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个影儿

iPhone6变大的一个好处是——果粉们,你们可以看到更大的照片了。但不过呢,也就“止于此”。想想看,那种报纸头版大照片的感觉,杂志对开页的冲击力,是不是已经和你的阅读经验远离了呢。不过,好也罢坏也罢,反正我们已经被框在手机屏幕里了。iPhone6在摄影方面似乎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关于防抖功能,有篇名为《iPhone6可能是你兜里最好的相机》的文章里提到:给你女儿和侄子拍照片从来都没有清楚过?这下你可有福了。

不过,如果你从像素等技术指标的角度指责库克的iPhone没有任何新意,靶子也射错了方向。想当年,按照当时厂家比拼手机摄像头像素的这个趋势,所谓“手机摄影”的概念恐怕没有现在这么灿烂。用一台4100万像素的手机拍照?那感觉似乎相当孤独寂寥。我猜你还是更青睐用一个App把照片弄得有点儿绿有点儿蓝再立马发送出去显摆。后者就是乔布斯的手机摄影。乔布斯的传记作者提到,老乔有三样事物要改造:电视,教科书以及摄影。在其去世之前,他曾约见光场相机(Lytro)的发明人,这种先拍照后对焦的照相机,已不能为传统的摄影体系所涵盖。无法想象乔若在世,他会把手机摄影折腾成什么样子。缺乏想象力的库克们只能守着乔布斯的遗产。当你走入苹果的App商店,在这里埋头建设摄影新帝国的不再是当年那些浪漫的化学家,而是宅男程序员。

技术帝们对摄影的热爱,都特别偏门。乔布斯的偶像之一是埃德温兰德博士(Edwin Herbert Land),这一位发明了宝丽来相机,哧啦一声,照片出来,几个脑袋凑过去等着显影儿,这恐怕就是”古时”的即时视觉传播。

Edwin-Herbert-Land

兰德和他的宝丽来

宝丽来相机的发明还有一个故事,据说这是博士三岁女儿的愿望。说到宝贝女儿,手机摄影这个概念的形成,也与一个孩子有关,菲利普.卡汗(Philippe Kahn)在1997年鼓捣了一个三件套,手机+卡片机+笔记本电脑,然后在产房里将自家姑娘出生后的第一张照片瞬时用邮件发给了亲朋好友。手机摄影的魅力恐怕就在于此,不仅仅为得到照片,而是传通和体验,因为分享视觉所见是人们天然的愿望。

First_camera_phone_picture

Philippe Kahn女儿的这张照片被称作第一张手机摄影照片。不过,恐怕对任何“第一”的宣称我们始终都要有几分保留。(照片拍自1997年6月11日)

在奇奇怪怪发明的道路上,日本人又在此方面领先,2000年,夏普联合电讯商J-phone整出了J-SH04,第一次将手机摄影这个概念带到大众层面,随后诺基亚也出场了,2001年,Nokia7650凭借《少数派报告》的大片儿的植入让大众都对手机捏个影充满憧憬。不过,由于传输和分享都受到限制,人们对这个功能羡慕却并非那么渴望,更没有人认为这应是一种必须。所以,当诺基亚声称自己随着带摄像头的手机的畅销已成为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相机生产厂商的时候,众人都撇撇嘴,卖手机的和相机掺和什么呢。

好么,今天,所有的手机都兼具相机功能,前后不过十年。

悉尼大学的克里斯切·希尔(Chris Chesher)将摄影的历史从大众对照片接触的角度分成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柯达相机时代;第二阶段是数码相机时代;第三阶段是带拍照功能的手机的时代(Feature Phone),第四阶段是智能手机+社交网站时代。同为“手机摄影”,第三和第四阶段分得这么细,就因为两者有质的差别,手机摄影的真正好体验在于拍了之后即刻能够分享。

lartigue_14

photo by Jacques—Henri Lartigue

其实关于大众摄影,柯达唯一没有做到的就是织网,但伊士曼显然已经看到了摄影的真正魅力所在,布朗尼相机(Brownie)以1美元的价格让孩童们能拎着其尽情玩耍。一下就能拍一百张,当你不忌惮胶卷的时候,你会用相机干什么。小男孩拉蒂格(Jacques—Henri Lartigue)显然是个范例:浴缸里的照片、表姐从台阶上跳下的瞬间……这一位后来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变成了大师。

早年专业领域对群众这么瞎鼓捣摄影,特别看不上眼。1902年,有一位严肃的摄影人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写了一本书《为什么我的照片这么烂》(Why my photographs are bad),在这本书里,他告诫摄影的初学者应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他对读者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没有付出太多的劳动和思考,你不要指望着自己就能够成为大师。他指出了业余者最爱犯的错误:双重曝光,不合适的裁切,焦点不实,地平线歪曲,摄影师自己的影子也在内。他建议摄影师应该白天拍照;另外,不要连续拍,这样可以有更多时间深思熟虑。

Lee-Friedlander-87

Minneapolis [Shadow Self-Portrait on Maria]. 1966.  photo by Lee Friedlander

业余者们的业余主义究竟是否让其在奔向大师的道路上背道而驰?反正,爱拍自己影子的李·佛瑞兰德(Lee Friedlander)成了大师。专业人士对业余者乱摄的嫌恶(或者说,他们特想独占照相机)至今仍是个梗。最近,专拍大片儿的摄影师Blair Bunting提出,iPhone不是专业摄影师的好帮手,他说iPhone让摄影前所未有的普及,但却没有让摄影(技术层面的)有任何提高。他是大实话,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要说iPhone这相机,真不是什么好相机。

