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业余选手的职业摄影师

5月15日,法新社捷克籍摄影师Joe Klamar遭遇了他的滑铁卢。在达拉斯美国奥林匹克媒介峰会上,他拍摄了一系列美国奥运会冠军的肖像,这些照片让他成为互联网上诸多人嘲笑的对象。这位在捷克某网站上被评选为年度摄影师,并被称作是:“著名的、个性十足的当代报道摄影师”的法新社专职摄影师,在广大网友眼里,是一个不会拍照的业余摄影师。

更多照片点这里

这难道不是一场灾难?!破烂的背景布,皱皱巴巴的国旗,蹩脚的动作,毫无生气的面孔,滥用的广角,奇怪的拍摄角度……尤其是被摄对象是美国奥运会冠军——这些向来都被神话成英雄的人们,以如此形象示人,更激起了网友的愤怒。

这位摄影师究竟怎么了?

达拉斯新闻》一位摄影师的博客日志里记载了拍摄日的情况:“一般来说,每个摄影师拍摄每位运动员都只有4分钟的时间,运动员穿梭在拍摄区的十个影棚之间,这不包括《今日美国》和《体育画报》他们有专门拍摄区域。每个媒体都会分到一个 10×12英尺大小的场地,可以布置自己的灯具和背景布。”

这个拍摄持续了三天,大约一百名运动员参与了拍摄。

拍摄现场 Vernon Bryant摄影

看来,无论是对摄影师还是被摄对象,这都是一次高强度的拍摄。

真不明白Joe Klamar为何如此大胆接下这次拍摄任务,还是说他完全是被逼无奈仓促上阵。浏览他的个人作品集,那是鲜明的通讯社摄影师作品。他的问题在于,这些技巧:剪影、广角、长焦镜头、图案感的构图,全然有赖于被摄对象和拍摄现场。换到一个单调的空间,面对相貌平凡的被摄对象,这位摄影就全无用武之地了。

Joe Klamar部分摄影作品

 

Joe Klamar赖以生存的拍摄方法和拍摄风格,在过去可能是一个所谓职业摄影师的全部,但今天这些伎俩早被手持单反相机的庞大的摄影爱好者队伍娴熟地掌握。一位职业摄影师被群众戏谑为业余摄影师,这背后故事令人深思。

或许可以把Joe Klamar称作老派摄影记者,他们并未受太多职业训练,能够做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冲锋陷阵,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一些视觉表达技巧——简单的视觉趣味,通过拍摄角度、光线和镜头的变换来制造一种画面的美感。究其本质,这些摄影师只会拍自己眼睛看到的,不会拍头脑中想到的。

但这次奥运冠军的拍摄需要的却是全然不同的摄影技巧,要求摄影师全面控制现场:灯光、背景、造型……。归根到底,你要拍你“想要”拍的。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要对手中的器材要有高度的自信,对运动员姿态的控制则来自头脑里积攒的视觉图库,而4分钟让被摄对象的状态达到你的预期,考验的是人际交往能力。

并非说所有的媒体摄影记者都要转型成一个会用灯具、能够在影棚里拍摄的摄影师。Joe Klamar也可不必在乎这次失败,但这个事件却为一些职业摄影师敲响了警钟。当别人让你拍你想拍的,你是否会发现头脑中却空空如也。

媒体一贯对摄影记者的要求——只要拍下,拍好看,这让摄影记者从未真正接近自己的被摄对象——不曾采访、不曾深挖,不曾思考自己的摄影主题。如果一位摄影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摄影语言去说自己要说的话,只能拍下现场发生的故事,他的职业地位必然岌岌可危,因为当下任何一个业余摄影师都能替代他完成这件事。

好了,这个话题就到此。说到对摄影语言的操控,让我们脱离实际,思考一些玄虚的问题。网上有人说,这位Joe Klamar先生是不是故意拍成这样,他大概在帮奥运冠军去魅,让我们看到其更平凡的一面。这肯定是玩笑话,不过正好,去看看现场其它摄影师怎样拍摄奥运冠军:

以上为今日美国摄影师的作品,更多点这里

以上为达拉斯新闻的摄影记者Vernon Bryant的作品,更多点这里

这两组照片看起来无疑更像是职业摄影师拍摄的。但对比第一组那很差的照片,你会得到另一个结论,媒介影像根本不是你裸眼看到的那些场景,都是添油加醋的结果。和文字语言一样,它也经过了修饰;但和文字不一样的地方是——读者会仍然坚信,这就是人类眼睛看到的景象。这就是媒介影像的诡异之处。

