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普利策之前

自从普利策揭晓以来,又有不少照片背后的故事爆出,今天再从“八卦”的角度说说普利策。

1. 和你在一起

美国摄影记者组织NPPA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普利策获奖者在登山的时候遇到自己的被摄对象》的文章,文中谈到,摄影记者Craig F. Walker是在大约一年之前一次远足的时候遇到这位被摄对象。活动的组织者知道这位摄影记者曾因为拍摄卷入战争的年轻人获得过普利策奖,现在正寻找患有PTSD的士兵,特地在登山活动中将Ostrom介绍给他,这位退伍士兵的病情很严重。拍摄也就此开始。

摄影师和他的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在其痛苦之时,与朋友产生纷争的时候,他都在其身边,被摄对象晓得摄影师正在房间里拍照片,但却仿佛当他不存在一样。士兵Ostrom在接受NPPA采访的时候谈到:“Craig 在我身边让我很自在……他很快就能和别人熟识起来,但之后又会推后两步,贴在墙上消失,和一只小虫一样无声无息地存在。”

Ostrom还同时提到,这篇报道并没有伤害他,反而帮助了他。报道发表之后,很多退伍老兵也联系他,他们说:“嘿,我看了你的报道,这也是我的故事啊。”而这样的沟通对这位内心伤痕累累的士兵也是一种疗伤。

另外,这篇报道在丹佛邮报网站发表的时候,是一个单独的摄影报道,没有文字记者的文章,Walker自己写的报道,每张照片都有详细文字说明,他说,如果只有一个标题,显然不能清晰地讲明这个故事。

2012年 Craig F. Walker和他的被摄对象退伍老兵Ostrom在普利策获奖之后深情拥抱

2010年Craig F. Walker和他的另一位被摄对象Ian Fisher一起,关于Fisher参军的报道让他拿到自己的第一个普利策奖,但荣誉仿佛也归于了他的摄对象。

(这两张照片让我很感动,拍一组好照片,远不如被一个人理解和接受更让人感到心安。真想煽情地向那每一位在拍摄结束之后,仍然和自己的被摄对象在一起的摄影记者致敬)

2. 从报纸版面到网络空间

Craig F. Walker2010年获得普利策奖的摄影特稿,在其供职的丹佛邮报以足以令国内媒体咂舌的篇幅刊登,一共有三天的报纸集中对这个故事做报道,统共有十八个页码。这组照片的图片编辑当年也获得了美国NPPA图片编辑比赛的奖,到这里可以看到全部报纸版面。

而今年Walker的这组专题摄影报道,则主要出现在丹佛邮报的网站,以大图集的方式展示,一共有49张照片。因为其中有被摄对象在战争中拍摄的死尸照片,影廊特别注明:内有重口味照片,请谨慎浏览(Warning: This photo essay contains graphic images.)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与静态照片同时刊出的还有一个视频报道,一共9分钟,从视频的创作署名中可以看到,视频的拍摄者不是Walker,其中只是用了他的一些照片。在美国媒体的实践中,静态和动态的分工合作的方式已经非常明显。

3. 与普利策不同的选择

《华盛顿邮报》去年就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今年普利策获得突发新闻奖这张照片的使用做了讨论,关于这条新闻的现场摄影报道,几家媒体在使用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瞬间。《纽约时报》刊登的是普利策获奖的那张照片,而《华盛顿邮报》则选择了一个稍有不同的瞬间并且剪裁掉了画面最下方的那个浑身是血的婴儿,《华尔街日报》刊登的照片聚焦在画面中间那个小女孩身上,没有显示她周围的惨状。

华盛顿邮报专门对几家媒体的视觉负责人和图片编辑就照片的选择做了采访

Griffin(华盛顿邮报的视觉总监): 我们选择这张照片主要是画面左边这个女性,她的面孔可以说明现场发生的一切。

Ducille(图片总监):我还是觉得我们应该把前景这个孩子的尸体保留,因为这张照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的现场报道,我们有职责把真实的现场状况传达出来。

McNally(纽约时报图片编辑):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现场报道,但我们对有关照片仍然做了仔细的研究,我们看得非常仔细,花了很长时间对照片的每一部分,前景中景和背景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Looram(纽约时报图片编辑): 这张照片的构图我们觉得是最好的,我们认为这张画面里非常清楚地向读者展示,现场仍然有幸存者。

提问:纽约时报发表的照片里能够看到黄色衣服全身是血的婴儿,而华盛顿邮报则做了部分剪裁,而华尔街时报则根本看不到,为什么?

Griffin, (华盛顿邮报视觉总监): 我们认为那个孩子的形象的出现让这张照片稍微有些过,因为这份报纸是会发行到各个家庭里的。我们其实也花了很多时间讨论这张照片的使用,也不想全部剪裁,因为还是要把现场的恐怖气氛传达出来。

Van Antwerp(华尔街日报图片编辑): 剪裁是一种通用的处理照片的方法,所以我们这里是很有意地用了这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把这个瞬间的意味传达,同时也不要在头版上出现过于血腥的照片。华尔街日报在针对血腥和死亡的照片的时候都会非常谨慎。我们要让这些照片可读,同时当然也要忠于现场。

Looram(纽约时报): 这是非常艰难地选择,因为现场如此悲伤恐怖。但是这个事件非常重要,因为自杀袭击发生在这个国家的一个重要节日里,自杀者想要借此产生影响。

McNally(纽约时报): 我完全同意,我认为这是关键点,因为这样的暴力在这个地区从未发生,我不觉得这张照片有什么过分:因为自杀炸弹的确夺去了男人、女人和孩子的生命。

