、手段煽情;后者侧重事实,却不客观。说“金秀贤像猪一样丑”就是血口喷人,说“王俊凯排挤易烊千玺心机重”就是含血喷人。

    Reply

    • 想给自己偷懒找个台阶下还被读者们以实际行动给揭穿了。。。哇哇哇。。(此处应该有个兔子)

      Reply

      • 对啊怎么不能发表情了?(此处应来过一只狼,所以兔子没了)

        Reply

  4. 终于更新啦~\(≧▽≦)/~
    关于文章里涉及的关于影像的真实,前段时间也在写这方面的笔记,不过不是单指新闻摄影的,而是整个摄影体系啦,在这里截取两段po出来,【】里是重读自己的笔记之后标出来的不懂或有歧义的东西,想请逆光和大家解答嗷mua~(好想插入一只扭动的兔子

    Reply

    • 常言意义上,摄影最重要的就是照片的“真实”,而在后期技术突飞猛进的如今,我们好像不再相信摄影的真实性,就连最严谨的新闻摄影界都因为照片的微调允许度而大伤脑筋,那么如今摄影的定义变成了什么呢?我觉得,变成了“美”与“创意”。只要一张照片是符合大众的口味的,无论这张照片是关于什么,是否后期,只要对了胃口,就是“对”的。【参考:六个让你变得更强大的残酷事实】

      Reply

    • 摄影呢,在“真实”的基础下开始走向“创作”,这也导致了许多本不必要的争论,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争论其实都是不必要的,因为摄影的原始定义是“记录”【即是工业类应用,因为受到与摄影技术同期发展的工业技术的影响?】,而当摄影发展起来时,它被归类到了艺术而非工业,而艺术的定义是创造与再创造【为什么后来被归类到了艺术而非工业?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的艺术发展致使摄影师为了满足需求开始拍摄除记录以外的东西?】,从这个角度上讲,摄影的“再创造”是非常合理的。

      Reply

  5. 举个例子,如果我在拍一个个人项目,主题是关于虚幻的存在,我大可使用后期把我的模特整的神神鬼鬼;若我是在拍摄关于纽约地铁中的上班族,则我的照片会力求于接近真实。这又带来了另外一个思考,我神神鬼鬼的照片是否符合大众对于神鬼的定义?倘若他人觉得这是假的,不是他们定义中的虚幻,那么我这组照片是否就是“不真实”的呢?【思考,若是不真实的,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这里说的真实和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什么?若是不真实的,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这个真实的定义真的很主观啊。并且,当我们谈论一张照片的真实性的时候,照片本身其实就具备了一定的欺骗性的吧,因为摄影师总是是有选择性的记录事物的,就算再客观,也难免主观的进行选择吧?】

    Reply

  6. 常言意义上,摄影最重要的就是照片的“真实”,而在后期技术突飞猛进的如今,我们好像不再相信摄影的真实性,就连最严谨的新闻摄影界都因为照片的微调允许度而大伤脑筋,那么如今的摄影变成了什么呢?我觉得,变成了“美”与“创意”。只要一张照片是符合大众的口味的,无论这张照片是关于什么,是否后期,只要对了胃口,就是“对”的。【即是,只要有受众,就是对的。参考:六个让你变得更强大的残酷事实】

    这是第一条%>_<% 刚刚的被吃掉了呜呜呜呜…….下面两条顺序是对的,希望大家不要被我绕晕了,实在是想东西就会想到很多可能性然后就→_→……..

    Reply

    • 恩哈。为什么我们要在照片真实这个问题上这么大动干戈呢?如果大家都知道照片是不真实的。至少这说明大家还是期待照片能够带来真实,以及这是它和其他媒介的不同之处。而这篇博客充满启发的地方就在这里,它将照片真实从语义学的讨论转向了语用学,也就是说如何利用照片来佐证事实。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法庭庭审记录,一份报告,一篇新闻报道都不能天马行空乱写,而作为新闻报道的摄影也当有其规则。这并不意味着如此生产的照片就是绝对真实可信,它的作用就和以上那些证实性文字一样,是帮助我们理解真相的工具。