如果你理解这一点,恐怕会对当代艺术中一些艺术家所坚持的那种仿佛没有任何视觉表达的“业余主义”的风格,有进一步理解。也会知道,要把一样事物拍得如同眼睛看到的那样,该有多不容易。

 

 

Comments (39) Write a comment

  1. 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对比照片。同样是在摄影一线工作的摄影师,在抓拍与摆拍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影像语言。好还是不好,或许有些非此即彼的判断,但总是有人喜欢。

    Reply

  2. 我是一位台灣的雜誌攝影記者
    或許是自己平日工作就要用打燈包裝一些老闆或被攝者
    所以看了兩組照片
    我覺得第二組照片雖然像是專業攝影師拍的人像
    但對我而言 只是工作
    只是如廣告傳單上的人像
    千篇一律的笑容或英勇
    但反過來
    第二組雖然普通
    看似無厘頭與業餘的拍法
    但卻有另一種味道
    會吸引我看第二次

    Reply

  3. 更正:
    第一組雖然普通
    看似無厘頭與業餘的拍法
    但卻有另一種味道
    會吸引我看第二次

    Reply

    •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第一组照片拍得虽然笨拙,但是给阅读者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给读者带来去自己解读照片的可能。

      但吊诡的是,媒介需要的影像,以及对更多读者普遍适用的图像却是类似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那种经过粉饰的照片,这些照片显然是为满足某种刻板印象存在的。尤其是面对这个话题,美国读者更乐于看到被英雄化的他们的冠军形象。

      但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拍出第一组照片仍然是不合格的,因为这并不是他故意要拍成这样的,完全是靠阅读者来诠释和理解的,一个职业传播者这样做是危险的。

      当然,拍成第二和第三组也并非是这个职业的最高要求。这都是行活儿。

      Reply

      • 我很理解这位台湾摄影师的感受,我的日常工作也是为某些官方背景的团体拍摄各种各样模式化的宣传片,职业化的笑容、标准化的体态,这些都让我感到很枯燥,我以前从没想过摄影会让我感到枯燥。日复一日,我把同一组照片在不同的人和制服身上复制了无数次,这样的感觉很难受。
        当我终于想寻求突破,制造一些新鲜的感受时,我的客户,或者说,领导们,对我说:你不可以这样,这样不好,还是以前那些好。

        于是,我最近有点茫然,当我业余时间自己想进行创作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望模式化的东西上去套。

        Reply

        • 您的問題在最後一段。

          至於領導或客戶的意見嘛,「不可以太在乎,也不可以不在乎」。
          有餘裕就拍兩個套路給他們。

          Reply

      • 任老師,今天你終於發了這篇。
        這就是我一直面臨,困惑的地方。不光是我,所有在媒體工作的職業攝影師,都面臨著。
        在一些既定客觀事實存在的情況下,(其中包括拍攝時間,場地,器材,人力,溝通,編輯採編能力,等等等等因素,尤其是攝影師在專注于拍攝之外,無力再控制的一些環節上)在短時間內,拍攝出自己想要的畫面:(編輯還不一定想要)。這真是要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些許強硬態度,才能出些略為像樣的片。
        我在媒體工作,每天面臨以上問題,每當拿著紐約時報的photographs合集翻閱時,再看看自己三五分鐘,單兵作戰,目的不純拍的爛片。真是想死的心也有,那時每天都在懷疑自己的能力,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再幹下去。一度我曾沮喪至極。。。
        但是,現實情況就是這樣,你沒有辦法去改變現實和事實。這個時代要求一個職業攝影師,具備相對高效,高產和高社交能力。那該怎麼辦呢?

        結果就是,自己掏錢買更好的拍攝器材,燈具。提前于編輯商量選題與畫面的表現(前提是這個編輯靠譜)。拍攝前看場景,預想畫面,試拍。發展有潛力的助理幫忙。建立自己的reference圖庫,練好英語,最重要還要學會修圖。。。。。潤色。。。。。等等等等等,(還要忍受一些所謂是fashion人的有色眼光)
        以上,都是當下作為一個在中國生存的中國籍職業攝影師所必備的技能,如果你想干的出類拔萃。
        任老師,今兒我又癲狂了,請原諒我有時說話過於。。。都是些後遺癥。
        總之,反正,我會干下去的。自己選的路,再難也要走下去。 [:Yeah:]

        Reply

      • “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图片编辑Clinton Cargil认为,他们寻找的是那些:“能够在工作中持续保持感性的人。“
        任老師,這也是轉至您的一篇文章,我覺得自己算是一個當下的職業攝影師,這句”能够在工作中持续保持感性的人。“讓我感觸頗深,並視其為目標。

