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就不会寂寞了

上礼拜打车的时候,和旁边的小朋友聊起三联书店24小时营业,没有想到,司机师傅竟热情地搭讪。他说那儿的咖啡馆也会一起通宵开门,“但有的书不能随便带进去,否则弄脏了可不成。”

话题就这么扯开去,司机和我们分享了他治疗失眠的方法,读古兰经,还是那种生翻过来的没有经过任何诠释的版本。“我不能读历史和传记类,那会阅读越兴奋。哲学我最怕,读一会儿就睏。”末了,我们还一起讨论了上学的时候,如何躲开家长的监督狂看小说。

爱看书的司机师傅说话不紧不慢的,可惜我没录下来,就是录下来也不成,因为你看不到他的样子。他的谈吐让我第一次希望这趟车能再坐一会儿。

其实,在北京遇到这么文绉绉的出租车侃爷,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反正我是这么认为。对于自身不相信的事儿,你总能找到一万个理由来拒绝,所以我最讨厌那个论调,说中国人地铁里不看书,是因为太挤。高铁上总不挤,星巴克里人也没那么多,不是也没人看书。上一次我坐高铁,旁边两个好像是学生,有那么一刻,我们三同时掏出书来看,我顿时觉得整节车厢都发出了一道亮光。

好吧,其实比作闪电更合适,因为旁边那位看了五分钟之后就昏睡了过去。我现在读书也很难集中精力了,看的书也越来越少。有一天,翻到一本小学时候看的书,是老爸奖给我的,上面还有他写的字儿。当时挺感慨的,小时候能看的书太少了,所以一到暑假,就无聊地不知道干什么。我曾为此给《小朋友》杂志的知心姐姐写过信,姐姐真的回信了,其中有个建议就是读书。

我把小时候的这本书翻拍贴到instagram上,底下蹿出一个留言:阿姨你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然后就有人开始+1,+1的应和。后来我把那张照片删了,也不是有什么不开心(哼,当然不开心)。这事儿让我充分发现,社交网站里的大多数反馈都是从己出发,而且还有一种“没话找话”的感觉,就好像从洞里钻出来的老鼠,唧唧歪歪总得碰个头,吃了嘛?吃嘛了……早安,午安,晚安,明儿见。

不太熟的人之间,除了谈天气与饮食,还能说什么?当然,还有一样附带的功能:治疗孤独寂寞以及抑郁。我曾扒拉出自己以前的一个社交账号,看完吓一跳,天冷了,就阴郁,天晴了,就开心。其实跳上去说这些话,无非就是求安慰。有意思嘛,哼,春夏秋冬都来一回之后,你就要被喊打了。

社交网站上仿佛堆满了信息,但最盛产的还是日常情绪的排泄物。不能否定那里面也有真知灼见,但你遇到别人扔出垃圾的比率恐怕要更大一些。究竟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竟然乐于废物的交换?

有个哥们,好多年没见了,以前到上海去见他,一块儿从地铁站里往外钻,正巧碰到季风书店,什么话也没说,就走进去,然后我目睹他如同买菜一样迅速摘出几本书,哐当一下就扔到我手里。那意思是说,干点儿什么不好,赶紧回家看书去。

要是你把书店当成朋友圈,这事儿就有意思了。其实本来就是,从你往门口迈进去的那一刹那,就各种人在和你说话。所以,我的苦恼是患有严重的图书馆和书店综合症,每每呆在这些地方,我就跟喝了一杯浓咖啡一样兴奋,手心冒汗,内心嘀咕着,怎么办,怎么办,到底该去和谁聊聊呢?

哎,真挺悲伤的。以前穷嘛,买本书挺不容易,现在再也不为买不起书的事儿操心了,但又没时间看书。(该打!该打!这都是借口)

其实早就有小朋友私下里批评我书读得太少,知识面太窄。这话当年传到我耳朵里,让我感到害臊,其实到现在,我也依然为自己读书太少而感到羞愧。所以,这里定义为教室,也是这个意思,是一块儿学习的地方。

读书会让人很不一样,前段时间学校里的小朋友都在疯狂地写论文,那些研究“真问题”的,也就真正去看了一些书,我发现他们说的话顿时也大不一样。不知道他们自己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言谈让我非常想和他们交流。

社交网站百千不利,但如同镜子一样,能照到我们自身的缺陷,这其实也是功德。昨儿我在一个微信群里冒了个小泡,心思立刻就别识破:“你这儿是在刷存在感呢!”