      博客里作者也说了,一个局部当然不能表征整个大象,但它至少还是这个大象的局部——来自这个大象,真相就建立在这些局部的层面上。

      至于摄影作为一种表达工具,这个已经没有任何质疑,如果你愿意,它也可以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走得要多远就能多远。而这并非是对摄影关于传递真相什么也不能做的反例。

      OK,以上,我的讨论肯定不是对小维同学的反对,因为我们其实说的是一个工具的两种不同的用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个逻辑,很多关于摄影是真的还是假的问题,讨论起来就不会那么费劲儿了。

      Reply

      • 嗯啊~ 谢谢逆光好长的回复好开心~ 我要好好思考一下问题。

        所以其实总结一下老师的意思就是说,将照片当成其他的工具一样,作为参考而不是信条,来帮助理解事实是吧?然后我说的是关于照片内容的更改,更改程度的大小,是更偏于书面的,在这之后的事情才是延伸到老师说应用层面,得到反馈的东西。我的笔记更多的是关于语义学而不是语用学【是吧???%>_<%】

        就纪实摄影来讲,因为期待照片带来真实,所以会对照片的真实程度(因为可能有后期)产生疑问,但是就像所有的工具都是需要修订的一样,照片也更多是作为工具而不是作为证据的存在。

        而我们大多数时间是认定照片就是证据本身(因为照片有别于其他的媒介),而不是一个辅助理解的工具,我们看重它的见证性,不希望看到更多主观的东西,但是有人拍纪实是非常主观且加上了艺术创作的,所以才会产生对照片真实程度,是否片面的争论,就像我们会对其他所有待考证的证据进行疑问一样,是么?所以在应用上,其实是摄影师自己掌控着一个度,他的职业道德很重要,对吧?

        我觉得信息量有点大ToT….然后老师说的一个工具两种不同的用法还是木有懂ToT….我只理解到了大概(应该?)是语义和应用的差别?打滚…….

        学到了新词,语义学和语用学,耶~

        Reply

        •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意思。就是说,所谓摄影的真实性原来被认为是它的一种天然属性,但现在我们认识到它同样也是人为赋予的。

          不过,假使你区别摄影,绘画,文字这些不同的媒介,你依然可以看到,摄影仍有自己的特质。比如它与一个事实存在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媒介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在这篇博客文章里也提到了,摄影是一个痕迹,一个信号,a sign of reality,犹如脚印,指向一个发生过的事实。理解这种不同可以让你更好地利用摄影。

          Reply

          • 嗯啊~谢谢逆光,差不多懂啦,其他的整合就要靠自己去思考了~\(≧▽≦)/~
            学到东西了好~开~心~

        • 真实往难了说很难,面对这个复杂世界,就任何一个稍有层次的对象而言,都难以指望把求知真相的重担,压在某张照片、某篇报道乃至某本书上。但往简单了说也不困难,因为只要遵循一些基本准则、不带主观恶意地尝试理解某个对象,无论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拍照、采访还是著述,产出的是一张或一组照片、一篇或多篇文章,都能说参与到了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它们分别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为各自所承揽的那部分真实负责。你真诚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反映你对“虚幻存在”的理解,如果那就是你对虚幻的真实感受,其他人认不认同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无论他们的标准是什么,你确实就是这么理解“虚幻”的,在这点上你有充分的发言权。当然,如果他们的表达也出自真心,那他们“不那么理解虚幻的存在”也是真实的,你们不同的真实感受是彼此独立的。对于本来就没有一定之规的对象,只要你不是为表达而表达(抄袭一种摆布模特的形式去重复他人所理解的“虚幻”),他们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只为表现跟你不同才评论你对“虚幻”的反映不真实),你们的感受就都是对它的真实理解。如果你们在一起做个展览,来自星星的都敏俊,看到彼此之间差别很大的表达,可能会对“地球人怎么理解虚幻的存在”有更丰富的理解吧,也许这就是你们各自工作的意义。至于你后来说满足大众就是对的,别像人大代表一样轻易就让受众被代表。什么叫满足大众?也许有人声音小也许有人不表达,但不代表他们就被那张照片“满足”了。他们算不算大众?任何照片都可以被展示,同时接受可能的批评。如果只是拍摄者目力所及的受众都一致买账,这位作者就自矜他的作品是“对的”,套用你的话,这是一种“虚幻的存在”。

          Reply

Leave a Reply to 小维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