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批评)树

我发这张照片没有一点儿坏心眼儿,也并无深意。

题图照片的作者是James Nachtwey ,图片说明为:2013年,12月,约旦Za’atari难民营地,居民正在寻找清晰的手机信号和叙利亚的亲人联系。

这张照片是摄影师给时代周刊完成的一组关于叙利亚难民营报道中的一张,更多照片请见这里

我是在吐槽大王BagNEWS这里看到这张照片的,他对这张照片蛮喜欢,说是初看照片觉得特别有诗意,仿佛人们在向往着天堂,而了解了内容后,更让人觉得这些通讯设备,对它们的利用,同样也蕴含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不过,他自己不清楚Nachtwey本人拍这张照片的态度,会不会是讽刺还是也觉得这些无线通讯设备非常重要。

2.

bangladesh-embrce

photo: Taslima Akhter

那就接着看吐槽大王对另一张得奖照片的批评吧。美国POYi年度摄影比赛突发新闻一等奖《最后的拥抱》:废墟中,两位拥抱在一起的孟加拉一制衣厂的工人,在这次楼房坍塌事件中,死亡人数达到三百人以上。

BagNews认为,这张新闻照片不应该得奖,有两个原因:

1,人们从煽情角度去理解这张照片:一个惨剧却反而成了一个童话,普通的工友反而被升华成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人们关心的是“艺术”,关心自己而胜过他人。

2.  这张照片是为西方读者和西方媒体量身定做的,充满异域情调,又仿佛是普天之下的人情。可以设想,如果照片里是一对美国情侣在桑迪飓风后的泥潭里,肯定不会得到这样的重视。而具有戏剧性的是,也是最具讽刺性的地方在于,这个制衣厂是为为西方品牌成衣廉价代工的工厂,但这个事实在该照片的图片说明里并没有出现。

我觉得BagNews所批评的是这张照片出现的场所,它作为一张得奖照片被用于赏析,它的真正指向性和力度却被压制了,那么,它能否成为一张帮助受压迫的工人争取权益的海报出现在美国大街上呢——这种事情会发生么?

3.

那就接着再看对另外一张得奖照片的批评,作者是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Robert Hariman。

这篇博客文章叫做《评判摄影:艺术性多少算太多》 Judging the Photography Awards: How Much Art Is Too Much? 文章主要针对的前不久的索尼摄影大赛,教授指出,这个比赛引发了不少关于照片评判的争论,不少人认为获奖照片太过保守,太追求安全,太像从前的获奖作品,太过艺术性,而比赛结果则陷于精英主义,有失偏颇,以及卖相第一。

Robert Hariman则就一个要点展开论述:也许摄影奖的评选当然可以将艺术放在第一位,超过记录证实功能(documentary witness)不理会硬邦邦的现实(hard-boiled realism)形式鲜明放在其次,那么,像下面这张照片,像这样的照片是否可以得到摄影的嘉奖呢?

Wildebeest-airbornePhotograph by Bonnie Cheung/2014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这张照片拍的是肯尼亚每年一度的角马迁徙。Robert Hariman认为这张照片非常像一幅画,更确切说,有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的风格。

下一个问题就是,既然都这么像画了,那为什么不画一张呢?一种最无厘头的回答是:画画需要的技术比摄影难多了。如果这是你的答案,那么就回画室给我画画去吧。但有人可能意识到了,我们并非是在艺术领域和绘画做一个你死我活的竞争,那么还是回到一个核心问题来:摄影究竟为我们提供了一张绘画所不能提供的什么?

Robert Hariman接着引用了法拉克福学派 Siegfried Kracauer对摄影的观点展开论述,并最后指出,照片的特质也许在于,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情绪以及对世界的直接回应,正如Kracauer所提到的,最好的摄影的观看,更是一种带入,而好过断裂。(is of a kind which is closer to empathy than to disengaged spontaneity)

教授这篇文章比较长,而且也有点儿晦涩,不知道以上我的理解是否准确,感兴趣还是去读原文。不过,他所谈论的话题倒真的很合时宜。最关键的是,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摄影擅长的呢?我真不愿意用“本体”这个词儿,但是这样的问法其实就在讨论摄影的本体,在我看来,摄影让摄影者产生对时空的体会,经历(文中说的带入,移情)是非常独一无二的。

 

Comments (13) Write a comment

  1. 摄影是多元的,因为它只是一种工具。如何使用工具才是发生分歧的地方。
    我们给他贴上创意的标签,他就是艺术品。
    我们给他贴上实证的标签,他就是记录本。
    但如果我们在艺术品上贴上了实证的标签,或许只是工具使用的不规范。

    既然社会有法律,那么在制造影像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出现维持标签真实对应的约束力呢?

    Reply

    • 照片的语意有的时候在传播中是不可控的(和文字一样),不能因为贴上什么标签而必须成为什么。其实这篇文章绝非说是这几张照片的拍摄者有问题,它们都不是所谓的“错误”,有的时候最无辜的反而是摄影者。
      照片这个语言工具正在逐渐频繁被我们使用,当我们认为它即将获得和文字同等地位的时候,它的语言语法,也应该逐步被深入认知和掌握,评论人就这些照片以及评选所展开更深层次的文化方面的思考,可以加深我们对摄影的思考。

      Reply

    • 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照片可以放在不同的语境下来理解,但它就是它。

      Reply

  2. 索尼摄影奖就是个商业事件嘛,太认真把它当艺术或者报道摄影事件看没啥意思。什么是摄影所擅长的,以及为何不去画画而是用摄影,这是艺术家们一直在探索的,我想不是从各种摄影奖里面能看到的吧。

    Reply

  3. 這第一張照片我開獎之前就看過了,
    說實在,我沒感覺他到那裡拍難民拍得怎麼樣。
    這樣就想到,視覺性乃至於藝術性,在消息傳達上還是有影響的。

    話說James Nachtwey在曼谷腿上挨了一彈,
    應該不嚴重,馬上又去拍照了。
    社群網路上好些「同好」把那新聞連結傳了,
    我看了心想,上次那個誰誰誰被打掛了,
    也沒見誰誰誰傳來傳去。名人,一種奇妙的生物!
    (我看到友人傳這個的時候的第一反應是:他該去烏克蘭才對吧!)

    Reply

Leave a Reply to 田小森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