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帮的故事:人潮

和人(真人啊)接触,怎样一种感觉?社交网站上的那些相遇,恐怕和现实版的人潮大不同。

教室曾经介绍过我的学生杨宇辰的个人项目《人潮》,说来时间可过得真快,这一位在人潮中已经三年了。最近,杨宇辰把这个项目的照片——原本是在电脑里生存的它们,赋予真身,做成小书。人潮项目也许因此变得更为接地气,它可以让读者捧在手里阅读了。

这套自出版小书一共三本,每本都是一个人潮中的故事:

1.  问答肖像:在街头随机采访,拍摄肖像,并请其给下一个被摄对象提出问题,

2. 人物故事:在北京昌平郊区狩猎的人。

3. 看什么:照片拍自被摄对象的视角,并记下他当时内心所想。

(以上两张照片选自人潮项目)

下面,就请作者本人来说说这本书的制作过程。

2011年冬天的时候头脑一热,拿起相机就开始了这个项目。
那时候的想法很单纯,想用拍照片的方式建立起最原始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想和大众媒体上那些“特例”做斗争,想给普通的人找点共鸣。
两年里拍过的人形形色色,有友善的也有冷漠的,但是简单的几句闲谈之后就或多或少能看到更立体的形象,有趣的是,这些人在聊天中展露的往往和第一眼看上去截然相反。
虽然拍摄进行的总体来说十分顺利,甚至让我经常有一种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幻觉,但还是有些不愉快的经历,虽然算不上会恶语相向,但是他们在对话中展露的厌倦、憎恶一切的态度却让我耿耿于怀。这也是在网络世界中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在现实社会里,

人的交流范围有限,几个人在一起就形成了高度封闭的交流环境,加上语气、动作、表情、甚至还有气味、环境,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网络上的交流,短短的一瞬间你能体会到很多原本被忽略的东西。

人的交流范围有限,高度封闭的交流环境加上语气、动作、表情、甚至还有气味、环境带来的远远超过网络的信息量,在短短的一瞬间你能体会到许多在这个时代早就被忽略了的东西。这让我十分不安,因为在现实的交流中,人的情感似乎比我想象的要浓烈的多。原本以为在这个追求刺激和轰动的时代,我已经麻木了。可当一个人当面展露这些鲜明情感的时候,那力量依旧大的让人招架不住。
对于所谓“摄影”的理解,也在这两年里慢慢的产生了变化。刚上大一的时候,摄影只是狭隘的一张照片,现在看来,照片可能只是摄影中再普通不过的副产品而已。摄影作为手段,带来的可能性,可能才更有趣,人潮这个项目,从最开始就阴错阳差的不单纯是一个产出“照片”的项目,它更像是一个社会试验,通过摄影把人和人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摄影这个媒介,开始交流和理解。
印出来的三个小册子,这些并不是这两年来的所有产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后的拍摄形式会更多元,也会更着重探索摄影作为一个手段、一个过程所带来的可能性,我希望以后的人潮,不再是单由我来拍摄,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
人潮的初衷一直都不会改变,想把占了社会绝大多是的普通人、事、物都记录下来,想给每个人一点共鸣,好继续安心的生活。
它会是一个一直持续的、开放的试验,试图用摄影的方式,带来一些改变。
印出来的小册子的预览图和每个册子的详细说明在这里~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