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街头,这就有了

最近有一位合肥的摄影师刘涛,大家都挺关注他的照片。看到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如何评价Grinch1982(刘涛)的合肥扫街作品?” 呵呵,这个问题本身就挺有趣。

刘涛的照片好看,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读者们都已经举手举脚地给他投了票,哪儿还需要“摄影行家”们来表态。用“评价”这么重的一个词儿,或许里面隐藏的意思是,您看他能称得上是中国的艾略特·厄韦特(Elliott Erwitt)吗?因为他是一个抄水表的工人,他是不是也可谓中国的薇薇安(Vivian Maier)?当然,这个问题也许还可能是,扫街这个工作这么简单,怎么他就拍的那么好呢?同时也可以延展出,扫街这个行业以后还有戏吗?

但这都不是我关心的问题。

刘涛的照片好看,我也举手,微博上被广泛转发的那组照片,每一张我都读了,没觉得多,还有点儿意犹未尽。在看的时候,我没有想摄影那些事儿,只是过后才产生一个念头:这种让人大饱眼福的照片太好了,因为它们完全不能用语言复述,也不能被视频替代,摄影,自然而然地就在那儿了。

写这文章时,我上网搜了一下,貌似噌噌噌窜出很多访谈,哎,我真怕刘涛同学让大家给夸没了。其实你们知不知道,他也获得了今年三影堂摄影入围奖,照片前不久就在三影堂展出。当然,那个时候他还不是获胜者,并未受到太多关注。

三联周刊微博刊发刘涛的照片,“丧心病狂”地用了一种密集组合——一个长微博又一个长微博,这儿完全没有九宫格的优雅,也不是三联生活铜版纸构成的版面,但微博似乎可谓是虚拟世界的街头,于是,这种不太讲究的展示,却让这组街头快照生机勃勃。你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遇到了它们。上一次,我看这些照片的时候可没有这种爽透了的感觉,那只是四五张好照片,我理解它们的出现是为了一个登上艺术馆墙面的目标,而同一时刻,势利眼的世界就会在你耳边悄悄耳语:它们没有任何新意,谁谁谁,谁谁谁都拍过了。这让我想到薇薇安的成名,她也是在网络上先是被读者认知,大家疯传她的故事和照片,最后才有了展览以及图书出版。如果把这事儿反过来,薇薇安照片的拥有者如果一开始就去画廊和艺术馆去找人来“评价”这组照片,会有后续的故事么?我认为,那肯定是一个悲伤的结局。事实上,很多时候,有些人去所谓艺术殿堂看照片,无非是去看一个“有名的人”的作品,是富有仪式性的膜拜行为,至于眼睛,反而成了一个摆设。

我不想讨论摄影作品进入艺术领域这个事儿,太复杂。我要说的是,摄影师的照片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读者相遇的时候会形成一个场域,它可能会压制这组照片的语意,也可能会激活照片内在的力量。

照片放在哪儿?读者在哪儿?不晓得现在的摄影师们都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发现,很多有作者意识的摄影师,他们假定的读者也是摄影师,所认定的作品传播的平台 通常是专业媒体、影赛评选。这太局限了!因为好多照片一旦放到评选比赛的语境,一堆照片比来比去,其结果就变得相当诡异,不少生机勃勃的照片一下变蔫儿 了。选秀选出来的照片不是不好,而是不能有一点儿不好,这充分显现了比赛框架之局限。

只给圈内人士看的心理可能是因 为作者觉得圈外人不懂,但今天读者的视觉素养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很多喜欢刘涛照片的人就是喜欢他的照片,没有那么复杂的心理活动,但他们也不是纯看热闹,翻看留言,很多读者都“会心地笑了”。今天的作者完全可以直接找到他们的读者,不需要代理人,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则让照片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这都是 相当鼓舞人心的事儿。但问题又来了,你会把这些读者的反馈点赞当成一种奖赏么?是否会认为这是自己的一种成就。这就好比学生会赞赏老师,但老师却仍然需要 职称才能被认可。这事儿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评价系统的问题。

