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影者专栏/属于我们的故乡,属于我们的展览

文/ 刘张铂泷(1416专栏作者)

我的好多大学同学都问过我说,你是北京人吗?为什么人人网信息里的家乡是河北衡水?我说我们家是爷爷辈到的北京,所以祖籍是河北。不过对于我来说,河北衡水只有纸面上的意义,大学之前我没回过老家,除了祖坟上刻着的我的名字以外,回老家找不到任何家乡的感觉,因为没有在这里生活过,这里没有我的记忆。对我来说,北京就是我的家乡,但是我的户口本上的祖籍永远会是衡水。故乡在哪里?故乡只存在每个人自己的记忆里。

故乡是一段隐而不宣的秘密感情,说出来似乎就会烟消云散。来与我们分享的人都是异乡人,我们都有自己的故乡。我们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我们分享的是对于故乡的感情。这感情很难讲,有人一离故乡十数年,再次回到故乡,所谓物是人非,有人游学在外,一年之中只有短短个把月在故乡渡过,每次回来,故乡似乎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故乡永远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可能引起我们回忆起它的只是某种食物的气味,只是每天早晨起来听到的鸡鸣声。我们回去,再把它们带回来,带到这个展览里。

与MoMA的摄影展比起来我更喜欢大都会的的摄影展,因为它的可阅读性更强。而当这种可阅读性进一步发展时,就成了这次的还乡展。兴许它少了一些学术性,不过这让它显得更为平民化。但反过来我们或许更应该自问,摄影是不是已经被绑架到艺术的殿堂里太久了?我们走进一个展厅的时候期待的是什么?在这里,照片不会让你肃然起敬,也不会让你只能保持观看的距离,因为这里的照片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事物,是我们的故乡。如傅翀在他所策展的《家庭相册》单元里所言,摄影自它诞生之日起就逃不脱记录身边生活的命运,这个展览,就是要以视觉复述的方式,把生活带回来。

不过这些照片并不激烈,没有对于变迁的控诉,没有大起大伏的呼喊,每一个人,都很冷静。毕竟生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偶尔出现的波澜只不过是漫长岁月里的小插曲。我们是一千零一夜里面讲故事的人,是我们自己生活的旁观者。你坐下来,坐在照片的中间,照片会告诉你这里发生的一切。朱岚清的书,很细碎,她在拼一张地图,每一页之间都有隐秘的小路相连;朴日权的书,是一个日记本,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拉黑的书,是一本厚重的族谱,是格里莫广场12号墙上错综复杂的树枝;程新皓的书,是标本集,是一次田野考察的记录。每位还乡摄影师都有一本手工制作书,如同他们的记忆一样独一无二。

还有木兰回家这个展览,虽然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有人高呼摄影的民主已经最终到来,可是那些发出声音的仍然是少数人。这个项目把发出声音的权利交到多数人的手里,让他们用手机这种更为大众的方式来拍摄。最终的照片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一长串照片直铺在墙上,浏览下来就像是看一部纪录片。“长城”的对面是一张巨幅的手绘地图,作者是这些“摄影师”们的孩子,画上是他们眼中的城中村——他们背井离乡在北京居住的地方,在他们的眼中,这里是充满绚丽的色彩的。

也许如任悦老师所说,这只不过是一个破烂世界里的一间飘摇的起居室,但我认为这不是逃避,这是一次集会,虽然我们带来的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但我们从这里带走的,是在这个大城市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故乡书的展览仍在进行,展期只有短短一个月,欢迎大家前来参观,并就故乡这个话题展开进一步的交流,投稿热线ofpixcamp@gmail.com

 

Comments (6) Write a comment

  1. “摄影自它诞生之日起就逃不脱记录身边生活的命运,这个展览,就是要以视觉复述的方式,把生活带回来” 这句说的真好

    Reply

Leave a Reply to 胡昊在哲学系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