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礼拜的北京
前天,雾霾深重的时候,看到Lois Conner新出版的书:《北京:帝国与当代》(Beijing Contemporary and Imperial),只是几页介绍,却有一种特别的默契,因为她展现给我的,就是我居住的这个北京。
北京——很少看到有人抱有雄心想以这个城市为题做一番表达,尤其是对那些真正了解北京的人来说,更有可能知难而退。北京如同一个巨大的怪兽,吞食一切,却又从不将之消化——或许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包容;它仿佛时刻都在沸腾,却又似乎一潭死水。所以,在我看到Collector Daily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提到,“Lois Conner在其拍摄北京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半时间都搞不懂自己究竟在拍什么”,我想,这大概就是拍摄北京最好的状态。我一直对黑白照片不太感冒,而这一次,却相当顺利地接受了她的表达,北京就是这个样子,相当暧昧,但也许,有一些可能,往往是也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你还能在这个城市里体会到诗意。
Lois Conner在拍摄这部作品的时候,和澳大利亚的汉学家Geremie Barme合作,她特别使用了7*17英寸的大画幅相机,试图获得一种和中国传统卷轴一样的画幅比例。
Yuanming Yuan, Taoyuan Shenchu (Scholar Rocks near Depths of Blossom Spring), Beijing 2002
Bus Terminal, Dongdan, Beijing 1998
Coca-Cola Offices, Beijing, 2007
Lois Conner的这本书由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出版,里面的作品拍自1984到2011年。上面这张图片来自Collector Daily
2,法兰克福书展
前天去了一趟书店,感觉相当奇妙,非常好。万圣书园的服务员在帮读者找书,嘴里说着:“书太多,只能见着空儿就将之塞进去。”一排排已经堆到天花板的书籍让我觉得这个迷宫气势逼人,仿佛不是买书而是在朝圣。以前我都是拍下封面回去网购,后来有人批评我这纯属不给书店活路,于是我捧了一堆书回来,使得此次朝拜更为彻底。
这两天法拉克福书展正在进行,Markus Hartmann和读者分享了他去年在书展的见闻,这一位是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一个家伙,曾是Hatje Cantz Verlag出版社的负责人,去年底离职,最近策划的PhotobookMuseum活动颇具影响力。(策划PhotobookMuseum的是Markus Schaden)
Markus说上个世纪法兰克福书展曾经相当热闹,出版商可能会在这里卖掉年销量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但是这几年,书展的繁华已经大不如从前,一切话题都开始围绕着数字出版。去年他参加书展的时候,有相当多空的展位——意味着有人预定了位置却没有出现,以及很多空间都没有利用。Markus说他的朋友都有同样的感觉,来书展的专业观众已经大不如从前。Markus说鉴于法兰克福书展的地位,它肯定不至于消失,但可能规模会变小。但法兰克福书展依然是他大力推荐的一个书展,这里仍然是出版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聚会,尤其是对作者来说,这儿恐怕是能和出版人会面的一个重要机会。
Markus Hartmann正在博客上和读者分享他在摄影书领域的工作经历,最近谈到的是出书成本的问题,也许我稍后可以把这个话题与大家分享。
3,人工智能
专门研究人工智能学者Rob Smith最近遇到了一件在摄影界人士看来挺不起眼的小事儿,但他却大呼小叫将之称作“历史性事件”,说是其重写了摄影史。
事情是这样的,他用 Google’s AutoAwesome 这个程序处理自己的一堆照片,是老丈人给他们夫妇两个拍的,由于其操作的时候不小心长按快门所以导致一个画面拍了一堆。当他把这些照片扔进AutoAwesome的时候,系统给他自动合成了一张,于是他得到了一个不存在的瞬间。
让Rob Smith感兴趣的不在于合成,而是如何合成,因为聪明的——哦,当然是聪明的,人工智能嘛——系统竟然懂得把两张照片的最优部分结合起来,生成了一张两个人都微笑,手的位置也是最佳的照片。AutoAwesome这个玩意儿竟然也是个像模像样的“文化人”,这个事实惊倒了Rob先生。
+
=
图片来源:Robert Elliott Smith的博客,这里
Rob Smith关心计算机如何习得人类的文化(算法的出处),而我想到的是,能否给这个程序命名为布莱恩沃斯基(Brian Walski)APP,新闻摄影的业内人士恐怕都知道这个丑闻:
这也是一个两张变一张的故事,Brian Walski因为违背了新闻道德而被开除。不过,我觉得他最大的问题是,干嘛非要那样一张照片呢?这么简单就被计算机模仿。它肯定不是布列松老先生的决定性瞬间,因为决定性瞬间的前提就是,没有了,没拍到,那就是没有了。
1. Lois Conner 二十多年前就在台灣出版他的中國攝影書籍.
2. 這個要再查查,你把人名與活動搞混.
这两天法拉克福书展正在进行,Markus Hartmann和读者分享了他去年在书展的见闻,这一位是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一个家伙,曾是Hatje Cantz Verlag出版社的负责人,去年底离职,最近策划的PhotobookMuseum活动颇具影响力。
嗯,回去查 [:Bow:] 。要是安错了帽子打板子。但不妨碍怎样都是我最近喜欢的人。至于你说那家伙之前就出过中国的书,是啊,她出过很多书。
恩,该打板子,此Markus不是彼Markus。文章里面修改了。 [:Bow:]
啊,出书的成本,真是个好话题,迫不及待的想看 [:Sao:]
别急,最近在上海,回去了再弄哈。
你现在在上海?有空可以见见啊
任悦老师有微信吗?
任老师在上海?—-Your comment was a bit too short. Please go back and try again.
偶已经回北京了。短暂停留
看到法兰克福书展关于电子出版的那段,就想起William Klein重回纽约的两个镜头:
1. 脖子里挂着相机— “I like film, I’m old-fashioned”
2. 微微低头:“ Now I‘m sort of ……mello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