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Darcy Holdorf

“凝视中国的眼睛”是个双语访谈栏目,这里第四期的访谈对象是Darcy Holdorf,她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学院读研究生。作为一个刚刚接触摄影没有几年的学生,Darcy的照片仍然有些欠火候。不过,“凝视中国的眼睛”本来就不是一个摄影栏目,我想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眼睛会有怎样不同的观看。而这次访谈更特殊一些,Darcy所观察的是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故事

Scott Quad公寓被称作是俄亥俄大学的中国城,这里的215个住客里有180个都是中国人。学生抱怨,这里很难有机会说英语和结交美国朋友。

从这边望到那边

——对摄影师黛西霍尔多夫的访谈

美国女孩黛西霍尔多夫(Darcy Holdorf )从小就富有冒险精神。根据表哥的回忆,从五岁起,她就立志成为一个摄影记者,要环球旅行,还要嫁给一个法国人。作为一个在北加州小镇里成长的姑娘,她说真不知道自己如何有这样疯狂的想法。

这个小镇姑娘随后和全家搬到了旧金山湾区。她和自己最好的一个朋友游历到法国,其祖父竟然认识科西嘉岛的黑手党,这段特别的经历使大城市郊区的平淡生活更不能让她满足。

黛西大学选择学习新闻,又跑去智利的圣地亚哥学拉美政治和西班牙语。

这个不安分的姑娘最近一段“冒险”在中国。她不但在旧金山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学习汉语,毕业后又去云南学了一年的语言和中国文化。在她的摄影学习也进入新的阶段,到俄亥俄大学的视觉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她的中国的观看也更近一步。黛西从双面看中国:在广州纪录黑人社区的生活,回到俄亥俄大学又追踪那里中国留学生在异乡的境遇。这两部作品在今年的美国大学生摄影年赛中都获得了奖项。

《不知身在何方》是一个美国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观察,这些远赴海外求学的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依旧停留在自己的文化语境中,而透过一个美国学生的镜头来看这一现象更有一番意味。

刻板印象是黛西访谈中常提到的词儿,她穿梭在不同的空间,从这边望到那边,看到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隔阂。

1. 你为什么会对报道摄影产生兴趣?

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就常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到了高中,我弄了台胶片相机,和最好的朋友以及他们全家去法国做国际旅行,帮他们拍了很多照片。随后,我在旧金山大学修了新闻摄影课程,那时候,我认为纪实摄影可以对我的旅行有帮助,我对它有些上瘾了。

2. 能不能讲述一下你第一次来中国的经历?

2008年我去昆明旅行,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之前我通过一些旅行博客了解了这个城市,我认为它是一个群山环绕的美丽的二级城市,我考虑在这样一个不是很出名的城市里,外国人可能更容易去接近当地人,我很想学习普通话。

我在大学里学了三个学期汉语,不过却对在中国生活没有丝毫准备,我记得当时什么都搞不明白,(部分是因为这里人说昆明话,我一开始没有料到)周围一切都让我眩晕。到大理和中甸去旅行,感到好像被时光穿梭机送到了另一个时代。我住在郊外一个小区里,周围都是中国人,我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四处溜达,给街上遇到的人们拍照片。我对人们过度崇拜美国文化,认为美国人肯定特别有钱(这是经济衰退之前)感到非常吃惊。另外,每天有很多人都盯着我看,问我各种各样的个人问题,这也让我很惊奇。现在我再回头去看,才会发现这个鸿沟有多深。

3.去年你再次来中国,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呢?

最近这次旅行是完全不同的经历,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广州的黑人在一起。期间,我也访问了一些中国商铺,但更多时候还是与黑人共处。这让我更为清晰地了解了中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不仅是黑人告诉我他们的故事,也有广州人讲给我他们了解的黑人。大概因为我是美国人,所以人们对我很开放,非常坦白地告诉我他们多么不喜欢非洲人,认为他们做的生意很廉价,买卖毒品,让犯罪滋生。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说,但很多人都对非洲人有负面印象。双方存在一些误解有待沟通。

4. 你近期主要关注移民这个国际话题,为何对此感兴趣?为什么从中国开始这个项目?

我从中学开始就对移民这个话题很关注,因为我在加州的旧金山长大,这里有多元而且丰富的移民史。

2009年,我在广州住了六个月,被这里的非洲社区所吸引,于是决定再次回来,并且将之确定为我的硕士毕业项目。另一方面,我也开始拍摄美国的中国人,也是因为我正巧在俄亥俄大学念书,发现这里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学生来读书,而且也感到这是一个新的全国性的现象。

我一直都对其他的文化和语言感兴趣,并且也在一些国家生活过,所以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自然且适合的题目。

Popo说:“即使我很投入地学习,但这些文化真的很难理解,尤其难以在短时间掌握。”尽管她的英语水平已经很高了,但仍然觉得和自己的文化相比,存在强烈的文化隔阂。

5. “不知身在何方”(Not here or there)这个项目主要拍摄俄亥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这个题目是怎么来的?

