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题:拍照和Twitter

昨天看到一段Alec Soth的谈话,觉得很有趣。

问:你曾经说过,摄影不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媒介,这是否就是让你有受挫感的原因?
答:摄影在用来讲故事的时候的确没有那么优秀,我也认为摄影可能在50年以前更有趣,现在它则变得过于琐碎。这就好像你问一个问题,“你做什么类型的艺术?”对方回答:“噢,我在twitter”。尽管我也是把这些细小的片段从这个世界中截取出来,但我更愿意称自己为一个小说家,而不是推蜜( twitterist),不过,有的时候我觉得摄影的确就是那种样子。

我喜欢他这个比喻,想想看,某些时候,照片和twitter之间似乎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1,有感而发的随笔
2,片断,没头没尾,零零碎碎
3,无组织,无纪律
4,缺乏语境,可以被任意诠释,从而有些意味深长的感觉

不过,我不太认同Alec Soth的结论,推蜜很低俗么?

说实话,用照片讲故事,一直是让我头疼的一个问题,我对这个事儿时常摇摆不定。究竟是否存在一种用照片讲故事的模式和思路?

《生活》画报的八股文(远景,近景,关系照片,冲突照片,结尾照片)当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姑且就把它看作是一种试图将图片讲故事的方式规范化的一种努力。

我有一段时间还很崇尚“作品阐释”(artist statement),也强迫虔小凡这样的小朋友努力写阐释。后来我到纽约之后,在一个跳蚤市场发现卖中国山水风光照的家伙,作品也有阐释。我越发感觉,阐释在当代艺术中已经臭大街了,成为一种很腐朽的机制,也是一种新八股。

我这不是“反对阐释”,而是质疑这个阐释是怎么来的以及它的作用。我想,它肯定不应该是创作者头脑里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在家里生憋出来的。但不幸的是,有的时候,阐释的确是这么生产出来的,随后又成为创作者生产产品的框架,并且指导读者阅读。

阐释在此的功能成了摄影者的拍摄大纲,不过,问题不在于阐释能否帮助摄影者讲故事,而是你怎么会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说什么?

当然,有些人是聪明的,一开始就明白。艺术评论家Jonathan Raymond谈及Alec Soth的作品,认为其很传统,是经过缜密思考而完成的。

Soth的工作方式也是这样,他在路上的时候,通常会把拍摄备忘录贴在汽车的方向盘上,拍尼亚加拉项目的时候,是这样写的:
* 穿睡衣的男人
* 划破的图画
* 夜晚的瀑布
* 墙纸
* 浴帘(背后的东西?)
* 宾馆的游泳池
* 流浪狗

我想,这大概就是他把自己归为小说家的原因。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像Alec Soth这样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个知道包括:知道自己,知道别人,知道环境。(这么复杂,Alec Soth真的“知道”么?)

我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具体情况略有不同,有些人因为不知道而不敢做事情,有些人不敢说自己不知道,有些人不知道装作知道,还有些人一直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其实一点儿都不可耻,因为人生只有问题,答案永远在变动中的。(抱歉,用了“人生”这么大的字眼儿。)

我回顾了一下我的twitter,就是那个只写给我自己看的twitter,我在这里写东西,没有任何为某观者写作的意图,也没有什么讲故事的欲望。写那些短语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很困惑,但当我一条条地看下来,觉得这些困惑已经构成了一个故事。

我愈发感到应该存在这样一种拍照的方式,你每一次拍,都是在写一条twitter,可能开始于混沌也结束于混沌,但是由于你拍得真诚,它们最终将构成一个故事——一个根本无法计划的故事。

不能做小说家,就去努力做一个童叟无欺的“推蜜”。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我愈发感到应该存在这样一种拍照的方式,你每一次拍,都是在写一条twitter,可能开始于混沌也结束于混沌,但是由于你拍得真诚,它们最终将构成一个故事——一个根本无法计划的故事。

    ———–这个说的很好

    Reply

  2. 推荐那本《另一种讲述的方式》,约翰·伯格和一个瑞典摄影师合著的

    Reply

  3. 我愈发感到应该存在这样一种拍照的方式,你每一次拍,都是在写一条twitter,可能开始于混沌也结束于混沌,但是由于你拍得真诚,它们最终将构成一个故事——一个根本无法计划的故事。

    ——有庄子的精神,得意而忘言!

    楼上的桶子,这本书的繁体版我买不着,你知道哪里有吗?

    Reply

  4. 图片形式的碎碎念。其实国内已经很流行了。每一个有相机的博主都会这么写博客。

    只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拿相机写碎碎念的博主,都曾写过文字的碎碎念,大部分都少了一些文字更容易表达的精髓的东西。

    其实不该是什么反对阐释。呵呵。没有阐释的人生也就没有了境界。
    艺术原本就是对表象的一种阐释。twitter也是一条对自己的即时阐释,对某种感觉的文字阐释。而图片的碎碎念,更是如此而已。没有哪种再现的表象仍是纯粹的表象。哪怕如此简单的“几点几分升了一面国旗在某个小学校。”

    只是反对图文并茂的东西去强迫引导观者的眼和大脑。
    只有这样,阐释才能根深叶茂地成全和成长。

    也只有这样,一个始于混沌和终于混沌的真诚拍摄,才有可能不被人耻笑和不用顾忌什么地、完成他从未想明白过的故事。

    Reply

  5. 拍照难道一定是在讲故事吗?摄影的优点就是她的神秘之处,让人猜测思考,把摄影和小说扯在一起有点做作。

    Reply

  6. Hi,

    我相信多读绘图本(picture book) 是很好的说故事练习之一,它能让我知道很多国家的故事,如果闭上眼睛还可以用手更了解质感的问题。不过绘图本可能更贵。

    拍照者人文精神上的素质很重要,再经过时间的酝酿,把自己醇化的感受放在相片里。单一的照片,题材,同样的人物拍几年就很难能可贵了, 也是一个故事背后的故事。

    我现在很少为一个故事流泪了,可是知道故事背后的故事还是很会哭。

    Reply

  7. 这个文章最后一段精确的描绘了现在的sns状态,在中国叫sns,在美国那边叫social media什么社会媒体之类的吧,总之就是反应了人的社会性的需求,人需要沟通和交往的需求。在中国社会,人的社交是畸形的,无序和不理智的,大家其实都有强烈的社交需求,但是却发现总是找不到正确的地方正确的人,其实是我们的大环境造成了很多个错位,这样你会发现越是想社交,越是参与社交,你就越有挫败感,同时中国人还喜欢用拥有大把的朋友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能力,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多认识点人总是好的,其实交友不慎很容易伤害到自己,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这点我想外国社会也有,只是西方人普遍对待社交的态度要成熟很多吧。

    所谓的主流摄影是头部,而有个相机的主儿和我们一样都是长尾。
    长尾永远不会消失,头部也永远存在,twitter是无序的,但是无序本身也是一种秩序。关键是你在多高的高度看,如果从100万光年之外看地球,不过也是一颗暗淡的光儿吧。

    任老师现在已经进化到能够看到twitter的艺术性了!这个非常牛逼!twitter最终会变成未来的媒体!会从边缘变成中心!那个时候就会有一个新的变种的边缘媒体力量出现,依次类推!一个东西出现不会消失,只会演进。

    Reply

Leave a Reply to 任悦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