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捧在手里的感觉!印刷帮来了

这篇文章是去年给《周末画报》写的。我其实不太喜欢把给平面媒体写的稿子再发在博客上,搞得跟凑数一样,而且语境也完全不同。

不过,最近“独立出版”这个话题似乎在国内越来越热闹,手里刚刚收到香蕉鱼书店做的三本小册子,假杂志也要做一个独立出版的展览,里面还有ofpix做的小书《克拉美丽》。这篇文章也算是关于独立出版的一个纵览,兴许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线索,于是倒腾出来搁在下面。

另外,最近的日子过得颇为紧张,写稿回邮件什么的如果有怠慢,还请见谅。

Ed Ruscha, Every Building on the Sunset Strip. Alhambra, CA: Cunningham Press, 1963. Detail showing accordion-folded book. Courtesy of Ed Ruscha © 2009. Photo: Paul Ruscha.

当一些当代艺术家把自己的照片制作得无比巨大,甚至要用整个房子才能装得下,意图将摄影变成一种适合画廊和博物馆展出的“墙面艺术”的时候,仍然有一些人背道而驰,他们只爱照片捧在手里的样子,比如,爱德华·如萨( Edward Ruscha ),这位当代艺术家也是一位高产的摄影书出版人,从1962年代出版自己的第一部摄影集《26个加油站》开始,到1972年,他已经先后出版了14本艺术图书,这些书印刷并不讲究,印量非常大,价格让普通人都承担的起,在他看来,照片的艺术质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和语境。如萨的想法与德国哲学家马克·本斯(Max Bense)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认为摄影的美学必须和传播相关,摄影应该是一种渠道艺术。

Ed Ruscha with his Books 1969

交流,一直是照片的重要功能,这让照片尺寸向来小而亲密,你看照片的时候需要凑近看,如果那是一张家人的纪念照,则正是脸颊贴近脸颊的样子。事实上,摄影术诞生初期,更多照片都是纪念照,是家人之间彼此惦念的纽带,用以消解所面临的分离甚至生死相隔,据说,美国西部拓荒者随身只携带两本书:圣经和照片簿。

家庭相册恐怕就是最早的手工摄影书,空白的页面上,有精心布局黏贴的照片,有手写的图注,若主人有艺术气质,还会在上面画装饰性花边。一本家庭相册即是一部家庭史,法国人拉蒂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恐怕是最执著的家庭史记录者,竟然积累了120大本影集。这个出身上流社会的富家公子,从6岁开始拍照,里面都是亲人和他喜欢的姑娘,这些随手乱拍的照片,幽默生动,拉蒂格从来都没有将之看做艺术,直到他69岁的时候才偶然被发掘出来,成为摄影人仰慕的大师。

在与观者的交流过程中,当摄影者发现单幅照片割裂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真情实景,将照片集纳成册,恐怕就成了一种非常理所当然的举动。谈到正儿八经的摄影出版物,最早恐怕要追溯到摄影术的发明者之一塔尔伯特(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他在1844到1846年间出版的《自然的画笔》(The Pencil of Nature),一共六集,每一集里有24张照片,都是手工黏贴在书页上的,照片的内容有风光,也有建筑,下面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塔尔伯特试图用这种方法把摄影术介绍给对它尚感陌生的受众。这套书现在据说流传于世的只有十五套。

保罗·艾吕亚(Paul Eluard )和摄影师曼瑞(Man Ray)合作出版的书《Facile》

这些早年间印制的摄影书,现在都变得弥足珍贵。1935年,由诗人保罗·艾吕亚(Paul Eluard )和摄影师曼瑞(Man Ray)合作出版的书《Facile》现在售价高达一万美元,而如萨当年的“廉价”画册,则要卖到一千七百五十美元。美国摄影评论人,同时也是摄影书收藏家吉姆·路易斯(Jim Lewis),他在感慨摄影书价格昂贵的同时声称:“一万美元够我买20个ipad了,不过,我宁可去买那本书。“

