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今天上新闻摄影课,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了一次“报纸观察”,说通俗点儿,就是一起读报。

大清早的,我从报刊亭弄了八份报纸:《京华时报》、《新京报》,老板竟然很镇定,并未对我另眼相看。哎,我可是你的大客户啊,其他人都是来买水。

班级里的小盆友有人表示,这是她第一次读北京的都市报——而他们已经来北京上学将近一年。估计再过几年,我接触的将是没有读过报的年轻人。

1.  群众阅读报纸网络版的时间是……

我们假设小朋友们不读纸质报纸,那么,他们会不会去报纸的网络版呢?

最近,美国报纸联盟(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的好消息是,报纸网络版的读者在今年3月份的统计中,呈上升趋势,比去年同期增加19%,并且调查显示,美国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会点击报纸的网络版。

但是,他们的停留时间有多长呢?

这个恐怖的数字如果和其他网络媒体的读者接触程度相比,就更恐怖了:

  • 读者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是平均每天33分钟
  • 花在搜索类网站上的时间是平均每天3.6分钟
  • 花在其他新闻类网站(Yahoo,NBC,CNN,BuzzFeed等)上的时间是平均每天3.8分钟
  • 即便是天气网站,平均每天也要1.5分钟

究其原因,不是报纸网络版内容差,而是因为纸媒的很多新闻内容都被通过各个渠道消费了,比如社交网站的分享,比如搜索引擎,这最终导致报纸网络版的广告增长缓慢,低于整个数字媒体广告的增长。

2. 《纽约时报》的阅读体验

看来,如何让读者留在自己的网站上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儿。在这方面,《纽约时报》或许是一个榜样,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纽约时报》却致力于让读者能够在长文章中停留,他们推出的Snow Fall甚至带来一种网络媒体长篇叙事的新模式。

媒体视觉设计专家马里奥加西亚,最近又圈出了一个纽约时报的新报道The Tale of Two Schools加西亚称这则报道表明,传统的版面设计方针在新媒体中依然有效

加西亚提到,纽约时报这一次又赢了,不是用多媒体(multimedia)而是通过故事,并且,使用的是两样非常传统,但却很有力,很有效能的工具:文字和图片。

就是这么简单!

这篇文章关于两所学校的学生,一个位于全美最贫困的一个区,另一个在六英里外,但每年学费却要四万三千美元。八年前,这两所学校开始交流的时候,来自经济条件差的地区的孩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学校距离他们那么近,却又那么远。有人当时就哭了。后来,两个学校的学生一对一地结成对子,他们会有更好的相处?彼此增进理解么?这就是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的故事。

屏幕快照 2014-05-12 下午7.15.06

mag-04tale-of-two-schools-slide-SWGJ-jumbo

屏幕快照 2014-05-12 下午7.18.29

04index-master1050

mag-04tale-of-two-schools-slide-6PTI-jumbo

我不能再同意加西亚的观察了。没有声音,没有花俏的互动体验,但你可以安安静静地看完这个故事,是故事打动你,而你则从吞噬信息的机器人变成了——读者。

又:让我再啰嗦一句,打开这则报道,署名只有一个:Photography By Ryan Pfluger

3. 不关心,也无所谓?

如果物理的接触变得不再被需要,比如新闻不是从一份报纸上获得,购物并非是触摸和挑选,人类接下去会变成怎样?

在激进杂志Adbusters上看到两篇文章,都在谈论新一代年轻人的心理:

Hikikomori_,_Hiasuki,_2004

这个词儿是形容那些遁世的年轻人。在日本有大约一百万这个这样的青年人,他们不上学,不找工作,一个月、一年甚至数年不离开自己的房间,他们唯一接受的是焦虑的母亲留在房门口的食物。这群人是拒绝与日光接触的人。看电视、读卡通,除此之外,他们会在聊天室里,twitter上展开社交活动,玩游戏,接触网络上的艳星,他们的生活完全在虚拟的世界中展开。据称,这种现象是因为日本当下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传统的观念和新生代强烈的自我观念产生冲突,从而最终导致了这群选择极端避世的年轻人的出现。也有人指出,是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纵容导致了这种现象愈发严重。

adbusters说这是企鹅出版社的一本新书,我在网上的其他地方却都没有检索出来,不过,我对这本书的话题很感兴趣。书里将当下人们的心境比作小说《寂静的春天》所描述的那个场景——寂静的春天里,鸟儿不再鸣叫——而当下世界的人们,内心也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荒废之地,到处都是颓废的心;人们不再关心任何事情,失去了感情,成千上万的老年人默默地变成失忆的阿兹海默病人。

这个描述让我感到自己仿佛走在一片灰色森林,树上停留的是twitter上的那只蓝色鸟儿,它当然不会鸣叫,只会吐出一堆字符;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公关宣传员:我心情不错/我心情很坏……我们就陷在这个无休止的循环中,看似真情四溢,实则毫无感情。

题图照片来自getty,链接如下

Comments (6) Write a comment

  1. 诚如所言,纸媒的很多新闻内容都被通过各个渠道消费了,所以在我看来,无论从提供信息的方式,还是从阅读体验上,抑或从环保角度而言,都指向一个后果,那就是纸质报纸的消失那是必然的。但是网络版报纸也只是一个过度而已,让老人们再怀念下传统报纸的形式。我们在今后获取新闻的方式必然是多渠道的,但是,肯定没有报纸。 [:Orz:]
    我只需要我想要获取的信息,而不是满报纸的文字图片,连个搜索都没有。令人们对多媒体报纸感到不适的,并非是信息爆炸,而只是不会使用和不习惯使用而已。 [:^^2:]
    PS,补充举下手,我看完了刘张的长文章,真的是不错,可惜那里的评论已经关闭了。前段时间忙得没空看1416,这几天都补上了 [:Yeah:]

    Reply

    • 其实我也并非认为报纸消失就是一件悲观的事儿,并且认为报纸网络版目前没有几家是行的,恐怕全球除了纽约时报、卫报,都是个摆设。但我想着的是,有什么是报纸所不可替代的呢?是我们应该珍惜的,或者未来也要继承的?其实现在大家的阅读量都比以前有巨大的提高,但怎样才能更有效地阅读呢?

      评论关闭可能是为了应对垃圾评论,前两天把整个评论系统都搞坏了。

      Reply

  2. 纸媒现在确实非常难过。市场化的纸媒面对市场的问题,必须向商业妥协(其实这也不是坏事),然后以广告转化率来说事。像我原先单位这种没市场化的纸媒,就只能停留在不断的跟主管官僚斗争的境地上,最后就导致了解散编辑部以示抗议。

    扯远了,我做纸媒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在网络化时代纸媒何以生存。我的想法主要有两点,一是不可替代的深度原创内容(现在很多网媒也都能做到了),二是把纸媒本身变成一个艺术品,可收藏的艺术品,这就扯到设计上去了。这两个方面,缺了一个都要完蛋。毕竟现在很多媒体都只是依靠原先积攒的读者群,在现在这个年代少一个就是少一个,很难再有新人添上了。

    Reply

  3. 还记得我读书时常买的一份报纸,叫《青年周末》。那时只有周末进市区才能买到,还记得每次拿到报纸时的惊喜。不知道现在这报纸还在不在。
    现在基本不看报纸,连杂志都看不下去,只能看书。短的文章在网络上看。

    Reply

    • 哈哈,那份报纸确实非常小众。原来也看过一两期。回头去报摊看看,应该已经没有了。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