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像 Pinkhassov 那样拍照

本文为李岳凌分享给我的一篇译文,是对俄罗斯摄影师Gueorgui Pinkhassov的一篇访谈。现在已经很少遇到这种从“视觉”的角度谈摄影的文章,太多都是拍完了然后再赋予一堆大道理。我很愿意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尽管文末列出了十一条从大师的摄影语言中总结出来的法则,但文章一开头却已经说得很清楚——摄影无法教,只能自学。你不能拍下你看不到的东西。

 

拆解風格

攝影雖然只是按下快門,但在這之前,你得要用你的腦與眼下工夫。去感知這世界的原始材料,在腦中混合、理解並感受,用眼專注於接收到的結果,最終才能讓結果成形於相機內。

同時你也要知道:作品越是複雜,越難進入作者創造力的世界。畢竟,藝術風格是一組特徵,以此塑造出如筆跡般獨特的,對周圍現實的個人感受。

招式(方法,技倆)- 是藝術中表現現實的實際技巧。有了招式,就易於模仿:要模仿 Rodchenko 的拍攝角度很簡單,因為他的照片(無論有多好)就是成功操弄幾種透視扭曲的法則。

十幾年以前,在Cheboksary有個攝影組織舉辦了一次展覽,內容是當時著名的蘇維埃攝影師。一個年輕業餘攝影師試著模仿這些大師的作品,這麼抱怨道:「我能夠成功模仿任何人,除了 Pinkhassov 。」

 

要複製 Pinkhassov 的風格幾乎不可能,因為他的風格是靠許多技巧組合而成,分開看單個技巧並不完整,也沒啥價值。唯有在結合這些技巧後,才能創造出他不同於其他大師的秀逸風格。

這「什麼」能夠被化約成一組原則嗎?理論上,你可以做到。你可以試著拆解風格,將之轉為更小的架構。風格越是複雜,這所要描述技巧的集合越大。風格 越是簡單平板,也就不會牽涉太多技巧。我們可以這麼說:藝術的風格,是一組特定的視覺技術,能創造出藝術家對世界的獨到眼光。對於商業上的成功而言,攝影 者必須有種容易辨識的風格,一種技術的印記。這是之所以許多作者,意外地發現某些有效的招式之後,就容易開始重複這些招式,為了贏取更大的關注,並容易被 觀眾辨認出來。

但 Pinkhassov 的原創力則反其道而行。我們可以認出,他不是在單一技巧上打轉,而是超越拍攝的技巧,在那之上,磨鍊出對世界的個人觀點,與對拍攝物之間的關係。

水晶般的光芒

那這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什麼這位世界紀實攝影重鎮 - 馬格蘭攝影社的成員,會如此費心地避開直接捕捉下眼前所發生的事物 - 而這卻是紀實攝影的基本原則?要回答這問題(同時也是理解 Pinkhassov 創造力的關鍵),你得知道,這整個方向早在 Pinkhassov 前已經有人做過了,只不過不在攝影,而在繪畫。

在1880年代,法國畫家 Georges Seurat ( Google Art Project 作 品集 ) 發展出一種繪畫技巧,稱為分色法 (法文 Separation )。這方法是依據當時的光學論文所發展,主張畫布上的色彩不該在調色盤上混好,而該在觀者的眼睛上直接混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當時的畫家發展出「點描 派」畫風,在畫布上直接點上原色的小點,這些色點只用白色顏料混色。在一段距離之外,這些色點會混在一起,以光學混色創造出豐富色調。義大利藝術評論家 Lionello Venturi 曾說:「點描派,是種賦予光線如水晶般內在結構的方法」

Venturi 的評論非常重要,因為點描派的意義不在於創造特殊的視覺風格,也不在於畫技的高超。具體來說,Seurat的繪畫是建立在「光學混色」的法則上。美國物理學家 Ogden Nicholas Roods 曾說:「互補色會造成色彩對比的提高,當色彩落在視網膜上時,會互相強化,使得顏色更為明亮,並強化畫面中色彩範圍的張力。」

Hajo Dyuhting 在 Seurat 傳記中這麼寫道:「當觀者遠看 Seurat 的畫時,這些細小的、只用上鉛白顏料混色的色點,會互相混合,這給人的印象就像是在畫布前蒙上了一曾透明的灰色罩紗。採用點描技法作品的總體效果,會在觀 者接近或遠離畫面時發生作用。感覺如同畫面在改變著,而這各式各樣的震盪,色彩的脈動,給予畫面難以置信的生動感。Roods 稱這質感現象叫『柔軟的光澤』」。

在此我們記住兩個觀念:「水晶般的光芒」、「柔軟的光澤」。這在分析 Pinkhassov 視覺語言時是不可少的。

继续阅读全文请点击这里

 

译者简介:

感性情報化研究所/現實迴避推進組/組頭 李岳凌: 以聲音與攝影為媒材創作   sir-rio.com

譯按:

第一次接觸Gueorgui Pinkhassov的作品,是在去年看到他的 《Sightwalk》 攝影集。凹凸不平的紫色硬皮書封,裡頭僅有少少的25張作品,但是從裝禎、編排,到作品本身,都與一般攝影集大異其趣。第一印象是,夠怪,不知道他在想什 麼、拍什麼,但不可自拔的陷了進去。數個月前,獨自思考著 Pinkhassov 的影像魅力,突然靈光一現,聯想起以往接觸過的具象聲音理論,發了這麼一推「論 Pinkhassov 的視覺觀與 Chion 還原聆聽 ( Reduced Listening )之異同」。發現這聽覺觀和視覺觀間的確有類似之處。理論上的類比是個人閒暇時的腦中遊戲,雖然有趣,但理論的價值更在於它是否有「能動性」,是不是能夠深化拍照時的直覺鍛鍊。

之後,好奇是否有人有過類似想法,幸運地在網上找到了這篇俄文文章(雖然與聽覺無關)。這篇文章,原本刊載在
《 Фототехника & видеокамеры 》
一本攝影及錄影器材雜誌(!),作者行文深入淺出,就畫面論畫面,由創作實際面推至藝術欣賞及創作理論。作者與 Pinkhassov 本人深談許久,稱把本文當做他倆共同撰寫,也是目前我所知,闡述 Pinkhassov 藝術觀與個人審美哲學最詳盡的文章。

不懂俄文的我,靠著機器翻譯及自己的理解譯出,勢必有疏漏之處,也煩請包涵指正。

Comments (5) Write a comment

  1. "攝影的藝術,是在視覺的混沌之中,捕捉量子間平衡的能力。要學這能力,不是從怎樣操作照相機開始,而是從自己內在感知的「調心」做起。"

    Reply

  2. 想要去改變混沌是愚蠢的,你不應試著控制它,而該深陷其中。–这篇太好了,深入简出

    Reply

Leave a Reply to 莺月采唐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