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Marco van Duyvendijk

“凝视中国的眼睛”是教室的一个访谈栏目,这里第五期的访谈对象是Marco van Duyvendijk。我邀请了钟思佳来做这个访谈,原因嘛,因为她来我工作室一下子就选中了Marco的书,而且竟然和封面女孩有一样的气质。这个偶遇让我觉得这个早就想要做的访谈可以开始了。

macro

访谈/钟思佳 :朴素的学生一枚,性格安静却有稍许倔强的女孩,骨子里有着文青的劲儿,向往远方,喜欢流浪。

被访者:Marco van Duyvendijk:荷兰摄影师,学习心理学,穿行在蒙古、中国、韩国、罗马尼亚几个国家。Marco认为艺术(对他而言就是摄影)是东西方之间的沟通工具;他视自己为一个慢摄影的实践者,愿意针对一个项目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彩色是他的标志特征。他不想将自己局限在某个流派,旅行以及纪实摄影、肖像,这都是他所专注的。

  1. 你是如何选择拍摄对象的呢?

我必须选择那些有趣的,但有时候灵感却从四面八方涌来。

有时候我会选择一个确切的主题,或者对一个项目亦或是一本书有具体的安排,这样以后拍摄就会变得十分明了了。但有时灵感随时随地会出现,比如说六年前我得知荷兰的一位著名作家J.Slauerhoff在1926年写了个关于鼓浪屿的简短故事,我跑到鼓浪屿呆了一个月,用故事给我的灵感拍摄了一组照片。

所以有时我会根据特定的主题或地点进行拍摄。其他时候我会到处闲逛,呼吸着城市的气息然后一个主题就会出现,接着我就会花几星期或几个月来完成它。

     2,你拍摄人像时是在被摄对象得知的情况下进行的呢还是随机抓拍? 如果是在知晓情况下拍摄,你的拍摄对象们在镜头面前会紧张害羞吗?你会如何处理这种情绪呢?

当我拍人像的时候通常会跟被拍摄对象沟通。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通常我在拍照的时候身边都会有个翻译,所以语言和沟通通常不是大问题。但也有更多的纪实风格的照片,我喜欢在半夜行动。我想作为一个摄影师任何时刻都应是开放的。

另外,我并不介意人们害羞,这是人们一种自然的情绪。当我在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我也很紧张。但我觉得这不是问题,一点点紧张是好的,它让我集中精力。但当我拍摄的时候我尽量使气氛轻松愉快。尽管我的照片看上去严肃又静寂,我希望拍摄过程并不是沉重的。

我觉得这和拍摄对象也有关。这几年中我越来越能知道什么样的拍摄对象适合我的镜头。比如说我走进一间教室我能立刻找出在我镜头前能表现好的人。我能立刻感觉出这个人是否和我能有一丝互动。

guangzhou2005

Minsk, Belarus 200120

 

     3,你的照片很像画,颜色都很棒,尽管你有些照片看上去很随意,但我们依旧能感觉出其中的情感,你是如何捕捉这种情感的呢?

谢谢你。从技术上来讲:我使用一台胶片中画幅相机,它拍摄出来色调很好,很简洁。另外,我喜欢在自然光下拍摄。我从来不使用闪光灯,这对照片的效果也有一定影响。然后我猜想自己对色彩也很敏感。我被色彩吸引,我也一直在追寻它。

是的,我知道,我一直在寻求照片中的一种情感张力,但我真的不知道我是如何办到的,我从不喜欢去分析它。

4,我发现你喜欢把你的照片出版成书,你是如何理解摄影书的呢?

摄影书让我感到很舒服。我认为,照片的印刷质量是很重要的。当我看到我的作品发表在报纸或者网上时,总觉得有东西是被错过的:一定程度的质量或者是一种实质的缺乏。在过去几年中,我会觉得一个摄影项目的一部分就是把它制作成书:除非我拥有一本书在手里了否则这个项目就是不完整的。

我喜欢摄影书的另一个方面就在于它能被全世界都看到。我的意思是:如果我有一个展览,它就会被固定在一个地方然后持续很短时间:一个月、三个月已经是最长的了。但有书就不一样了。尽管你在北京你还是得知了我的作品。在过去几星期中,有来自荷兰、德国、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人来预定、购买我的书,所以书真的能去到地球上许许多多不同的国家。摄影书就变成了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全球文化。

BVB_2008_12_2-1

BVB_2008_12_3-1

BVB_2008_12_4-1

     6,从你的书中我能发现你去过中国好多地方:厦门、广州、上海等。我知道《春岛》的故事就发生在厦门,你是什么时候去到厦门的呢?

我去过三次厦门,第一次的时候是在2008年,然后在厦门旁边的鼓浪屿待了一个月。

7,你在厦门有设定特别的拍摄主题吗?