希望作品在专业层面传播也可能是一种要进入摄影史成 为大师的雄心壮志使然——说实话,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我还是觉得这种立场会束缚很多创作的灵感,因为你还没有张嘴,就好多话都不能说了。尤其是对街头 快照来说,这种过于严肃正经的态度相当有害。当然,你立刻会反驳我说,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有没有?萨考夫斯基不是也给他做展了;维加(Weegee)有没有?不也进入博物馆了。但我觉得那都是一种特定时势下的产物,其实老 萨只是想借这个机会说,这样拍照也很好;而维加在世也一直是个小记者没有机会享受这一番风光。

“抄水表的人”,好多对刘涛的介绍都会用这个标签,说实话,我不喜欢。很多时候,这可能是一种让大家对他的作品的认知形成反差的标签,但我想它同样也可以是一个身份认同的标签,那就看刘涛是否愿意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都市里的普通人的位置上了。

希望这篇文章不要对刘涛有任何冒犯,我不认识他,我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这是一组好照片,我还想继续做他照片的读者。这个故事让我想说一些话,我脑子里回旋 着不少我认识的街头摄影师的影子,拍北京地铁的张星海,拍回龙观的王楠,拍家门口花冲公园的王勇,在上海南市转悠的朱骞,河南周口的王芳,山东临沂的苏鲁 大将军,青岛的庄周杨,深圳的乐宜。在Camp里我曾放映过他们的照片,有一期主题就是街头摄影。有人还在拍,有人则停下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定要一辈子死忠街头摄影,但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在缺乏观众与缺少欣赏者的年代,薇薇安,艾略特,他们都是怎么获得给养和动力?并竟然就这样拍了一辈子。

另外,我干嘛起这样一个标题呢?我也不知道。这可不是说街头摄影仅仅是个以地点为分类的摄影风格,大概更是我对一个读者遇到这些照片时情景的一种想象。

封面题图 by 王楠 《回龙观,当我遇见你的时候

 

Comments (24) Write a comment

  1. 同怕被夸没。

    “势利眼的世界就会在你耳边悄悄耳语:它们没有任何新意,谁谁谁,谁谁谁都拍过了。”脸红了。

    “但我还是觉得这种立场会束缚很多创作的灵感,因为你还没有张嘴,就好多话都不能说了。”说的太对了。

    Reply

  2. 总是被各种标签围绕,互联网时代,照片是一方面,但传播似乎更重要

    Reply

      • 说照片好坏就又牵扯出刚才您那个问题了,这个好,第一是建立在他“水表工”类似薇薇安“保姆”这个第一职业下的,有职业的反差下,让人产生了兴趣,我也不喜欢这个拿第一身份来定位“人”的这种说法,第二,他之前也参加过展览,三影堂的入选,包括丽水摄影展,人不可能被简单定位,但人们总喜欢简单的去概括某个人,但这个的“突然火”,好照片是前提,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关键?

        Reply

        • 嗯,理解你说的意思。

          那或许这么说,就要看怎么看待这个“火”的问题了。兴许这是我写这个文章的一个动因。我还是希望回到拍照本身,而不是那种定论定位神马神马的。那些标签都是别人试图要附加给作者的,你可以不接受。

          Reply

          • 恩,其实过了一段时间也在想,您起这个题目真的很有意思,照片在消费时代已经变成次要因素,还是要消费,似乎没有一个正常的途径向“人们”反应出来,这个反馈就是单方面的。拍照就是在表达自我的方式,而人却没有静下心来观看的欲望,大师也好,大众也好,名头也好,标签也好,我还是在想找一个可以回到照片本身不谈其他的方式,虽然他是不存在的。- –

          • 在互联网时代,作者身份的确在传播中会被以各种方式解构,甚至作者会失去对作品语意的控制。也许这是无奈的,但我想反过来,对于作者本人来说,也许他们也可以考虑一下,如何去主动建构作品的传播语境,从而达到和读者更好的对话。

          • 作者是无力的,而作品的话语权属于被“解读”而不是被“读解”,所有观看者是先看标题,啊、“野生”“街头”“摄影”“大师”,更是“水表工”和“大师”的反差造成的第一印象,而作者虽没有失去对作品的解释权,但无疑被增加的许多解释,他是“被解读”。

  3. 最近我都糊涂了,什么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隔一阵子就会发现一个喜欢的作家正被质疑。独立思考特别难。好坏难辨,对错难辨。

