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客:我住在哪里

1416教室起家的群众活动就是 《我住在哪里》,后来我还做了一个名为《观察城市》的工作坊,当然,如果要把《回龙观:新城计划》算在内的话,关于居住这个话题,我还真的发起了不少行动。

我在动车上的杂志里了解到梅老师(Michael Meyer)的《再会,老北京》,这本书是关于一个老外所经历的北京胡同的拆与建,其实当时也没细看他到底住哪条胡同,但前几周,我从微博的一个帖子里看到有一条很有文化气质的胡同:杨梅竹斜街,跑去溜达了一圈,而梅老师恰巧就住在这条街上。去这儿也是一时兴起,我问身边的朋友说:“你知道前门有条什么荔枝胡同么?”

如果我知道杨梅竹这条胡同是以一个杨姓媒婆的名字命名的话,可能就不会搞错她的名字。昨儿买了《再会,老北京》这本书,早起看得悉悉索索,老张一家在胡同的最后一个春节,他和家人说,争取不要搬到郊外去。这本书里有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前一张是延寿街熙熙攘攘的人群,后一张是天通苑新城空无一人的大马路——那原本就是老张应该搬去的地方。

在Instagram发起都市客活动之后,就有朋友给我留言,他说你真的好有活力。我觉得这个评价有点儿像是说,你真的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我也很好奇,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向来也说不清楚,但一个人总做一类事情,那肯定是有一些原因的。

昨天,我在博客上发起招募的都市客项目深度参与者,已经全部在instagram上亮相。所谓深度,就是要更为聚焦拍摄自己的小区,并保证每天至少发一张照片。我对此一开始有些惴惴不安,因为相比拍故乡,拍当下要更难。拍前者的时候,大家已经宛如一个外来者,看什么都新鲜,而后者则已熟视无睹,并且在都市里人与人的接近相当困难。

但活动已经让我越来越感到兴奋,手机是一个很好的工具,instagram上的快言快语虽然直白粗粝,却都是真性情。故事来了,一个又一个,小区里的孩子失去了篮球场——变成了停车场,楼下的阴影里,81岁的大爷从外地来等着找活儿干……

我喜欢读这些故事。

OFPiX的instagram就是一个故事盒子,人们把自己的故事扔进来,我希望在这个我们彼此之间实际上已经越来越远离的当下,能够促进一些真正的沟通,而不是社交网站上的臭屁,自我宣传以及互相吹捧。要想做到这个,恐怕我们就得有一些真正的话题,而不是我今天吃了什么,我的心情好不好……

那么,就让我们从自己住在哪儿开始谈起吧。

OFPiX instagram都市客项目说明,点击这里

参加活动的都市客:

10299895_1452619574982256_1696755145_n

@zhanyoubing

我是占有兵,住在长安镇一个叫咸西新苑的小区,这个小区是2004年建立的,当初是长安镇为了引起人才而建立的居住区,现在已经完全市场化了,我是 2012年年中搬到这里居住的。长安镇是广东省东莞市靠近深圳的一个小镇,户籍居民4.2万,常住人口70多万。 小区的人口既有学校的老师,也有报社的记者,还有本地居民,更有大量在长安务工的人员,房子分两种,7层的旧楼有11幢,17层的高楼有2幢,小区只有 800多户人家,没有绿化设施。

10369550_682716608462689_924298049_n

@aigan

李伟伟,在合肥市的一所大专,毫无新意的郊区地带。学校的一边是个高速出口。没事就拍一张,也许还能好看,拍完你走你的路,我上我的楼,说不定还能再见呢。

10299701_628026183933623_709971254_n

@catcatcloud

我是catcatcloud,学生。我住在宿舍,我拍的是宿舍旁边的一个村子。这里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距离市中心30公里,它叫做友爱村。村里有许多外来 务工者,比如在我们宿舍门口开黑车的安徽司机。因为靠近学校(附近有四所学校)和建筑工地,村里有许多餐馆,有快递驻点,有废品品收购站,还有一家叫荣华 的 水果店。这张照片里,桥的右边是友爱村,左边是还未卖出的楼盘(叫某某半岛)。友爱村会变成这样的楼盘吗?而在变成一座突兀的楼盘前,友爱村已经把村中的 两座桥都改成了照片里的样子:一半是石头,一半是铁。