其实早年就有揶揄手机摄影的段子,估计也是某个摄影专业人士编撰的:变焦基本靠走、对焦基本靠扭、虚化基本靠抖、测光基本靠瞅、防抖基本靠肘、遮光基本靠手、抢拍基本靠吼、除尘基本靠口、模特基本靠狗(bingo!博主躺枪)。

不过,都一百多年了,Blair Bunting比起他的前辈们,思想进步在于,他同时指出,iPhone的优势在于它让我们前所未有地关注到自己的私人经历。其实专业摄影师们要真专业,可以相当淡定,因为有几个拿手机拍照的人想着的是摄影,目标是摄影大师呢?

kahn

所谓拍下第一张手机照片的菲利普.卡汗(Philippe Kahn)是个长相特别普通的胖子,就手机摄影接受采访的时候,卡汗面前摆着女儿出生时候的照片,身后的大柜子里陈列着各种古董相机。记者显然想将菲利普塑造成摄影终结者的形象,但实际上,两者也可以是毫无关系。

iPhone们给当年的柯达照片加上了一个“分享”功能,就好比人们可以把照片扔来扔去玩儿了。谁能阻止这个帝国疆土不断蔓延,人种越来越丰富呢?它把摄影的一种特性发掘到极致——for fun,for everyone。

题图:柯达1950年(左)和1951年(右)的广告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1. “iPhone让摄影前所未有的普及,但却没有让摄影(技术层面的)有任何提高。”

    还让人懒得相机都不想带了~~

    Reply

  2. 我现在用Lumia1520,2000万像素的6寸大怪兽,就为了体验一下新系统和新鲜感。用个2月要哭了。系统差,所谓的2000万蔡司镜头的PureView技术,照片质量远不如iphone5,气死我了。 [:Cry:]
    我现在感觉就是iPhone好便宜。比其他手机多2、3千块钱,但是好用很多很多。瞬间想起当年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主席佛罗伦蒂诺,巨资创纪录的价格买贝克汉姆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越贵的东西月便宜。现在觉得就是这样,有时候多花一点钱会很值得,前提是它带来的便利的价值远高于差价。
    再看看多数中国厂家,还是以廉价引导消费者,就来国企都在走廉价道路挤压中小企业和山寨公司来获取市场优势。据了解欧洲好多类商品销售中,企业没有自主定价权,Government要规定某些商品不低于最低价格销售,这样创新与质量就成为了获得消费者口碑的唯一方法,可能这就是中国本土企业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吧。
    话说,为什么我们没有头像只有博主自己有。 [:Orz:]
    国外一些独立博客后台会有一套默认头像,阅览着留言会随机分配,看起来好像都是活着的。。。。 [:-_-b:]

    Reply

    • 你到wordpress里面注册一下,然后用这个账号登陆就有头像了。

      其实iphone真的是好玩儿,是程序先决的世界。越贵越便宜,是这么一回事儿。

      Reply

  3. 看到开头:“Phone6变大的一个好处是——果粉们,你们可以看到更大的照片了”的时候立刻以为今天要讲讲摄影作品的打印尺寸问题了,结果发现并不如此……

    要不逆光(其实觉得喊任老师顺口,同时也不失尊重,但您说不要这么喊……)有机会也聊聊这个话题吧,挺有意思的。比如提到早期超大画幅的print我就会想到Andreas Gursky的作品,但就像您在上文里说的,“恐怕对任何“第一”的宣称我们始终都要有几分保留”,那以前摄影师作品的大小是怎么发展的呢?

    再者,如今从手机到ipad到电脑,我们观看一张作品时可以对其尺寸进行随心所欲的控制(两只手指在屏幕上随意挥舞);而从报纸杂志到展览时发的导览册到艺术家出版的大开本photobook上看到的作品,又要被动排版修改剪裁后的结果。就连艺术家在不同画廊或博物馆展出自己作品时(如果前面的观看方式我们都理解为是对原作的reproduction,画廊墙面应该是最具权威性的终端了)也要分尺寸,出售时不同尺寸也有着不同版数。我们可以仅仅把这现象理解为市场现象,还是绝大部分人对此并不在意,尽管同张照片在不同尺寸下的解读可以有很大差异?

    这样想想,这也许也是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媒介的一个有趣的特性。

    再这么一总结,觉得以前看过别人写过这个,关于艺术品的Canon什么的…… [:Cry:] 都忘了

    [:Orz:] 这一不注意脑洞就开太大了,跑题跑远了……Well, like you said, we don’t need to feel anxious when we click the “publish” button.

    Reply

    • 其实现在有点儿回到早期看照片的亲密的距离了~捧到手里。但是和从前不同的是,可以触摸。但在日常阅读经验里,照片都被屏幕同一化了,木有大小参差的感觉。而你说的艺术世界的大照片,以前写过文章:big show。 在艺术圈有这么一句话,拍的不好?就做大吧 [:Wakeup:]

      Reply

  4. 捏个影儿~哈哈哈,记得上个月在北京街拍,同行的北京朋友问,大爷,捏个影儿呗~大爷摇摇头,不要不要,魂都被捏没了 [:-_-b:] [:-_-b:] [:-_-b:]

    Reply

Leave a Reply to 任悦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