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ji当道,无语了

黑人歌手Prince在1993年宣布,他将不再叫Prince,从此有了一个新名字:

prince_logo

Prince为此专门发了一个新闻稿,昭告天下,他说这个符号是一个爱的符号,图案结合了男人和女人。歌手这么做——抛弃自己过去的名字(同时也是一个品牌),目的是为了反抗商业化和各种强加在他身上的意义。

这下媒体无语了,因为此符号完全不能发音,究竟怎么称呼Prince便成了问题,媒体最终想出了一个说法:“The Artist Formerly Known as Prince” (曾经叫Prince的艺人)。

这个事儿太艺术了。

不过要是在今天,可能就是不一样的局面。这位“符号先生”完全可以在新媒体里通行无阻。其实每次在各种社交网站上聊天,我都要感谢表情符的发明者,没有它们,可怎么办!尤其是那种完全不能停下来的聊天,该怎么结束呢?

Emoji

《纽约》杂志最近的封面报道便是关于表情符(Emoji),文章一开始就从古老的符号“~”说起,这个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符号,在英语里用于表示“约等于”,但有一家专门做文字分析的公司最近的统计显示,~ 的使用已经被喜悦的表情符超越。(哎,其实我自己特别喜欢用“~”,飘来飘去特别美丽)

还有一个统计,如果把所有的表情符算作一个整体,它们在社交网站(特指Twitter)上的应用已经超过了连接符“—”以及数字5。

2013年,一项关于你在聊天中是否使用表情符(以及动画表情)的调查中,74%的美国人以及82%的中国人回答是YES。

Emoji为什么这么流行,如此迫切被需要。让我们再来看几组古时候的数据。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在1950年曾经有一个分析,人类日常交流的时候,大概有7%的交流是基于语言的(Verbal),38%的交流是语音的(Vocal),55%是非语言符号的(nonverbal,肢体语言,表情,等等)。以上这种交流方式主要是面对面沟通时候的状况,但现在我们已经改朝换代,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转向了以屏幕为中介的交流。(talking to each other through screens)

通过屏幕沟通!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大家都浑然不觉,而它已经给交流带来很多变化,比如斯坦福的语言学家Tyler Schnoebelen就指出,“我们过去要先学说话,然后学习写。但我们现在必须还要学习用说话的速度去写字。”

非常棒,非常棒,这就是表情符必须出现的理由,它让你可以跟上文字聊天的速度,同时又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跟进传达非语言讯息——因为它们在传统的交流中要占到55%呢!

fc,220x200,white.u2

那么,如此可爱的表情符是谁发明的呢?完全没有任何意外——日本人。日本电讯公司NTT Docomo的职员Shigetaka Kurita可谓Emoji之父,为了增加公司在寻呼机市场的竞争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他着手制作了一系列表情符,目标是用这些可爱的卡通表情来吸引年轻人。Emoji,这个新词儿也就在日语里造出来了,指的是“图片化的文字”(Picture Word),它的创作来源是日本的漫画和汉字。当这股风潮流行开来,iPhone和Google也都开始使用这个表情符之后,一些文化上的问题就出现了,比如那一坨微笑的屎,在北美人民看来是百思不得其解,而在日本文化里则表示一种幸运。

表情符已经不再是一种卡通符号,深究下去,这是一个人类学的问题。

 

 

Comments (6) Write a comment

  1. “尤其是那种完全不能停下来的聊天,该怎么结束呢?”
    太到位了~~~~

    Reply

  2. 比如那一坨微笑的屎,在北美人民看来是百思不得其解,而在日本文化里则表示一种幸运。
    ——————————笑die [:Bow:]

    Reply

Leave a Reply to 小维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