让吉姆·路易斯痴迷的是照片被印刷出来之后的质感和层次,他认为通过电子媒介看书,说好了是一种误读,说得不堪则是灾难,因为人们看到的只是摄影师实际想要表达的一个粗糙的概念——色彩是不对的,细节缺失了,微妙的小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品质的缺失,使得观者只是对内容的关注,比如电脑上看黑白大师亚当斯的作品,使他变成一个并非是精心制作层次丰富照片的摄影师,而只是一个拍摄树木,石头和山崖的家伙。

摄影书的精妙不止是带来让眼球感到愉快的照片阅读体验,针对美国纽约一年一度的艺术书展,《纽约时报》使用了“灵感闪烁,奇怪,迷人,美丽”这样的形容词,并指出:“你永远也无法从Kindle上获得与这些图书接触的独特感受。”

电子阅读不能代替捧在手里阅读图书的感觉,尤其是一些让人们爱不释手的精灵古怪的摄影书,它们可能会装在木头匣子里,里面还有一大堆小玩意儿,印章,明信片,甚至复杂到还要给你附上一个图书使用指南,使得你看的时候似乎能够分享做书人哼着小曲装订每本书的快乐。

美国纽约一次艺术书展上的各种小书

这些带来完全不一样翻阅体验的“怪书”,通常不是正规大出版公司的作品,而是来自独立出版社以及摄影师的纯手工DIY制造。这些印刷帮对做书的热爱,是为了摆脱僵硬的出版制度,大出版公司总是要考虑图书的市场销路,以及大规模印刷的要求,从而使得他们不得不将书做得中规中矩。

从 2008年开始,美国卷起一股印刷帮热潮, 这一年,著名的摄影师阿里克·索斯(Alec Soch)和理查德·瑞纳提(Richard Renaldi)都分别找到合伙人成立了独立图书出版社。这两家出版社的风格完全不同,索斯的出版社强调出版物的个性味道,目前已经有十来本图书出版,一些限量版图书已经卖空了。理查德瑞纳提做书却非常谨慎,他目前只出版了三本书,却强调每本书的厚重,每本书的出版都是一个团队一同工作,其中包括设计师,编辑,制作协调,以及印前的专业技术处理人员。

印刷帮也有单兵作战,简单到可能就是家里的复印机,或者是到快印店里打印,完全是纯手工制作,但这些书却闪现着做书人的个性灵光。Joachim Schmid就是这样一个“自出版人”,他的书是一系列有着奇怪标题的硬皮小画册,“大鱼”、“第一张照片”、“食物”等等,照片都是他从街上以及网络上“捡来”的别人的照片,他则颇有些冷幽默地看人们如何应用摄影。Joachim的书装帧非常简单,这样的图书很可能无法被正规出版社看上眼儿,自出版则让这些特立独行的印刷帮有了和他人交流自己思想的机会。

针对小规模的个体出版,欧美出现了一个“按需印刷”的概念(Print on Demand),一些在线服务机构开始向摄影师提供专门的按需印刷画册的服务,较为成功的是Blurb,在这里,摄影师可以把照片传到网站上,按照网站提供的模板将书印出来。此外,还出现了一系列针对印刷帮图书传播的辅助机构,比如专门出售小众摄影艺术书的图书商店,纽约的Printed Matter里面摆满了各类艺术家的小众出版物。

同时,摄影书的艺术价值逐渐被藏家关注,摄影书收藏家吉姆·路易斯指出:“摄影书,这些艺术家原本是为了集纳和展示照片的传播媒介,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摄影书甚至被视作一种版本比较多的艺术作品,受到入门级收藏者的关注。”

印刷媒体要死亡了么?至少艺术家仍然在做书——这是2008年纽约艺术书书展的研讨会主题。其实不止是艺术家,还有很多印刷帮,当照片被分解成比特字节,漂移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时候,他们仍然执拗于寻找那种将照片捧在手里的感觉。

Comments (9) Write a comment

  1. 照片的艺术质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和语境。如萨的想法与德国哲学家马克·本斯(Max Bense)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认为摄影的美学必须和传播相关,摄影应该是一种渠道艺术

    Reply

  2. 在下已經收了兩千多冊的攝影書籍, 但是在上周有看初稿中國攝影寫真集史兩百五十本的初稿,約略描了一下.有至少兩百本以上的中國攝影集並沒有出現在搜羅中.
    同家出版社剛出版荷蘭寫真攝影史.收羅二戰後120本的荷蘭攝影寫真集.而這也引起荷蘭攝影圈的廣汎討論.因為大多術的荷蘭人並沒有看過這些攝影書籍,如同拉丁攝影寫真集史一樣.

