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


前几个星期,纽约布鲁克林有个西印度群岛狂欢节,我和两个朋友不幸被交通管制堵在路中间,四周所有的汽车都是音乐轰鸣,这与我头脑里那个街头黑人肩扛一台大号录音机的形象不谋而合。

问起为什么这个节日似乎比别的游行有更多的警察,朋友说,因为参加的都是底层人,容易出乱子。走下汽车的时候,他们特地给自己的汽车加了一把锁,在曼哈顿他们从来不这样。

这两天坐地铁回家的时候,都是晚上,高架旁边的一幢建筑里,一格格的小房子里散发着昏黄的灯光,不经意瞥见有个女主人在厨房里忙碌。我想起在北京的时候,每当走在我家楼下,仰望这个庞大建筑的密集的格子间,都很想知道人们的家里是什么样,一方面,那会和这个乏味的建筑是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家,家里的一切细节会透露出人们的文化,信仰,真正的模样。

英国人Michael McMillan写了这么一本书,叫做《客厅》(the front room,这正是我想看的。Michael本人就是一个非洲加勒比海地区的移民,父母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移民到英国。他说家里的客厅向来给自己的审美带来混乱,地毯和墙纸永远也不搭界,美国乡村歌手Jim Reeves的歌声周日会从收音机里传出来,房间装修是维多利亚风格的,这里被用来接待客人,拥挤的房间里放着沙发,家具,墙上挂满了照片。


当你问起纽约街头任何一个貌似墨西哥,印度,非洲人,你是哪儿的人?他们可能都会回答你:美国人。不过,当你走进他们的家,嗅到的味道,看到家中的装饰,你会知道,他们不是美国人。那些细节里面体现了他们的思乡病。正是这些细节定义了一个和我们刻板印象里不同的“他们”。

对于非洲移民的客厅文化,Michael深有感触,他先是做了一个展览,此后出版了这本书,还做了一个网站。我很喜欢这个网站,大量的文章,评论,链接,其中的影廊部分把客厅分成:全貌,肖像照片,物件。看到这些,你仿佛能够想象出房间主人的生活——房间主人是黑人,他们认为英国是自己的祖国,却不能去白人聚集的酒吧去喝酒找乐,于是家里客厅的主体物件就是大收音机,在这里可以自娱自乐,作者说:“不管那音乐是蓝调, 卡里普索,斯卡, 瑞格还是灵魂音乐,而这都和我们原初被奴役时期的歌曲,节拍和舞蹈息息相关。


这个题目,也许会在某位摄影艺术家的相机里变成一部艺术作品,尤其是当下非洲艺术在美国又这么受追捧,拍十二张有关非洲移民客厅的精美“挂历照片”,将之称为“档案式”,或者非常流行的“类型学”,似乎很合乎逻辑。

这本书却只有一些仿佛用傻瓜相机随手拍出的客厅照片,没有特别的角度和摄影的深度,这些仿佛在一个简单的平面中铺开的场景饱含各种文化细节,尤其是在作者完全和摄影无关的阐释中,它们的出现是那么合适。我突然深感所谓“摄影圈中人”的自大。此时,谁还需要4×58×10,你以为十二张一套精美的客厅照片就是“档案”?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to Aaron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