我花了很久才想到这个题目。我试图表达的是,这些学生即使已经身处俄亥俄的雅典小城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他们被扔到这样一个并没有很理想的文化融合气氛的地方,在这里通向文化交流的桥梁并不多。

我想传达出这样一个感觉,他们从父母那里感到压力,因为父母为了让他们来留学花了大笔钱,也希望他们能够顺利毕业,他们被期待回到中国,能够有一个大好前途,但他们目前却要被迫学习异乡文化,并因此搞得支离破碎。

一个很棒的编辑帮我找到了这组照片的基调,“不知身在何方”这个标题一下子冒出来了。它试图说明,这些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更多倾向于生活在中国朋友的圈子里,以中国的方式生活,依旧沉浸在中国文化里。他们不可避免地被这些经历改变,却没有着落,游走在回家之后更传统的文化经验和在他们在美国这个小镇里没有约束的生活中。

Andy说:“一些中国学生在这里每天就是学习,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没有梦想。但是我们不同,我们有很多未来的计划。”

一群朋友正在他们的房间里用蒸饭锅下面条。在Scott公寓里是不能做饭的,因此要用一个塑料袋罩住烟雾报警器,否则就会被抓住。

6. 这个项目你做了多久?做完了没有?用摄影而不是文字的方式来讲故事有什么区别?你在用照片的方式讲故事上采用了什么策略?

我在2011年春天的时候开始拍这个故事,前后十周。我想我已经拍完了这个故事。不过,我依然和他们还有联系,甚至还在今年夏天在中国见到了他们。

我认为用摄影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使得它和读者的关系更亲近。我的一个目标是让本地读者去再次思考他们心目中可能存在的关于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以及那些导致他们在俄亥俄倍感孤独的因素。我认为这些学生的照片以及视频里他们的声音,都会让人们更理解,学校里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学生个体,应该让他们以一种更为自豪的方式生活。

Clara ,22岁,2011年3月来俄亥俄大学读国际关系,她也住在Scott Quad,她的美国同屋从来没有出现过,她一直就一个人住。

“我认为美国人非常友好,但是如果你英语不够好,你很难交到美国朋友,因为你不能沟通。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Clara Zhang

7. 你称自己为视觉报道者而不是摄影记者,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我已经开始做更多的多媒体,视频和音频工作。事实上,在我们这个行当里,你必须要扩展自己的领域,做各种摄影工作,不只是报道,还要在更多的媒介平台上工作,这样才能谋生。我希望自己能够跨界工作。

8. 你最近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摄影年赛的奖项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比赛。

大学生摄影年赛是一个面对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摄影比赛。它始于1945年,在密苏里大学举办,历史悠久。对于美国的学生来说,获奖一个非常巨大的荣耀,主要是因为你的作品会被很多人看到。这个比赛是免费的,国际学生也可以参加。评委都是来自新闻报道领域的编辑和记者,你可以在他们进行评选的时候看到网络的视频直播,非常有趣。今年参加比赛的有21个国家将近132所大学的学生。我很有幸地获了两个奖。我很开心能够得到认可,参加比赛某种意义上会促使你整理作品,组织照片,并且可以反观你自己这一年的进步。

9.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喜欢的书。

我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传统的美国纪实摄影师的作品,比如尤金理查兹(Eugene Richards),我喜欢他的书Dorchester Day Americans We and Cocaine True和 Cocaine Blue.

我还喜欢劳伦格林菲尔德( Laureen Greenfiled)关于洛杉矶女孩文化的书 Fast Forward

此外还有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的 Minimata.

10. 除了以上问题,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我强烈建议中国的学生也参加美国大学生摄影年赛,比赛不收参赛费并且对所有的学生开放。另外,还有一个专门面向摄影师的社交网站叫做Lightstalkers,它帮助我在旅行的时候和其他摄影师联络,也是开放注册的。现在在中国做摄影记者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我认为和其他国家的记者以及摄影师相互交流会非常有益。我们能够相互学到很多。

网站链接:

美国大学生摄影年赛:这里

黛西的获奖作品链接: 这里

Comments (12) Write a comment

    • “视野观”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
      从对她的访谈里感觉她的想法还是比较简单,也许是我们交流还不够充分。但她还是一个在校学生,正经学摄影也就两年,对她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将相机当作通行证到生活中去探险,个人对世界的见解,观念恐怕会在这之后慢慢形成吧。

      Reply

      • 任老師,我所說的視野觀,大概就是她看待人,物,事的那種自我態度吧,所以我沒用觀念一詞來形容她。
        看了她的訪談,由衷的感覺到,拍照是多麼的自由,開放,平和,自我。
        但是,要是,我當年在院校里拍這類照片,不是畢業不了,就是要面臨找不著工作的危險。
        幾年來一直看您的文字,看你介紹中國以外的攝影境況與意識形態。收穫頗豐。您對知識,訊息的共享,前無古人,暫後無來者。感謝您~
        有機會來上海給我們攝影部講講,傳道授業,解惑~ [:Cry:]

        Reply

        • 如果当年的学校让你感到封闭,现在你可以拍你想拍的了……

          你太客气了,别夸我,骄傲使人落后。

          下月去上海,吼吼~~

          Reply

          • 還是任老師您啊告訴了我,什麽是什麽~~~ [:Yeah:]
            下月,恕我冒昧~透露下您的上海行程吧~haha

  1. “还要嫁给一个法国人”,哈哈,老师你知道不,她嫁了一个哥伦比亚人!还是在中国结的婚 [:^^2:]

    Reply

  2. 任老师,看到她在拍摄广州的非洲人,我也正在拍摄,不知哪儿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她是拍完了吗

    Reply

  3. 关于广州的非洲人 getty上有一组图片感觉不错 摄影师是David Hogsholt 至少我觉得比看过的当地媒体拍的故事要有深度 同样我对这个感兴趣 但是感觉比较难于融入他们群体

    Reply

    • 那组看了,是不错。

      夏天,奇遇花园附近的路口,每个晚上都看到有一群黑人在喝啤酒……

      Reply

Leave a Reply to wu hong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