    Reply

    • 嘿嘿,我可没有说人家拍的不好啊。你不必成为某个人完全的粉儿,你只要喜欢你喜欢的他的那部分就好。而且,别急于下结论。

      Reply

  4. 街拍作为爱好应该是先满足自己内心的,外界的纷纷扰扰还是次要。不管怎样坚持拍下去才是正道。 [:Yeah:] [:Yeah:] [:Yeah:]

    Reply

  5. 刘涛的作品像Matt Stuart一样,本身极具幽默感。但真正让这些作品在网络世界一夜爆红的原因,多半是“抄水表工”这样的一个身份,和观众对这个身份背后的故事所引发的好奇,正如Vivian Maier的“保姆”身份一样。

    Reply

  6. 我也不喜欢抄水表工这个名字,草根明星不就是这么些年选秀要火必备套路么,还越惨越好~

    Reply

  7.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转他的照片,我一一翻看了一下他的照片。今天骑车路上还在想, 是不是 抄水表的拍照, 还挺有意思的照片, 就是新闻了, 就会有点击量 。 进而想到薇薇安, 薇薇安虽然在世没有公开相片 ,小伙子后来拍到她遗物 ,选择公开了,她的身份是保姆。 薇薇安给家乡那边的暗房师写过信,有提到想把作品放印出来,可见她是对摄影有一定了解和喜欢的,刘涛自己也是受了森山大道影响,用G21开始街拍。哦,突然又冒出了,捷克摄影师米罗斯拉夫*提奇拿着自己做的破破烂烂的相机。这些人都是持续了很久的照相,被人们发现了,消费了一下,点赞按钮点起来!他们好像也没有什么伟大的目的,就是拍下自己所想拍下的。水表工能拍下这些,恩,鼓掌,保姆能拍下这些,恩,鼓掌,精神病人能拍下这些,恩,鼓掌,这些都是正能量!可笑的是~社会总是在水表工,保姆,精神病人,这些社会认为的失败者里吸取养料。没准夸多了,就是上大师殿堂了。 [:Admire:]

    Reply

    • 其实我觉得大家没有这么“坏”,并不是在消费,你可以去看看评论,很多人都很善意,就是觉得好看嘛。其实只有圈儿里人才把他往大师那个方向想,把这个标签贴得牢牢的,才会有不平不忿与不解。而我就是针对这个而说的,我的意思是说,这个标签不重要。大师的标签也不重要。对于很多读者(广大的圈外人)来说,都不重要。 [:Yeah:]

      Reply

      • 另外,刘涛和薇薇安也是不一样的,他有很强的作者意识与要把这些话说给别人听的愿望。所以,我认为他的身份就是一个摄影师,他不是说被人偶然发现了。而我呢,就是希望他以及其他街头摄影师能找到更多的读者,把他们的“段子”讲给人们听,而不是局限于很小的格局。

        Reply

        • 其实只有圈儿里人才把他往大师那个方向想,把这个标签贴得牢牢的,才会有不平不忿与不解。有道理!回过头看看和想想,确实是这样。= ̄ω ̄=另外你说,而我呢,就是希望他以及其他街头摄影师能找到更多的读者,把他们的“段子”讲给人们听,而不是局限于很小的格局。也是我愿意看到和希望的。 [:Yeah:]

          Reply

  8. 写得很真诚,而且有深刻的思考,有一定信息量。有情又有料,喜欢。

    Reply

    • 呵呵,谢谢鼓励,一定会继续努力。。(啦啦啦,无论怎样听到表扬还是很开森地) [:^^3:]

      Reply

  9. 抄水表工是传播者给他扣上的标签,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也为了有这种标签而让他得作品表现的更有情节。。。其实作品好就是好,发表到杂志上不需要任何解释就会吸引人注意,所以干嘛要那么多虚假的炒作呢(虽然我也觉得炒作并不一定是他自己的意思)
    看了他得微博,个人简介都是英文,他本人也经常看和分享一些摄影师的作品和观念,还曾经一度以为,没有上学的这个噱头也变得好扎眼。。总而言之,作品是好滴!还是喜欢作品~

    Reply

Leave a Reply to hugo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