10362083_319783841506364_1538907466_n

@tandyicat

我是小满,南通人,在上海读了7年书,去年毕业后入住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颛桥镇的华银苑。颛桥镇常住人口约19万,户籍居民近6万。它有点像城乡结合部,浮 涌着各色各样的外乡人:发廊小妹、建筑工人、吆五喝六的小本生意人,上海人反倒因而隐匿了。华银苑同地铁五号线颛桥站一马路之隔,交通便利。它很小,走几 步就见底。总住户258户,有11层的电梯房和五六层的小楼这两种房型,分别于1998年、2002年竣工。路的拐角处有一小片健身设施,电梯房之间有少 许绿化带,但随着车位越发排不开,听说明年可能铲掉这些许绿洲,但整体上还挺葱郁。一如颛桥镇,小区里“异乡人”不少,略少于上海本地住户。

10349652_635467423208161_1738509843_n

@plucury

这是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北京黄庄小区。当初选择这里,只是因为离工作的地方比较近,如今换了工作,也即将搬离。除去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我似乎并不了解这里。

10251314_233364936862256_387278313_n

@myyardmyson

大家好,我是刘胜,河北工程大学的老师,一个正处本命年的七零后。2001年,我从安徽老家的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便来到这所被当地人俗称为“矿院”的大 学任教。学校位于河北邯郸——一座古以成语著称,建国后以钢铁闻名,今天以雾霾闻名的城市。您所看到的这个门,隔开了教学区和生活区。我每天从家出来,跨 过这个门,大约五分钟行程,便到了办公室。十多年来,每日如是。我不很喜欢这个城市,但我很喜欢这个校园,无论是静静的呆着,还是随便走走,都让我很心 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吧!除了寒暑假回安徽老家探亲,我很少长时间离开这个大院儿。我儿子四岁了,在这个大院里长大。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每个下班 后黄昏,带着他在校园里随意溜达,见到熟悉的同事和学生,点点头,打个招呼。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我会带您认识这个大院儿,以及这个大院儿里的一些人。

10362239_1491272197756038_1472373272_n

@zhw1161079695

清华二校门。我是加菲,清华物理系的学生,2012年入学。我一直认为学校是喧嚣都市里的一方净土,就像这里住着的人一样,安静、平和。 清华园很大,除了包括了清华大学之外,还包括南边大片的教工家属区以及清华科技园。校园内的建筑当然种类就很多了,有前两年刚刚落成的类似于国家大剧院一 样的新清华学堂,也有历史快百年的清华老建筑。 清华的二校门是清华最开始的校门,那时候出了二校门外边就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66年6月24日,文革初期,二校门被作为“四旧”被清华的红卫兵拖倒, 在网上可以查到当时拆除二校门时的照片。现在的二校门是1991年在原址恢复的,因为其标志性也成了清华大学的代表建筑,在台湾的新竹清华大学校园里也有 一个缩小版的二校门。无论春夏秋冬,上午下午,二校门前都有游客驻足,被收进形形色色的相机中。

10401725_1416536538621875_533156486_n

@lyra0122

我叫一一,北京西城区耀武胡同18号是我刚搬来半个多月的居住地,是个翻新胡同,四周被天安门、大栅栏、八大胡同、琉璃厂等名景所包围,当初也不知道这附 近那么多景点,只因房间带有卫生间,胡同也算干净,所以在此住下。 门牌有点类似鼓浪屿的家庭旅馆,有那么点小清新吧,院内房间像是宾馆装潢,每个房间还有门牌号。这里住的大多是外地人,这一带的人和事都还不太熟悉,借着 #都市客 这一发现活动,分享我目前所漂地方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也希望自己可以发现一个长久的主题拍摄下去。

 

 

 

Comments (3) Write a comment

    • 统一回复楼上,都是可以的哈!加标签 #都市客 就好啦。如果需要拍摄指南可以给我发邮件。

      Reply

Leave a Reply to 任悦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