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吻,并非如你所见

关于吻的故事,1416教室之前有一个,是杜瓦诺那张著名的照片:《巴黎之吻》,照片背后的事实是——接吻的两个是演员。现在,你可能会想到了另外一个吻,艾森斯塔特的《胜利之吻》,今天就来给这个吻“祛魅”。

以下这篇文章的线索来自Wayne Bremser 的Tumblr

纽约正在做关于二战的一个纪念展览,回顾这个城市二战结束当时的状况,《胜利之吻》是这个展览的海报,地铁到处贴的都是。但与此同时,另外一张海报,却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在Tumblr上有十四万的留言和评论:

这张富有争议性的海报是由Hoochie Magazine设计的,该杂志是一本女性主义杂志。海报引用了事件当事人——女护士的一句话:“那个男人太强悍了,不是我在吻他,而是他在吻我。”海报的目标是要揭穿已被熟视无睹的的“强奸文化”(Rape Culture)。

再往前推,海报诞生来自另外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博客文章,《接吻的水手,抑或是对强奸文化的选择性盲视》(The Kissing Sailor, or “The Selective Blindness of Rape Culture”)。该文章的作者读到关于这个吻的当事者一些相关访谈,护士曾提到:“我没有看到他,当我意识到的时候,我已经被抓住了。” “不是我想要吻,而是那个男人一把抓住了我。”

作者对此颇有些吃惊:“非常明显,按照我们现在社会的标准,水手已经有了性侵犯的行为。但这却完全被无视了。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对此发表评论。”作者进一步认为:“水兵的这个行为显然被罗曼蒂克化和美化了。”

是不是有人会认为这有点儿小题大做了呢?一定是男人们。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不会允许这种任意之吻的存在,但以胜利之名,它就变得合理了?所谓“强奸文化”批评的就是这种心态:女性的身体并非她们自己的,需要男性激活,女性生活在一个要求她们准备好男人会施暴会强奸她们的社会。

以上这些女性主义色彩颇浓的评价大家可能听不顺耳,也许Wayne Bremser的观点更容易被摄影师接受,他并非完全否定这张照片的意义,而是将这两种解读称为“旧语境”(战争胜利的象征)以及“新语境”(基于女性主义的解读)。在不同的语境(立场)中,照片有了不同的意味。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1. Wayne Bremser的观点比较能够说透。
    问题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在何种语境下问题才会被提出来。而语境是环境以及时代的产物。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