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汉森先生的照片

今天早上让我们来说一说一周之前的今天发生的故事。

  • 上周一,一位计算机博士大胆宣称——2013年荷赛年度照片是一张合成照片
  • 科技博客ExtremeTech转载了这篇博客,将争议升级,标题为:《2013年荷赛年度照片是如何通过photoshop伪造篡改》(How the 2013 World Press Photo of the Year was faked with Photoshop.) 这篇博文在社交网站上被转载了两万五千次
  • 荷赛以及作者方迅速反应,荷赛宣布将请第三方专家对照片原始文件展开鉴定
  • 周四,两位专家宣布此照片没有作假
  • 计算机博士并未善罢甘休,贴出更长的文章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照片里矛盾重重的光影是因为作者并未根据原始光线的特性展开修饰,而是违背现场光线,一味煽情。是否从几张照片合成仍然存疑,至少作者对画面不同部分的处理已经超出接受范围,相当于在一张画面里将不同部分的数据移动合成。

该照片发表在丹麦一家报纸头版(下图,发表时间2012年11月11日)和参加荷赛时的色调对比。(但这并不意味着11月11日的是原片。)

关于这张后期味儿浓重的照片,从获奖之时起就伴随着争议,教室之前也有文章对此做过探讨。我认为所谓的photoshop作假并非是谈论这个话题的目的。对这一问题的质疑不应指向摄影师的道德。摄影记者Paul Hansen并非是一个功利小人(瞧瞧作者像里那憨厚的眼神儿……),从阿富汗到中东,从其个人履历上可以看到,他也是一位勤奋的战地记者。

这张照片带来的争议应该回到新闻摄影在当下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摄影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摄影记者普遍感到一种“作者感”的消失,他们很难声称自己是一张照片的作者了——这些照片看起来像是任何人都可以拍到的,这种掌控作品权力的消逝,使得一些人开始用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后期修饰来彰显自己的作者身份。但这种行为若使用不当,它与我们在中学时候写滥情的句子没有差别,为了让文章有文学感,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一个时期——在文章中堆砌各种绚烂的形容词。

因此,这兴许更应该是一个新闻摄影美学上的问题。我认为这种做法并非高明。此种将形容词用到天上的做法,向来是广告摄影的修辞术,将这种超真实的手法用在新闻摄影中(并得到权威比赛的认同),用广告大片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关注,这种做法对新闻摄影的发展而言,怕还是走了弯路。

真正的好句子是陈述句。杯子再漂亮,都及不上里面装上干净的水而更被人需要。

你究竟要陈述什么?提到这个问题,或许才真正触及当下这个局面的实质,在寻找陈述句的主体的时候,摄影记者们恐怕才会突然发现自己那尴尬的身份——你过去是在以第一人称说话播报新闻呢,还是向来都在替他人传声?

好啦,以上谈话都太严肃,依然继承本博客的八卦精神,以下就荷赛年度照片再起波澜事件八卦一把:

1. 专家出没请注意

荷赛请照片鉴定专家对照片展开裁决——各位盆友,对此你们不好奇么?假照片鉴定专家是从哪儿来的呢?

本人在此透露一个商机,假照片鉴定未来有可能成为一项事业,现在创业还不嫌晚。荷赛请来的Hany Farid也是一位博士,是达特茅斯学院计算机科学的教授,一直研究数字照片的篡改问题,前段时间,他和Photoshop的一位产品经理共同创建了一家公司Fourandsix

荷赛请来的另一位鉴定委员来自荷兰当地一家照片鉴定机构NIDF,因其网站是荷兰语,阅读有些困难,俺就不深入介绍了。

这事儿最有趣的地方是,掀起波澜,对照片提出质疑的博士Neal Krawetz,他也在从事假照片鉴定事业,他开发了一款名叫Fotoforensics的软件,使用者上传照片就可以对照片进行鉴定。不过,这位博士此次对荷赛照片的鉴定手法遭到了另一位博士Hany Farid的质疑。

嗯哼,这是不是也可以说照片鉴定领域专家们的一次暗战呢?

2. 不是假的,但也不是真的

造假事件一出来,向来就持有“反新闻摄影”态度的BagNews立刻跳出来就这一事件发表评论,他们针对专家鉴定照片为真的结果,发表了尖酸刻薄的评论,标题是:荷赛获奖照片不是假的,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Not Fake… Just Unbelievable

这个说法让人无语……

但要我说,身边要有这样一些“坏人”,我们才能进步。

3,你们根本不是摄影大家庭的一员

自然也有人站在摄影记者的立场说话,那就是一直在保护我们的行业机构,这包括每年开劳模表彰大会的荷赛,也包括各种以“##摄影”为名的媒体。

美国摄影界新闻(PDN)就这一事件,发表了一篇看上去很收敛,但却义愤填膺的文章,文章第一句话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摄影记者遭到质疑。这篇文章针对科技博客ExtremeTech仅凭一个单一的消息来源,就写下断言摄影记者造假的标题发出质疑,认为这颇有要用这个事件吸引点击率炒作自己的目的。

但PDN最为严厉批评的是摄影圈内人士,文章说,那些不分青红皂白转发这篇文章的两万五千人里面,不少人竟然都是业内人士,但又有多少人转发了摄影记者的声明呢?

文章的弦外之音似乎是——你们这些人啊,根本就不是摄影大家庭中的一员。

关于这个奇怪的“摄影圈”,我上周听到的说法是——贵圈越来越乱。嗯,真的吗?

 

 

 

 

 

 

 

 

 

Comments (8) Write a comment

  1. 就像學錄影的人(或說是我):
    沒把鏡頭zoom來zoom去或pan來pan去,
    然後在剪接後製時加點動作,
    好像沒存在感似的。
    明明把鏡頭老實的定著一切不動是最好的。

    Reply

  2. 真正的好句子是陈述句。。。深表认同。文章如是,照片如是。而至少在摄影领域,这些年的很多摄影比赛偏离此轨道甚远。

    Reply

  3. 摄影的门槛太低了,用数码后期作为设高门槛的一个途径,这么说来现在摄影圈里对于传统古典工艺的回归也就很好理解了,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思考。

    Reply

  4. 不管是当初的湿版火棉胶时代,还是现在的数码时代,照片的真假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我个人觉得照片在真实的前提下,好看是很必要的。

    Reply

  5. Pingback: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Fred Ritchin:深挖新闻照片的“四角”

  6. 新闻,新闻摄影,的确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单极的照片的话语权、说服力在削弱。虽然照片的所谓“真实性”被质疑了一个多世纪,但从未像今天这样让手握相机的人惶惑无主,让更多的人勘破了照片纪实的另一面,即越是逼真也就越具欺骗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修饰反而未尝不是对“真实”的一个解构。想靠几张照片,几个摄影师了解事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摄影也好,新闻也好,任何定义和守则都是个变量,是与非的评判在一个绵延的时间轴上没有什么意义。

    Reply

Leave a Reply to 子潛大仙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