在1920年代,荷兰一个很著名的作家J. Slauerhoff,他来到鼓浪屿。他是作家、诗人,同时也是医师,他在一艘于印度尼西亚和日本间往返的荷兰船只上工作,一有机会就会上岸去发现不同的文化,同时也为他的文学作品找寻灵感。有次他在鼓浪屿待了一阵子并且写了个关于它的美丽故事,名字叫《春岛》。我被他写的这个故事所鼓动,也去鼓浪屿待了一个月并拍摄了照片。到最后我我做了一本书,里面有原来用荷兰语讲的故事,也有中文对此的翻译,还有我的照片。

10

11

8,你能具体说说厦门留给你的印象,以及它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吗?

去厦门之前,我在广州待了六个星期。相比较于广州而言,我更喜欢厦门的地方在于它能使我更接近海。我喜欢坐着小船穿梭于厦门和鼓浪屿之间。我喜欢新鲜的空气,喜欢看大海无时不刻不在变化着的颜色:从灰色、较暗沉的颜色变为银色、明亮的颜色。鼓浪屿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建筑。那里曾经有着许多领事馆,其中也有一个来自荷兰。它有着风格和氛围的完美混合。当然鼓浪屿现在变成了一个旅游胜地,但只要有时间和耐心,你会发现它的美丽。

待在鼓浪屿对我来说是件惬意的事,它给了我很多惊喜。例如:在Slauerhoff的故事中有写到一个年轻、优雅的舞者,然后有天我们就发现在岛上有一所重要的舞蹈学校。我们敲了敲门,询问说能不能和其中一位舞者合作。因此我们就相遇了一位超棒的舞者,她叫Tiaomin,然后也跟她合作了很多。两年后我在上海为她拍的一张照成为了我另一本书《Eastward Bound》(《东方界限》)的封面。一个二十世纪的古老故事意外地能带来一段新的友谊和情感,这很神奇。

————————————————

以下是Macro的摄影书,基本都是他个人的自出版物,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他的书铺里转一转~

001 SAMSUNG CSC

《Watch the Weather Change》:这本书展示给了我们一系列电影感的照片。主要在香港拍摄。风景、景物以及肖像,一起展示了一个都市的形象。

003 004 005《SMA Negeri 1》:SMA Negeri 1是三宝垄(印度尼西亚)的一所高中。学校是在荷兰殖民时期建起来的。自从1930年代建起以后,建筑几乎没有改变模样。学校的初始几年是混乱的:战争、日本攻占以及被还被当作荷兰军事医院的一小段时间。之后,荷兰人把权力移交给印尼,学校就变成了印尼高中。

006 007 008

《Riko》:这本书是关于摄影师在日本遇到的一位Butoh舞者。Butoh是二战后在日本首先出现的一种前卫的舞蹈形式,它结合了舞蹈、戏剧、即兴创作和例如歌舞伎、能剧在内的日本传统表演艺术,还包含了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元素。

 

Schetsboek

屏幕快照 2015-01-09 下午5.47.42

《Schetsboek》摄影师旅行的一些碎片,宝丽来照片,制作成明信片的样式。下面这三个盒子是限量版的作品。

————————————

04

《春岛》节选

J.Slauerhoff 文  程绍刚译

如何逃离这个被令人绝望的黑夜所笼罩的地方呢?周围尽是陡岩峭壁。唯有一面是平地,生长着灰黄色的谷物,有无数坟墓,还有成群的黑猪在潮湿的地里拱土。唯独靠水一面还有一丝希望。对岸有一座小岛漂浮在幽静的海上,纯净不染。岛上有起伏的山丘,白色的房舍,还有绿色的丛林。这一切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这里,只有树叶中微微和风自言自语,有人在三弦琴的伴奏下咿呀作歌,鲜花与绿草散发着幼嫩甘甜的气息,海风则为这天堂佳肴添加了盐味。这里是永久的寂静,永久的秋天抑或是春天?

……

 

(凝视栏目一直在介绍不温不火看中国的老外摄影师,停了一段时间,争取趁着这个机会再度运转起来。)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 管理员是不是给tintin开了后门?就这几个字儿也能发出来~~~ [:^^3:]

      Reply

  1. “到最后我做了一本书,里面有原来用荷兰语讲的故事,也有中文对此的翻译,还有我的照片。”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就是这么一个流程产生的吧。有启发

    Reply

    • 嘿嘿,创作者都是需要一些所谓的“灵感”与“创作源泉”,因为阅读一篇散文、诗歌,而产生了好奇心,一种渴望了解的欲望,导致摄影者的进一步书写,这恐怕就是你说的“流程”。不过,我觉得那肯定不是一种“图解” [:^^3:]

      Reply

  2. 偶然的机会在德国一家书店买了Eastward Bound,被里面蒙古和中国的照片吸引。后来又相继买了《春岛》和《看天气变化》。厦门的照片拍得不错,但比真实的要清新些。曾在厦门生活过五年,看里面的照片很怀念那里。
    他和另一个摄影师合作的拍充气娃娃加工厂的love doll factory挺有趣。

    Reply

    • 充气娃娃那本书连纸张都配合内容~~~呵呵。
      厦门那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家伙去的早,所以才特别清新,不过,启发他写作的那篇文章原本就把鼓浪屿描写得象一个世外桃源。。。

      Reply

Leave a Reply to tintinwong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