        Reply

        • 当摄影成为一个职业的时候——我指的是将其作为一种实用方法去满足某种目的的需要,我们始终要对所谓的“艺术”的追求保持几分警醒。作为一个职业摄影师,要求你有一套视觉解决方案,针对千变万化的拍摄现场,不能确定的时空人物和故事,能够有一种稳定的视觉表现——当然,遗憾的是,这些套路因为套路感强,很可能缺乏创新。但这是这个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起始,不过,似乎很多人打着艺术之名,直接跳过这步就去追求艺术了。
          那么,我们看到的那些震撼人心的佳作都是怎么来的,我觉得FF上面引用的话很好“能够在工作中持续保持感性”,这是其一,有的时候你会遇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拍摄现场,这是其二,而最重要的是,当你逐渐成熟,你有了自己的思想,你是一个人——智慧、人性和眼光,这才是导致你的拍摄大不一样的关键,当然,这个是一下子学不来的。
          至于你说的那个,初学者的艰辛,并非只是中国国内这样,西方的年轻人也一样,有人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困在助理这个岗位上了。

          Reply

          • 看了任老师和几位的探讨,心里的迷茫少了很多,很感激。

        • 你的困惑其实是很多在媒体工作的摄影师或者是媒体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会逐渐进入疲劳期。每天都在做命题作文,有条条框框,犹如带着枷锁跳舞。
          纽约时报的编辑说的“持续保持感性”其实是指创作激情,也是所有艺术家们面临的问题。
          这时也许该考一个问题,摄影对你来说是什么?
          是兴趣?是你养家糊口的工具?是你用来表达情绪的方式?
          想通了也许就能解答你的困惑。
          [:Bow:]

          Reply

          • 三者都是,对现在我的生活来说,最大的乐趣来自摄影,最大的内容是摄影,我爱摄影,也用她表达情绪,但不幸的是,又不一小心以此为职业。我想,也许努力寻求到三者的平衡点后,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就成熟了。

          • 如你所说,真的是大部分以摄影为职业的人的共同问题。

    • 这位camera我比较同意您的说法。

      我的看法是,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第一组作品就好比是手工制品,我们现在有很多个人的DIY的可爱东西比如肥皂啦棉布包包啦之类,就是类似这样的东西,它可能是歪歪扭扭的,显得不如大商场里卖的那些符合多数人所想象的商品,但它的可贵之处恰恰就在这里。第一组的摄影师我相信他在技术上是专业队的,所以我看的时候会努力去揣摩他的意图,而不是说,哎呀太糟糕了,这和我在媒体报端上看到的都不一样!第二组(还有第三组吧)作品就好比是机器模具压制出来的,这不是说机器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好就没有“创意”,其实我们发达的技术基本是可以制造出“类创意”的东西的,但我们还是能看出机器味道的“类创意”和人类真正原创出来的作品的区别。

      当然这里发言的很多人谈到的是传播这些作品的媒介。其实如果我们把第一组放在艺术学院的展厅里,把其他几组放在耳熟能详的大媒体上,可能就比较搭的,就好比第一组应该出现在淘宝店里,其它几组应该出现在华联商厦里(或者好点儿的就新光天地里吧)。

      话又说回来,这和媒介的定位也有关,也不一定所有的店铺都是大商场定位吧。不是反对大商场,有很多大商场的摄影作品,我也很喜欢,但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这样才有趣,面对“异类”,如果我们能够尝试去欣赏和揣摩作品背后的意图(这当然建立在我们知道这位摄影师在技术上是专业的前提下),而不是去比较它和大商场里卖品的异同,这不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吗。
      [:Automan:]

      –张异类(我真叫zhang-yilei)

      嗯,我最近整了一组公益人的肖像,很“异类”,希望大家“不喜欢”,因为太不“正面”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1d842c01011n4x.html

      Reply

  4. 我觉得第一组可以后期修饰一部分,然后保留一部分。这样可能好点,让别人很容易看到游戏心态是不是会不招骂?还有业余选手的批评劲头比拍摄欲更强哟,贴到自己博客 微博————神马的上炫耀的批评一下好牛的哟,好多跟帖 评论好有满足感哟。你们这些高帅富想怎样哟?

