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不分

一直留在我记忆里的一张考卷,十道题错了八道,那些填空题专门考察“的、地、得”的掌握,老实说,到现在我仍然对此很迷惑。对这三个字的区分,不符合我的思维习惯,再追溯下去,似乎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在我们的语言里“是”永远就是“是”,不会再变身为am is are were……

想起说这个,是最近看到美国人像摄影师 Richard Renaldi博客上的一个帖子,谈到他所遭遇到一些尴尬

我最近给纽约时报的Lens博客发送了我的图片链接,然后收到了他们的拒绝信,用非常大的字体写着:谢谢你关注我们的博客,但是我们最近没有空间介绍你这种类型的作品,你的能力确实出众,希望你继续投稿,不过,给你一些建议:如果不要让被摄对象盯着镜头,那会让你的照片更快地刊登在我们的网站上。


Richard Renaldi

嘿,瞧这个邮件有多荒谬——“不要让被摄对象盯着镜头”这是给人像摄影师的建议?

不过,编辑这么说,完全是根据他的思维习惯。Lens是纽约时报旗下的博客,关注新闻摄影,而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向来抓拍为王道,客观性为追求,画面要营造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如果被摄对象盯着镜头那应该算是穿帮。

所以,错恐怕还在Richard Renaldi自己身上,他怎么会向这样一个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完全不搭调的博客推荐自己的作品呢? 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分工清楚,行业细分的社会里,这恐怕是他自己“的地得”不分惹的祸。

写到这里,我开始反思camp4,你们是不是也不幸向1416投稿,并获得了一些不搭调的评论呢

听说有朋友会专门赶来参加camp,我更有些恐慌。有两点要说在前面,首先,你们来,就当来吃任悦同学抄的一盘菜。你们要知道这个大师傅很不容易,她不能顾及食客们有人口重有人口轻,只能按照自己的口味做菜。当然,她也会尽量将之做得特别一点儿,即使你不爱吃,也许会激发你做菜的灵感。第二,camp不是一个以点评和讨论作品为主的聚会。大家都觉得网络民主,我怎么觉得它却反而更霸权呢?论坛上的“讨论”,最后都会变成“争论”,脾气好的人总是言语笨拙而渐渐失声,剩下的是脾气暴躁的家伙,永远都会发出特别大的声音。其实有人是“的”,有人是“地”,还有人是“得”,为什么非要让所有的“的”都变成“地”呢?
所以,camp是个聚会,如果两个“的”碰到一起,惺惺相惜那就讨论讨论,而如果“的”和“地”相遇,彼此知道不搭调,却也可以远远地互相遥望一下。

还要强调一点,上面所谓区分“的地得”,是个立场的问题,沟通的问题,宽容度的问题,并非给作品贴标签,给人分三六九等。某种程度上,这些作品本身不需要区分“的地得”,因为一方面,大家都在起步阶段,完全靠自发意识拍,这种状态又自在又真诚,根本没有必要考虑拍的是纪实还是艺术,或者是哪种纪实哪种艺术,我们就关注内容。另一方面,都说现在是融合时代了,纪实和艺术,艺术和商业也都有交叉,也无法把标签贴得那么准确和清楚。我的立场很简单,给大家看各种各样有启发的作品。

厨子上菜的时间是这个周五晚上,在北京,你们可以空着肚子来,这样能够多吃一点儿。

今后几天我还会连续发布camp倒计时的通知。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完全靠自发意识拍,这种状态又自在又真诚,根本没有必要考虑拍的是纪实还是艺术,或者是哪种纪实哪种艺术,我们就关注内容”这个很重要

    期待参加逆光老师的盛宴!

    Reply

  2. 任老师,我好激动啊。
    “我开始反思camp4,你们是不是也不幸向1416投稿,并获得了一些不搭调的评论呢?”
    这不就是之前我跟你说的吗。

    Reply

  3. 提前恐慌啦 呵呵 好人啊 受累还可能“不讨好”的事还是勇敢的坚持 会有收获的 [:Yeah:]

    Reply

  4. 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 ”
    —谢尔盖·爱森斯坦, 1925年

    Reply

  5. 我经常会获得了一些不搭调的评论,但我一样很喜欢他们,因为我又有了可能进步的空间.
    我个人认为,要善于和不同世界观的摄影人交流,一定会收益匪浅.

    Reply

  6. Pingback: heads 摄影日志 - fivestone photography

Leave a Reply to 任悦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