    兩三年前indie photobook / self publish 攝影書籍是非常流行. 全錄影印機就可以印製一本書籍. 但是這個潮流已經過去了. 因為當人們省視這些大量.浮濫的低劣個人的攝影畫冊出版品. 那只是一堆紙. 這潮流其實已經過去. 如果您是有志從事專業攝影師.或是重視您的攝影作品. 搞好一本書的印製.覺得是本出個限量品.未能廣汎流傳.或只是用影印機/噴墨印表機來的重要些.

    不是只有中國陷入這樣迷思. 台灣現在也有人鼓吹這 indie photobooks, but 在現金國際潮流. 這些少量印製自high的攝影書籍. 早已經不流行. 不是標榜限量/手工就會受到歡迎或是奇貨可居. 最終回歸還是在一本攝影畫冊的實質內容中.

    順便講一下中國攝影寫真集的內容.當全球發行後. 或許一堆中國攝影師會講. 它真的是在中國攝影史裡是佔有重要的的嗎? 因為大多數人未曾看過. 也不知道它是重要的.

    [:Automan:] [:Automan:]

    中國攝影寫真集史部份導論是由顧崢.蔡萌執筆論述.

    Reply

    • 嗯,谢谢路过的发言。这句话非常重要“這些少量印製自high的攝影書籍. 早已經不流行. 不是標榜限量/手工就會受到歡迎或是奇貨可居. 最終回歸還是在一本攝影畫冊的實質內容中.” 在我看来,个人自制的手工书在“出版”的概念上是弱一些,因为做一本好书是需要每个环节都精细操作的。
      不过,在个人作品集的梳理和展示方面,应该对摄影师来说是一个好的梳理。所以关键还是要看自己作品的内容,并非只是以做一本书为目的(甚至是炫耀)把书当作一种媒材这就好了。

      Reply

      • 早上匆匆忙忙地,还忘记再感慨一下,路过说的是光圈即将要出版的中国摄影书的书么,马大叔编辑的。
        另外,摄影书的书最近也颇为流行,跟以前那种什么“世界一日”一样。

        Reply

    • 引文:大多數人未曾看過. 也不知道它是重要的.

      其實這點不重要。
      大多數的人沒看過塔博的「自然的畫筆」(我沒有看過),
      就攝影史特別是攝影書之史的觀點這本書還是重要的。

      我認為,當然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應該先把所有絕版攝影集掃瞄集中到公眾數位圖書館之後,
      再來討論某某區攝影書之史。
      以徹底打掉「這本書也許是重要的但是把它收入只是要把它炒得很貴而且你還看不到」。

      這些攝影書選輯只是一個提示,說哪些畫冊應該比較重要的參考而己。

      Reply

  3. Pingback: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印刷帮工具箱

  4. 我在一間已易主所以算是已關掉的藝廊裡看過一個手工書展。
    坦白說我是蠻失望的。

    用些奇怪媒材加手繪加手工裝訂,
    然後吶喊著看吶,海內海外世界唯一孤本。
    可能作者對它有感覺,我是沒啥感覺,
    甚至連一種高雅品味或手工質感也不見得感受到,當然這是對我而言。

    我看過最有感覺的手工「書」,可以歸為一個類型,
    就是「學生」製作的個人畢業作品集。
    這不太算是書,因為英文字叫portfolio,
    是主要拿去求職時給老闆或主管看的。
    可也不像只是裝在文件夾裡的照片而己;總的來說像個粗胚。
    我看到這些portfolio時,製作者也已不再是學生或社會新鮮人了。
    可是還是蠻有感覺的半成品。

    少量自版是另一個概念。製作上個人認為,前期寫拍那是不用說了,
    要求理論上應該是一樣的,
    跟之後要專業編輯加商業出版還是少量自版我覺得不算有很大關係。
    小量自版最主要是精神上自由,財務上自在。任性不等同於不專業。

    Reply

Leave a Reply to chenko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