阅读和写作,才是让人产生存在感的最佳方式。

(题图为纽约公共图书馆:April 1944, photo by Alfred Eisenstaedt)

 

 

Comments (25) Write a comment

  1. 嗨,其实书店很具有杀伤力的。到了没买书不可能吧,拿到手的却带不够钱。等改天再来,书不是卖掉了就是不懂排到什么地方(有些用电脑查还知道)。通常想当天就到附近的提款机按钱,就是不知到把书放到哪里去了(不好意思寄放在柜台上)。如果是摄影的书,就更贵了。

    Reply

  2. 社交网络的初衷是让人们把现实中的交际圈搬到虚拟世界去,虚拟世界相对于现实的巨大优势就在于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和定向传达,由于产生信息和传递信息更加容易,人们变乐此不疲的产生大量信息,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圈子一再扩大,所有的社交网络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社交网络被大量的无关信息所充斥,社交网络不再高效而变成了需要从大量的垃圾信息中来筛选出有用信息,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社交网络会使人上瘾的原因?我身边的同学们有一大部分的人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人人上,我们嘲讽般称之为水人人,“水”就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每天花在社交网络上那么多时间,其实获得不了太多的有用信息。且我认为信息噪声太大会让人浮躁,相比之下真的是认真看书来得高效且有意义得多。十分同意最后一句话,阅读和写作才是让人产生存在感的最佳方式。不过话说上过大学之后好像真的没有写过什么非作业论文之外的东西了。。。 [:^^3:]

    Reply

    • 从大量的垃圾信息筛选有用信息,为什么会让人上瘾?是因为那个降噪的过程很有成就感么? [:^^1:]

      Reply

      • 身边的同学包括我,浏览大量的状态,然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赞或分享,就是说最后还是能找到一些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但是随着垃圾信息越来越多,就需要更加频繁的筛选,感觉好像玩游戏受虐有点某种相似?成就感可能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状态或日志或照片被人赞或被人分享吧,当没人赞或没人分享时又会有心理落差,于是就像赌徒,输了也想继续赌,赢了也想继续赌。ps 社交网络的智能手机客户端推送功能太万恶了。。。许多人在图书馆保持着高效的学习,突然手机震动一下,然后再放下手机时可能就半个小时过去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症都很强

        Reply

        • 不光大学生,现代人手机依赖症都很强,戒瘾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关掉(每日几个小时)……

          Reply

    •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就和大街上碰到怦然心动的人一样,别人感冒的,自己这儿不管用。所以,别太相信推荐一说。应该去发现自己所爱。这也是不寂寞的一个缘由。要是把读书,尤其是读闲书弄得跟吃药一样,也就不会有爱了。

      Reply

  3. 我每天坐地铁时都看书,这样下来一天多少也能看十好几页,但地铁也有挤得放不下一本书的时候。现在各种手机和平板确实让人很难抗拒,到哪都习惯了找屏幕。不看书,其他途径得到的信息总觉得很碎片化。唯一还在坚持的就是不用智能手机,但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Wakeup:]

    Reply

    • 科技到这份儿上,也不能倒行。尽量用脑子去思考吧,越用越灵光,可能也就不怕平板智能神马的恶魔聊。

      Reply

  4. 明白任老师的意思,说得好。仅借“寂寞”这词瞎扯地说:适时的寂寞大概也是好的。说到读书,想起有这么一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私事,劝人读书和劝人戒烟,劝妓女从良都是很煞风景的事云云。如今似乎寂寞太少了。我想破脑袋:没有寂寞如何有所谓艺术?其实,交际花也有寂寞的吧。

    Reply

Leave a Reply to 任悦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