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盒子的奇遇(2):读懂故乡

有时候想一想,觉得这个活动很奇妙。

春节的时候,我每天守着微博,等着回家的人们传来消息:在回家路上了、城里已经逛了一圈、吃到了家乡的饭菜……,那些谈话相对平日剑拔弩张的愤怒,变得柔和起来。

我没有回乡,故乡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我不会说家乡话,没有太深的乡情,却也不属于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

关于这个项目,我心里有个很私人的想法:有故乡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

他们说,回家仿佛是看望初恋情人:“年幼时爱过的女人——那个让人神魂颠倒的原来只是个小村姑,这个道理其实懂了已有一段时间,所以心情不再是兴奋、迷茫,更多的是舒适、惬意,这个小村姑有自己太多青春的记忆,谁会拒绝自己的青春呢!”(郴州,李林冬)

他们还说小城已经开始发福,鞋子跑坏了一双,走街串巷是件乐事,但居然把家乡给转陌生了;曾经支起耳朵四处寻觅的乡音终于可以四处嗡嗡作响,但家乡也要通高铁了,修地铁了,甚至要建核电站了。

但不管怎样,故乡让人们放下戒备,他们不再去寻找那些“荒谬的现实”,而是很踏实地讲起故事来。

3月9日,工作室的墙壁上贴满了照片,那是整个项目最累的几天,虽然只是在一个房间里原地不动,却仿佛走了很多路,疲惫始终挥之不去。这是我们的图片编辑工作坊,我和几位图片编辑一起梳理还乡计划的照片,上千张照片该怎样呈现?我们挑选了八百张照片,全部打印出来,思考编辑思路,展示方式。每个人都发现,面对的不是摄影意义上的好照片,而是琐碎无比的情绪,断裂的、根本没有逻辑。

大家累得东倒西歪的时候,有人开始讲起自家的故事,爷爷奶奶相识的传奇,家族史,老宅……当人们看重自己的来处,人就鲜活起来。这样说来,最后的图片编辑结果,是我们对他人故乡的阅读,也是借此对自己故乡展开的一次新的想象。就这样,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我们发现了彼此的不同,却也因此连接起来。

图片编辑工作坊作品:

《山》土地和城市交界,这两张照片分别拍自山东和山西。(图片编辑叶曲)

《偶遇》里的作品都是一些相似但又不同的城市生活碎片。(图片编辑 杨宇辰,程新皓)

《两个葬礼》中,湖南和陕西的两个地方葬礼被编排到一个拉页的正反两面。(图片编辑程新皓)

《Story》里,归乡人口述他们的回家故事。(图片编辑李昆雁)

《沙场,故乡》将摄影师在城市游走时所拍摄的快照编辑成册。(图片编辑朱本嵘)

《回家的路》编辑挑选了一些画面里有道路的照片,请摄影师讲他们和这条路的故事。(图片编辑崔劲辉)

Comments (9) Write a comment

  1. 也许现代人的生命状态就是没有故乡,也没有过去和将来,就是一个现在加一个现在加一个现在,下一个现在赶走上一个现在。我们生存状况变化得太快了,但思维方式却赶不上这种变化。所以总有寻找故乡的冲动吧~这种冲动和寻找的姿态也十分动人。比如偶拍摄的乡土北京,实际上也并不存在对北京的统一的记忆,各个阶层和群体眼中的北京并不一样。

    不能去参加CAMP18了,太遗憾了!
    谢谢老师~~~ [:Automan:]

    Reply

  2. Pingback: 还乡盒子项目 | 逗砂

  3. Pingback: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还乡第二季图片编辑工作坊招募学员

Leave a Reply to 春日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