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Instagram友邻:粉丝竞赛

周末回家,见老妹拍的照片就那么闲置在手机里,觉得有些浪费,便把Instagram这个有着神奇小滤镜的摄影应用演示给她,并随手拍了厨房里的一个菜做测试。

晚上,突然接到老妹乐不可支的短信,说那张照片得到了很多个“喜欢”,一下就有几十个粉丝云云。

接下来的日子她捷报频传,此时,我看着自己光溜溜的帐户,感到作为专业摄影工作者的脸面尽失,抱着几分雪耻的心情,我和这位业余爱好者展开了粉丝竞赛。

Instagram目前在美国正当红,它的图标是一个吞吐着彩虹的相机,点开就是一个庞大的帝国,里面有亿万人口,几十亿照片昼夜不息地从这里冒出,而打造这个奇幻世界的却是一间只有13人的小公司,创业也就两年多。

去年4月,这家公司被Facebook以10亿美金的高价收购,这个令人咂舌的成绩必须与另外一组数据对照:116年历史的《纽约时报》市值是9.67亿美元,126年历史的柯达公司面临倒闭,宝丽来公司在2001年64岁的时候就宣告破产,2008年则彻底停止生产胶片。

曾几何时,柯达对于大众来说就意味着摄影,但现在柯达那著名的广告语:“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由我们来做”,却成了Instagram们的宣传口号,并且做得更多——用一系列滤镜给手机照片藏拙,使其仿佛经过时间的酿造来自七十年代。

想要引起粉丝关注,怎么都得先研究那些红红绿绿的小滤镜,找到一篇攻略写得详细:那款名为Nashville的滤镜,会给照片染上一层品红和紫色混合的色调,边框是传统胶片的齿孔边缘,满是怀旧情绪,而另外一款Walden,则让照片褪色并带着一种浅浅的蓝调,据说它最适合拯救周末聚会的照片。

模仿胶片?这不还是旧世界的逻辑,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仍是行家里手,于是信心满满地把手机当单反来使用,谨慎构图,选择那些有意味的瞬间拍摄。但过了一个星期,我的粉丝依然很寂寥。

这让我有些心慌,偷偷跑到小妹的账户上去研究了一下,发现她竟然也拍得不错——我是说,经过滤镜处理之后,所有的照片形式感都很强,进一步研究表明,她最受欢迎的照片都是那些家长里短的瞬间,朋友、家人、一幅画、一个做菜的过程。

其实和我一样,传统媒体面对读者的流失也有些心慌,美国飓风来临,《时代》周刊派了一群摄影好手用Instagram拍摄,还选了其中一张照片当封面。但关于这场灾难,最广为流传的照片,却仍是一个身处飓风灾害之中的普通人用手机拍下的场景。

不过,也有一些专业摄影师在Instagram社区里依然风度不减,比如战地摄影师 艾德·欧(Ed Ou),但较之他的新闻报道,即使身处加沙地带,他手机拍到的内容也颇为生活化。看他的照片,我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此人此时就在手机那端,站在战火纷扰的加沙地带,他正和我说话。手机照片好比一种口语信息,咔嚓一声你就说了话,这话被听到,随即消逝,并无任何固有的身形,这就是它们的生存法则。 若非要将其搬到平面媒体并印刷出来,恐怕就味道全无,因为那种信息实时传播的氛围,根本无法转移。

我在粉丝竞赛中犯了错误,作为职业选手,如果选择了手机,就应变身平民,若是举着手机装腔作势,就好比在叽叽喳喳地聊天的人群中,突然冒出一个穿着长衫满嘴文言文的书生。

弄明白这一点,我在比赛中的战果自然有的期待——就在刚才,一位来自中东的粉丝称赞了我的照片,因为他家也有一只可爱的雪橇犬。有人说,Instagram可以成为一个图片库,我却觉得这相当困难,把50块钱和1个赞放在那里,我宁愿选择后者。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1. 我个人有这种感觉。拿着单反照相,完了也行还会修一下,在按照一定的逻辑主题排列下,好像写文章。而手机拍照就好像聊天,非常随意也有“快感”,假如再要知道这种“聊天”中几个幽默的段子或手法就很会受欢迎。文章通常没人愿意看,还有哈,文章写得好,聊天可不一定亲和或受欢迎哦 。

    Reply

Leave a Reply to 猪小笨平方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