    Reply

  5. 这其实是个隔行如隔山的问题,拍新闻的摄影师与拍广告的摄影师虽然都是“摄影师”,但又完全是不同的领域,为不同的客户服务,极有可能用的家伙扇儿都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样,惯常使用的镜头语言也不同。一个擅长于在各种冲突和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的战地摄影师去拍在影棚里靠布景布光摆拍出来的完美人像,拍不好也正常。反则亦然。 [:^^3:]

    Reply

  6. 1.個人當學生時,有棚拍課可選修。奈何年少無知,沒修,憾甚。
    所以我個人會勸每位修攝影並企圖以攝影為業的同學:
    要學棚拍,而且要拍人也要拍物。

    二要學修圖,三要知攝影史,最後最好要懂得layout,網頁上或平面的。
    其實,這年頭您還應該要會動態拍攝和剪接。

    2.這種拍法安排其實相當的災難性。
    真的對攝影者和被攝者都是高強度啊。
    其原因在於:a.太多媒體要求拍照難以通稿處理。
    b.場地時間限制。講起來也是個過度競爭和同質性問題。

    Reply

    • kione的第一点,差不多就是对现在职业摄影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了。
      第二点深有感触,我想要是让我这么拍,神经肯定受不了。

      Reply

      • KIONE所说,我虽然是自学的摄影,不过确实花了很多功夫借朋友的摄影棚研习,更幸运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我还学了很多摄像的东西。的确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掌握得越多越好。

        Reply

  7. 看职业摄影的片子,不是看片子,更多的是要看拍摄后面的故事,不论拍的好还是不好。

    简单的看片子表面出来的东西几乎说明不了什么。尤其仅仅是一组的片子。

    很可能一个摄影给拍摄的一组片子不理想,但是很多细节能看出来他是因为 各种客观因素没有让其发挥出来,也又可能义者片子不错,但是我看到了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着就是这个摄影师的极限了。

    我选择前者摄影师。
    只有买图的时候,抓稿子的时候,我选后者。

    再说 ,国籍通讯社的摄影师 ,不论是哪家他更多的也是新闻摄影师阿。。。那又怎样。。。人家不是干这个的阿 。

    看他下面的其他体育小片,也就是个标准的新闻摄影师。和是不是afp getty 的头衔没有关系阿 。

    Reply

  8. 职业就是职业的 ,任何一个成熟的 健康的专业的家伙,再那个领域,一般的业余难于撼动,就如羽毛球 ,就如田径,就如健美。

    专业的职业的选手,操守,人家很可能看中的是更宏大 更细节的事情,在一些点上不可能全部计较得失,就如业余羽毛球高手和专业的打, 都不用说是国手和青年队的,就说一般省队的,体校的。 专业的他们不可能球球得分 ,也会又失误 也会有打不到的球,但是没有关系 ,人家知道面对高手的时候吧注意力集中在哪里 和什么时候爆发 。

    一个职业的摄影师压得住压不住场子,不光是有多么能喷能忽悠,和拒人千里之外的吊样。更多的就是那种 信心,胸有成竹中 自然流路出给周围的工作人员,被拍摄对象那种信任。

    业余摄影师 ,有很多 nb 的 ,但是那只能是在自己的领域,拍自己有兴趣的工作时候 ,我去管他们要这些已经结束的片子 。

    一旦,规定时间 ,要求繁琐 甚至变态的拍摄条件, 不够配合甚至蛮横的拍摄对象 ,各种各样的拍摄题材。。。。。业余摄影师立刻就暴露出了捉襟见肘的局限。

    要想用摄影好好吃饭 , 按快门那点事情不是最重要的。

    Reply

    • 我喜欢你说的这句话:“要想用摄影好好吃饭 , 按快门那点事情不是最重要的。” [:Admire:]

      Reply

  9. 就这简单的2组片子 。我看到一个事情 。。

    就是第一个摄影师 ,出现了致命的问题

    这样的拍摄都是很紧张 ,很忙乱 ,要求很多。。。

    但是第一个摄影师暴露了 ,拍摄的时候 短路了,,,也就是拍的一点招儿都没有了。
    片子不论好坏,几乎和这类摄影不太沾边了。因为没招了 ,开始胡乱用一些自己新闻摄影擅长的办法了 ,比如广角。。。比如球拍的遮挡。。。
    至于国旗的褶皱。。这完全的是经验不丰富,团队的人带的不够 ,这样的配设 ,万全有理由带时装助理2个人 ,去快速的整齐熨平一切。
    而且这个新闻摄影师几本没有在拍摄前寻找样图 ,心中没有任何数。

    这个摄影师 我不会用。
    第二个摄影师,没有啥新意,但是对于这样的灯光片,我想几本是及格了 。杂志可以说不好 ,但是能用 。他的路子是这样拍摄的一个路子。

    Reply

    • 其实一共有三个,第三个还比第二个好一些,第二个整个就是流水线作业。

      Reply

  10. 1属于玩创意里面比较蹩脚的
    2、3属于标准照片里面水平中等的
    所以拿1和2,3比没什么意思 编辑用图当然是用2和3里面的 是因为照片本身水平问题 而不是因为是创意型照片还是标准照片的问题

