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阿尔勒

在业内享誉盛名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刚刚落下帷幕,看起来还是那么风光;摄影展、论坛、工作坊,一切摄影节该有的,都仍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

“阿尔勒2012已经死了,希望阿尔勒2013还能长命百岁;不管未来发生什么,都不可能比今年更糟糕。让我们放下伪装,别太装模作样,把每个人内心都在窃窃私语的话大声说出来:今年的摄影节是一个失败。”

这样大胆的言论和论断,真让人吃惊。阿尔勒究竟发生了什么?

说这话的是法国网络杂志La Lettre de la Photographie 的编辑Jean Jacques Naudet,他在摄影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曾在法文版《Vogue》、《法国摄影》当编辑,曾担任《美国摄影》的主编。他的自我简介里谈到,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从未发表过一张没有见过面的作者的照片。

Jean Jacques Naudet对今年阿尔勒的糟糕印象从何而来,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就把他的文章摘录如下:

“内部的纠纷,摄影节一些负责人离开,让野心变成破碎之梦:这是再清楚不过的失败。本次摄影节没有为摄影的发展打开新的窗口,没有新的技术进步,没有新人和新面孔。胶片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要停止对其的依赖……摄影行业已经改变,过去五年人们拍摄的照片要多于过去170年以来的拍下的。新技术繁盛,但在阿拉勒却无处可见。

这仍然是一个颇为官样的摄影节,策展人、俱乐部、学院,这些圈子仍然把守着神庙。

但43年以来,这是第一次,是在阿尔勒的大街上,而不是摄影节里,我们在那些没有围墙的世界中看到新鲜,那些不知名的游荡者,自由主义冒险家——他们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惊喜,让你看到独一无二的创造力,他们以狂野和令人赞赏的大胆试验让这一媒介重新焕发青春。

而那些在官方摄影节获得小小奖励的学生,他们的照片乏味得要死……

摄影节已经精疲力尽,它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它必须要重获新生,但是它能么?

这个摄影节由太多人操控,命运掌握在组委会、总监、地方官员和赞助方那里。这些人是在友情和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捆绑在一起的小圈子。

阿尔勒2012已经死了,但愿2013年的它还好。摄影节所产生的魔力不应消失。昨日它带给我们最梦幻的时刻是两位传奇老人的出现:Joseph Koudelka 和 Elliot Erwitt,这是官方活动中唯一让人感到愉快的时刻。”

看过这段吐槽言论,颇有些感触。我认同作者提到的活力在街上而不是展厅里的结论,那种仅仅以摄影的名义而发起的聚会,越来越显得苍白和乏味。

另外,摄影节的负责人François Hébel正在谋划在这里建立一个永久的摄影中心,类似美国的ICP,但为此他需要找到四千八百万欧元经费。

 

 

 

Comments (15) Write a comment

  1. 有一次参加一个座谈会,去当小听众,台上某拿了金像奖的老师说:其实我这个奖啊,也就是刚好那一届评委会成员都是老朋友了,大家不要觉得有什么高深的,摄影这个圈子混得久了,朋友多了,就成名家了。

    “他的自我简介里谈到,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从未发表过一张没有见过面的作者的照片。”这个也是很说明问题的。

    Reply

  2. 任老师,这些摄影节的信息你都怎么知道的……请问是否在tumblr或者twitter上跟了不少大牛?

    Reply

  3. 不知道阿尔勒摄影节是一种怎么样的运作机制

    仿佛在摄影界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人,不论是做摄影还是策展,只要他具有足够的名誉就可以成为权威。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比较搞笑的现象,这种权威什么时候落幕多半看这个人的“艺术生涯”(姑且叫做这个)的长短。

    在这个已经形成既定话语的小圈子,所谓的颠覆式的伟大创新恐怕是永远都不能被接受的。不过这似乎是个无法被克服的问题。

    只是在阿尔勒被提出来,我想是这种现象比较严重了。。

    Reply

    • 不知道你说的“足够的名誉”指的是什么。这倒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当年被认为是粗鄙愚笨的林肯,他说自己形象得以改观是通过Cooper学院的言说和马修布雷迪的照片。今天,拜微博们所赐,我们更是全面进入了一个“秀自己“比”做自己“更重要的时代。当然,这也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的论调,不用脑子的人类,浮光掠影地感知,越来越没有思想和逻辑。

      在如此这种”足够的名誉“的运作机制中,出现一些荒谬的现象可能就不足为奇了,一方面批判奇观社会,一方面却在利用奇观社会的逻辑为自己捞名誉,一方面打着后现代的旗帜说三道四,一方面却又在努力以自己的话语占有一个又一个作品的意义。而且不光摄影界是这样吧。。 [:-_-b:]

      Reply

      • 的确不光摄影界是这样的。

        我觉得艺术界,如果把摄影是不是艺术这个老问题悬搁的话,统统存在这样的问题,以至于历史上总是出现艺术价值同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错位的情况……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

        但是我觉得这种情况是难于被克服。如果一个摄影师并没有同斯特里克兰德一样的勇气,那他势必需要一些掺杂着世俗气息的所谓圈子的认同,而后者的形成模式就已决定其并不具备艺术的纯粹性,因此,对于圈子的要求应该是用一些更加健康的制度用以保证其活力,其他的恐怕就不敢说了……

        当然,在我看来,斯特里克兰德更加伟大一点儿。只可惜,那是属于天才的一种伟大。

        Reply

  4. 一直认为只有圈子之外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 小圈子好过大圈子 哈哈

    Reply

Leave a Reply to 陈亚军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