提问:关于中间那个绿色衣物的小孩,几张报纸选择了不同的瞬间

Griffin: 两张都是好照片(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大概主要是我自己的个人感觉,那种被摄对象情感爆发到极点的照片,我觉得有一点儿陈词滥调,我觉得被摄对象在情绪高潮之后的瞬间,更有意味,我们选的那张照片,更能反映这个女性的状态。不过,我觉得关于选择照片其实没有所谓的错误的这个概念。

McNally(纽约时报): 这个瞬间,这个大声尖叫的时刻,她举起的手臂对我而言就好像在宣告一切的结束。

Doctorian(华盛顿邮报): 关于阿富汗的炸弹袭击照片很多,但是这张照片里的女孩的痛苦让我停留,它用一个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语言讲述战争的恐怖。

Comments (14) Write a comment

  1. 单从摄影的角度,还是喜欢纽约时报的,将现场完全还原出来了。从媒体伦理的角度,小孩的尸体是令人难受。但换个角度来说,的确需要强烈的现实来唤起人们的警觉。

    Reply

  2. 三張照片的分別是:
    心理距離遠近的一個小(或不算很大)但明顯的差距,
    (主要應該是裁切造成的,作者沒時間換鏡頭了)
    和快門時機(女孩表情手勢跟其他受害者)的差別。

    如果是我個人選我不會選華郵的。

    攝影者發了三張照片?
    他發這麼多個不同timing的照片的原因是?(也不難理解,就內容細節有個別差異)
    (一般而言,或者說以前,通訊社同一畫面主要只發一張吧。)
    他得獎的照片是他選的還是評審團選的;
    這兩點我比較想八卦的了解多一點。

    Reply

    • 華爾街日報那張的特性最特別:
      視覺上很近,心理上則幽微。
      不過我認為說編輯刻意淡化到輕描淡寫則太過誅心。
      還是很血惺的,優點是讓讀者看到了更清楚的受害者的表情。

      Reply

  3. “Craig 在我身边让我很自在……他很快就能和别人熟识起来,但之后又会推后两步,贴在墙上消失,和一只小虫一样无声无息地存在。”

    多么理想的拍摄状态!摄影师有形又无形。达到这样的状态,报道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这样的结果应该是摄影师花了大量时间和被摄对象“混”在一起的结果吧,还有摄影师的真诚和沟通技巧、被射对象的需要被理解的渴望,各种条件的综合。。。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这样的状态。 [:Wakeup:]

    Reply

  4. 要是我拍绝对是华尔街报纸这个构图。这才有是又想想空间得一张人文摄影构图 。

    上面两个就是抡个广角吧周围一切都装进去,直接给“傻子”看得平板照片。这就是我最不爱看新闻片得原因。

    如果是我,够狠得话直接华尔街报得原构图里,后面黄色衣服得小姑娘得全脸都不是 ,很可能是半张带血得脸,指保留嘴角细微得感情传递,甚至都没有脸 ,就是黄色得身体,手势,和红色得血迹 。
    这就足够了 。

    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得经过发生,在一个片子里得大流水账纪录请交给成百上千得记者吧。 [:Wakeup:]

    Reply

    • 您对新闻摄影的评价是不公允的,这是一个突发新闻现场,而且不是普通的社会新闻,记者恰巧在那里,他非常有必要把这个新闻报道出来,在这里,新闻摄影要用作证据的目的是第一位的,他拍摄的照片首先就是要把更多的信息包进来(就是你说的平),这样才能让人看清事件原委,然后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当然也可以再去拍你说的人文性质的照片,那无论怎样都是第二位的。但实际情况是,记者也被现场的惨状震惊了,忍不住哭泣。

      Reply

      • 不能同意更多。新闻摄影并不是单纯的,或者说就是单纯的。

        Reply

    • 华尔街日报这张是最“摄影”的,但仅是视觉意义上的好而已,线条、表情、瞬间、色彩……。仔细体味,纽约时报那张,一个小孩子站在一堆伤者、死者之中,那种孤绝的被伤害感和无助感,是华尔街日报那张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而这不正是摄影者想要或者应该传达出来的吗?华盛顿邮报这张比较普通~

      Reply

  5. Pingback: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一张争议照片的出版始末

  6. 要想说出纽约时报的好,可能需要更多的读图能力。单张照片来讲,对于事件的记录和表达很全面了。
    华尔街日报想要强调的更直接,如果经过裁剪,那是图编和摄影师共同的作品。有选择性的强调了一个瞬间。也许需要更多的文字共同完成报道。

    Reply

  7. 平板?
    其實攝影語言視覺遊戲大家都會的。
    (有時我對人文兩個字真是笑而不語。It’s too easy if not too cheap.)

    直拳一擊必殺是最有力的。

    可是,很難。真的很難。
    比很多人想像的都難。

    打個形像的比喻,
    去看電視上的拳擊賽。
    你看有多少一擊擊倒的。

    Reply

  8. 对于Craig 大叔,我觉得当你和他交流之后,你就知道为什么他能与摄影对象相处那么融洽。很幸运能有两次机会倾听他讲述拍摄的感受。可惜这次的文章由于篇幅所限,以及编辑者是门外汉,效果很一般,愧对读者。不过看了任老师的点评,又有很多收获。 [:Automan:]

    Reply

    • 呵呵,是啊,Craig也是大叔,恐怕只有大叔级的人物才有如此的定力。

      另外,谢谢你寄来的外滩画报。

      Reply

      • 希望任老师和其它朋友能多多提供批评的意见,我希望《外滩画报》的图片故事栏目能做得更好。谢谢了

        Reply

Leave a Reply to 外滩画报刘旭阳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