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

关于博客图片的问题,我现在用的是picasa相册,这个链接里有个解决方案,请安装试验下看能否看到。

40年前,阿波罗11号登月。

40年前,摄影师大卫伯耐特( David Burnett )是个刚出茅庐的年轻摄影师。他22岁,是时代杂志的供稿人。

成百万人涌出家门去看阿波罗号的发射,大卫伯耐特无法进入核心地带拍摄火箭升空的盛景,他认为应该有人记录把登月当作一场狂欢的观众们。

这并不是一个符合常规的视角。美国新闻学里有一个“掘墓人”理论,当年报道肯尼迪葬礼的时候, 专栏作家Jimmy Breslin没有挤在国会山人潮汹涌的记者中作报道,而是跑到阿灵顿公墓,肯尼迪即将长眠在此,他记录下了人们正在开掘他的安息之地的情景。

David Burnett/Contact Press Images

伯耐特也没有和其他记者在一个饱和的领域竞争,他和在河边安营扎寨的人们呆了一晚上,记载下家庭狂欢,恋人依偎呢喃,孩子嬉戏——整个登月观礼活动很美国,尤其是六十年代,正是一个“摇滚美国”的年代。

David Burnett/Contact Press Images

David Burnett/Contact Press Images

伯耐特用了彩色胶卷,这在当时很罕见,却甚为符合当年开始泛滥的消费文化的气场,1块两毛五的官方观景场地使用,身背广告贩卖观月地图的小伙子……

这些照片部分刊登在时代周刊上,而大部分都封存在摄影师的资料匣子里。因为回顾登月40年,他的照片重新被发掘出来。我猜想,连伯耐特本人都不曾料到,这些照片因为其独特的视角,在当下看起来,是那么的意味深长。

一位读者留言:我的天,那一天就如同昨天,我七岁,记得全家人看电视,模糊不清的影像,阿姆斯特朗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些照片让我一下子就回到了当时的那一时刻。

阿姆斯特朗的月球漫步是真是假?那段原始录像带竟然被抹去了,NASA正在用高科技手段将其还原

伯耐特的照片修复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忆。这也并非只是美国人的记忆,他的照片让我发觉,登月并非是一个科技(科幻)事件。那是一场表演,每个人都得以参与其中,这种华丽的大戏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上演,时不时的就可以集体欢呼一下,感慨一下,唏嘘一下,反而让生活显得越来越科幻了。

以上信息来自纽约时报LENS 这里还有一段 大卫伯耐特的采访

这里还有链接一枚, IEEE Spectrum杂志关于人类探索火星的报道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任悦老师,

    Hi! 第一张的链接没接上,http://203.208.39.104/ 后还要把图像的jpeg 文件位置补上。 如第2,3 张一般。

    Reply

  2. 那段原始录像带竟然被抹去了,NSA正在用高科技手段将其还原。—————-
    ———
    —-应该是NSA正在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制造更较完美的谎言。

    Reply

  3. 老师,你blog上的照片我都看不到~~~~~55555555555
    [:Cry:]
    这么好的blog,我要怎么看啊,我连墙也翻不到~~~~~~~~~

    Reply

  4. 任悦老师,NASA少了个A,成了国安局:)

    ni(#4), 敌人的谎言再完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NASA根本没有登过月。别说登月,60年代到现在美苏的载人航天都是假的,全是冷战的宣传。连导弹都打不准,天是这么好上的?咱们现在经济发达,再加把劲,10年内完全有可能趁美苏经济不景成为首个载人航天的国家!让我气愤的是中国航天居然也学会了造假,自从中央台播放了神舟上天的图像,每次碰到外国友人我都抬不起头。从杨利伟到景海鹏,从航天工业集团到科学院,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承认造假(说不定有,被[合]{亵}了)。等中国以后真的把宇航员送上了天,明明是中国第一人甚至全球第一人,荣誉却早给了杨利伟,我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 [:Orz:]

    Reply

  5. 墙外有墙……
    to Phoenix,已经把国安局子给改过来了。不过,看样子,国安局和宇航局就是一个单位嘛。

    Reply

  6. 宇航=空军,空军=国安,所以宇航=国安⋯⋯

    新任NASA局长承认造假:http://dailyweek.com/stories/20090720_pluto/pluto.html

    Reply

  7. 解决方案也链接不上 图片仍然看不到 呜呜 不过22号的图片能看到了

    Reply

  8. 今早上班 广播里在讲日全食 电视网络里在直播日全食 不过北京有雾霾 所以路上行人都如常地行色匆匆 经过东直门新开的莱福士广场时 看到它的广告语:“越时尚,越购物;越购物,越时尚” 鲜廉寡耻地引诱和宣扬消费 可悲的是 这世界的确是如此需要消费来为自己打强心针 就象“吸毒”一样无法自拔

    主流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也是如此吧 做真正艺术的人 请准备好一辈子坐冷板凳 除非凑巧和“时尚”有了点交集 “消费者”盯上了你 想“消费”你了 悲喜交集吧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