    说回1 摄影师抓拍和摆拍的对比还是很有意思 值得思考的
    本身在人造光和摆拍上不占优势的新闻摄影师 在4分钟的拍摄时间内还偏偏要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拍不好也没什么奇怪的 毕竟术业有专攻

    另外任老师所说的“这些伎俩早被手持单反相机的庞大的摄影爱好者队伍娴熟地掌握”不太准确 伎俩没掌握 而只是因为数量“庞大”:一名专业摄影师和一群非专业的在一起拍同一个事件 后者当然有可能获得和前者同样多的好照片 这只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

    Reply

  11. Pingback: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别惹图片编辑

  12. Pingback: 8周刊[第233期] | 8周刊

  13. Pingback: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周一消息树

  14. 我们常常会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不习惯的方式拍摄不喜欢的主题,每个摄影师都明白摄影并不仅仅是拍照片,任何类别的摄影师都如同画家、诗人那样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诗人写出来的词句即使用高超的技艺掩饰,仍然是苍白的。而现在,摄影仅仅被当作记录工具,只要你标榜自己是摄影师,就会被雇主或主办方要求需要什么样的照片,而产生这些照片的客观条件他们是不管的。如上的第一组是个新闻摄影师担任了影楼摄影师的工作,而第二组显然是有人像棚拍经验的。而第二组令人可怕地虚伪,这不是摄影,矫柔造作,只是影楼的活。

    Reply

  15. 都是填充版面的东西,只是寇德卡的老乡被同事造越位造得太厉害了,重大责任事故呀。作为一名媒体摄影师,你被合作者(编辑、记者、广告经营人员、客户)造越位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因为他们对视觉的东西是几乎没什么概念,很难在前期帮到你,但这些事情是需要你自己来沟通的,就像前锋不能光把脚伸在禁区里等球砸腿上一样,你要取得什么东西,你得有个谱,还得有个挽救灾难性状况的方案。这些也是行活儿,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其实每次拍摄总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状态也有起伏,但职业摄影师的那根保险丝的熔点就是再糟糕的状况也交得出能用的照片,然后再谈其它的。

    Reply

  16. 我倒是想为这位摄影师鸣不怨,我并不认为这类摄影师是只会拍摄眼前看到的事情,或者说,现场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却要拍摄大量不同人物的照片,这种场合想要获得有深度的图片根本是不可能,即使是下面那几组看似“更好看”的图片,也一样欠缺深度。毕竟摆拍本来就不应该是新闻摄影师的工作(或许是我收国内几位新闻摄影人士影响较深,我也是坚决鄙视摆拍的),或许正如博主所说,这位新闻摄影师根本就不该接下这个工作。

    Reply

  17. 这倒让我想到很多年前我的一次作文考试的经历,原本之前掐好了时间,但答题答到最后完全不够用了,结果是最擅长和不应该丢分的作文,在我大脑一片空白中,稀里糊涂的写完了,直到交完卷,我都没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到现在都没明白。

    Reply

  18. 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图、抓取瞬间的表情、动作,并保证照片的明暗度、清晰度都是完美的。这的确很难,一个摄影记者应该有的职业素养的是:无论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都要拍到最好的东西。

    Reply

  19. 作为一个职业摄影师对“美”的认识或是说理解应该是很深的,所以我认为Joe Klamar应该是知道自己的作品是不够“美”至少与第二、第三组作品比较在感官上显得不够那么“美”。但是第一组作品又显得那么真实,在真实这一点上比第二第三组作品好!他们是英雄,但他们也是真实的人真实的存在着就在我们身边。

    Reply

  20. 能成为职业导向的拍摄手法拍摄模式所呈现的“添油加醋的影像”是建立在当下大众意识和需求上的,有一个上下限。第一组照片显然是超出了限制,事不合格的。这得是一个职业摄影师需要去学会控制提高的方面。 但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来吐槽这种在想象范围内的麻木枯燥,登在了报刊杂志上,这又会比流水线作业来得新鲜,至少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显然当初Joe Klamar不是这么想的。 如楼上说的,那摄影在你拍照片的那个时刻对你意味着什么,是兴趣?是你养家糊口的工具?是你联系自己和世界的窗口? 那么你将很清楚该怎么做。如果hold不住,那就再去学习吧。。。

    Reply

Leave a Reply to 摄影的力量是给我们信仰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