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银矿”上

一个名叫《北京的银矿》(Beijing Silvermine)的展览正在英国一摄影节展出。摄影师皆是无名,策展人是一法国小伙子,名叫Thomas Sauvin

有个叫马丁帕尔的家伙曾溜进这法国人在北京一胡同里的工作间,他对跟踪拍摄的摄影机竖起指头说:“太棒了。”

那是当然,这年轻人和这位马格南的大师一样,都有收藏癖。不过,他的收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太乏味。

视频截图  Beijing Silvermine/Thomas Sauvin

这大约五十万张照片的收藏,都是Souvin从一个叫做小马的废品收购商那里按公斤买来的。它们被Sauvin称作银矿——但在废品经营者马先生那里,它们是硝酸银——他将这些底片、X光片以及CD统统融化然后提炼,最后卖给化学实验室。

当听说有人会以十倍的价格买走,他乐不可支地答应了。

在银矿里淘银并非易事,占绝大比重的照片都是到此一游式样的。Souvin对卫报的记者说,与西方人不同,也许西方人更青睐抓拍到的,不经意间的照片;但中国的人照片都是坐在那里,等着摄影师喊1-2-3,然后吧嗒一声。

底片在中国人生活中已经逐渐退出舞台,这也是它们进入废品收购站的原因。Sauvin的收藏,时间跨度为20年,从1985年普通中国人开始使用彩色胶片,一直到2006年数码摄影开始普及。这20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年景。照片的拍摄地点都在北京,又为这批收藏增加了另一重意味。

Beijing Silvermine/Thomas Sauvin
在Sauvin看来,这20年照片里显现出的人们的美学态度都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改变,最终要的还是从中所能看到的社会的发展变化。在80年代,胶片虽然也不是那么困难就获取,但仍然非常贵重,所以人们拍摄的都是那种所谓的柯达瞬间——孩子出生,家庭合影,天安门留念。

从1980年代女人们乐于和冰箱合影,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生活的变化;随后合影的对象变成了麦当劳,洋快餐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在2000年之后更明显,中国人的家庭相册里出现了埃菲尔铁塔的影子;你还能从这些照片里看出来,以前掌控相机的是一家之主的父亲,而后来小毛孩也开始拍照了。

Sauvin开始为这些照片分类,冰箱女郎是一个系列,还有梦露系列——背景中都能看到房间的墙上有金发女郎……他还和做动画的艺术家雷雷做了一个短片,将在那些在同一个旅游景点之前合影的人们一个个地连接起来。

这位29岁的法国小伙子从小就对摄影并不陌生,摄影师马克吕布的孩子Theo是他的儿时玩伴,他们会溜到马克吕布的工作室去偷明信片以及他拍摄的中国的照片。后来在2006年他又给马克吕布的侄子朱利安当策展助理。这些接触高端影像的机会,却让他最终开始对低端影像产生兴趣。

Beijing Silvermine/Thomas Sauvin

Sauvin从不去追溯他手头那些照片主人公的来历以及他们的未来,他希望保留一些神秘。但世界就这么大:处理了一天的照片他出去散步,走到一家医院门口,公告板上有员工的照片,“噢,那是我的人——就是那张家庭合影照里的丈夫。”还有一次,一位朋友从照片中认出那是他发小的婚礼,而遗憾的是,新人已经离婚了。

Sauvin对着他的矿山指指点点,电脑里是亚运村的世界公园,有一小块瀑布是人们留影的首选:“你看,这张有,这张也有,噢这张里,瀑布干了,你瞧她手里拿着一瓶水。”

……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OFPiX的还乡活动正在收尾,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家庭相册》,不知道春节回家的你是否在其中发现一座银矿。那画廊里标注着的“银盐工艺”离您其实也不远,这玩意儿已经被像素所替代。

Beijing Silvermine/Thomas Sauvin

Beijing Silvermine/Thomas Sauvin

本文内容编译自卫报和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请点击这里这里观看原文。

Comments (9) Write a comment

  1. 这些东西本来应该是非常私人的,即使是到此一游似的照片也应该会承载着一段旅行或回忆,如今却被丢弃,有人将它当做垃圾,有人却当宝贝。有点像晋永权老师的《合家欢》,不同的是他收集的是照片,这个法国小伙子收集的是底片而已。

    Reply

  2. Pingback: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周一消息树

  3. 链接过去看了雷雷的短片。这些照片就像你们家我们家的私人相册。拍摄过程和拍摄对象这么看起来都很有趣。每家每户都会有这么一本相册的。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