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越大,世界越小?

新加坡街头摄影博客invisiblephotographer最近发表一篇文章:反对歧视外国人——一个摄影师的回应(Against Xenophobia: A Photographer’s Response),针对新加坡国内部分民众对外国人的仇视态度和言论,站在一个摄影师的角度做出了回应。

作者认为摄影师旨在展示多元世界,促进理解;艺术要引发同情,态度积极。它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连接。作者提到1980年代,马来西亚艺术家 Redza Piyadasa针对当时国内对外国人的歧视态度,创作了一组混合媒介的拼贴作品,他利用一些老的影室肖像,提醒人们这个国家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现实。另一位马来西亚艺术家Ismail Zain则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创作数字合成影像,告知人们未来世界多元文化可能会受到的威胁。此外,还有新加坡出生的年轻摄影师Sam Kang Li,其作品《在我们的家门口》(At Our Doorsteps),拍摄了他所住公寓楼的人们在家门口的合影,无论外国人还是新加坡本地人,他将住在同一幢大楼里的人们都看成平等。

The Haji Family by Redza Piyadasa

Sam Kang Li,At Our Doorsteps

这篇博客发表在一中国富豪在新加坡交通肇事致人死亡事件之后,想必此事肯地会在当地激发一些反华舆论。无独有偶,中国国内前一段时间也有英国人在街头行为不轨,此事件也引发了歧视外国人的言论,北京还集中清理了“三非”外国人。

盘点外国人因此成了前段京城媒体的关注重点,一家媒体做了一组老外在中国的图片特辑,有网友底下的评论是:将老外赶回去。图集中所引用一张照片的作者,她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图片编辑,看到自己拍摄的一张普通的地铁里的人们的照片,因为有个老外而被媒体“圈出”,重新阐释,她发出如下感慨:

我拍的本意不是希望用在这样的语境下。此时更体味了,照片是被人用来“表达立场和观点”的利器,它本身是无意无辜的,而免不了拍的人和用的人有意。我身为图编,应常常自省,如何“用”图。切不应只是迎合市场和体制宣传的需求,应保有独立的愿景。

以上两个“外国人”事件,都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引起诸多关注和评论,相当一部分都是负面评价。我时常感到,有的时候,网络并没有让我们眼界变大,反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小,大家在通过“跟随-转发-更多转发——更多跟随” 寻找群体认同和心理满足的时候,变得愈加狭隘和排外;那些极端且大声的叫嚷,更容易被广播,颇为让人沮丧。

这位图片编辑的感慨和新加坡摄影博客博主的呼吁,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无论是摄影师还是图片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此时你更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自省和思考;更为重要的是,你不能沉默,要发言,要用自己的作品和亲力亲为地实践去沟通。

Comments (6) Write a comment

  1. 新加坡这事掀起轩然大波的真正原因是当地的Ah Beng Ah Lian们从来不把移民当同等的对象看,结果发觉本案中外来移民反而才是富豪,自己处于食物链较下端时,心理落差太大了。

    对于全球化,他们得有个习惯的过程

    Reply

  2. 忘了谁说的,英国已经习惯有许多以自己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存在。而这件事显示出,中国人显然还没有准备好和一个说着Chinese、优势民族也是Chinese,但却不叫Chinese的国家相处。 [:Wakeup:]

    Reply

  3. 悦姐,我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希望采访您,具体已发邮件,您的gmail邮箱,谢谢啦

    Reply

  4. 在这样一个惶恐,没有基本价值观的社会,其实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很难独善其身,甚至说连“不该做什么”都无从分辨。从上到下,没有底线。就像另一篇博客所写,“我们难道不是也已经在跟随金钱去衡量作品的价值呢?那么容易地就接受了市场和权威为我们制定的标准。一个标价清楚的金钱和奖金标准,反而成了最客观和不容颠覆的判断。”那能怎么做呢? [:Orz:]

    Reply

    • 你要找,找到同党,找到让你觉得应该值得坚持的东西,肯定会有人和你一起寻找,一起彷徨,哪怕不太多,有那么几个就够了。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