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摄影插上另一只翅膀

这是孙京涛为《中国摄影报》写的一篇文章,读来真是畅快,特地找他要来转载在1416.

我请大家将之当作一篇“摄影小史”来看,并继续去思考科学与艺术杂糅的摄影,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寻找自己的疆域这个问题。请别轻易得出一个摄影是怎样或者该怎样的结论,甚至将之作为划分派系的观点支持,这最讨厌了。正如文中提到的,我们能否以“科学的态度”,而不是“技术的态度”(这个“技术”背后是一种需要拿来立刻就用的思维)对某些话题展开探讨?

另外,借机公告一下,ofpix工作室将要开展摄影经典文论的读书会活动,第一期选读的文章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书会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但请大家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说到底,真正评判摄影的,永远是摄影师与他的技术之间的关系。——瓦尔特·本雅明

中国摄影报约我为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的“影像探索”类奖项写一点儿东西时,恰好是2011年11月18日,Google涂鸦显示,这一天是摄影术发明者路易·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诞辰224周年。我顺手在Google上键入“摄影”搜索,得到的结果是37,700,000条,再搜“摄影艺术”,得到的结果是682,000,000条。显然,不管是作为公共语汇还是艺术语汇,摄影在当下社会中业已成为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如果表情冷峻才思敏捷的查尔斯·波德莱尔尚在人世,不知会对这个当年他名之为“科学与艺术最下贱的仆人”的摄影在各种社会场所堂皇入室作何感想?也不知这位有着浓厚英雄主义情节的大诗人会否认可达盖尔这个蹩脚的二流画家如同刚刚去世的史蒂夫·乔布斯一样,是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甚至文明轨迹的时代英雄?

波德莱尔显然低估了集成了科学与艺术双重基因的摄影术的生命力。

实际上,当西方现代文明的两条主脉在1839年终于交叠在一起,并孕育出摄影术这个新生事物时,囿于当时的眼界和思维逻辑,不能对之正确估价属情理之中,摄影在其后的发展走向与形态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摄影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自我批评与自我完善从而廓清自己的权域和语言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启发?

一、显而易见,摄影术是在“求真”这样的驱动力之下诞生的。“求真”不仅是科学的精神内核,也是古典主义艺术的精神诉求。但是,对于降生在现代主义门槛前的摄影而言,只有“求真”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更为明确而独特的方式跻身艺术疆域,以及如何以更强有力的方式展示由工业革命蓬勃展开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社会变革,成了摄影本身的重要课题。

我相信这其中包括正反两股力量的推动。

其一是反动力。摄影术纠合着物理学、化学、机械制造等诸多学科的突然闯入,令已经习惯了古典主义思维方式的西方知识界措手不及,它完全搅乱了西方艺术史的既往逻辑、平衡的语境、清晰的标准和明确的方向,用罗兰·巴特的话说,摄影“将历史一断为二”。它对外界事物逼真快捷的描绘、几乎没有技术门槛、缺乏“线条深度”、缺少“韵味(Aura)”,差不多就是对高雅艺术的亵渎与迫害,是引起社会趣味整体倒退的罪魁祸首,遭到了如波德莱尔、约翰·罗斯金、古斯塔夫·福楼拜等一干社会名流的痛扁,并试图将其拒于艺术领域的最高境界之外。这样的处境让摄影不得不为取得在艺术领域的合法身份而左冲右突。

其二,科学的进步、艺术发展的新走向为摄影提供了一个借鉴、拼凑、突破、重构自己的语言形态的逻辑背景。科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发展不仅主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如传播学大师沃尔特·李普曼所观察的,“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做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做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系统的思维、理性的推动、严谨的试验让科学成为一切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如果在某种意义上把现代主义时期概括为一个艺术语言的探索时期,那么这种探索就体现在如何用“符合科学精神”的言说方式反映客观世界与主观感受上,所以每一种语言方式的诞生,每一个艺术流派的诞生,既是科学推动的结果,也是艺术对科学的礼敬:光学的新发现催生了印象主义,生物学的新发现催生了立体主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催生了超现实主义……

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不再像他们的古典主义前辈那样把全部心思用在真实描摹自然上,他们试图建立一套更为独特、更为纯粹的语言系统来展示他们“认为”的世界,于是,印象主义、后期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与艺术运动次第展开。每门艺术都试图通过其固有的方式方法决定这门艺术自身固有的独特作用;每门艺术都试图通过对自身独一无二特性的厘清确立在自身权域中的地位;每门艺术都试图在这种“纯粹性”中自我定义艺术质量和独立标准。

在这种情形下,作为身份可疑、面目生硬、地位卑微的摄影,借鉴、模仿甚至献媚是少不了的。“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有人这么说。于是摄影也产生了诸如绘画主义、印象派、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主观主义等类似的派别和实践。

但是,有着科学与艺术优良基因的摄影显然更希望在科学功能与文化成就互动关系的更广泛的社会辩论中创建其美学上的自主权,一些有识之士以科学的精神和大胆的探索突破了传统美术理论对摄影的束缚,于是有了艾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的分离,有了安塞尔·亚当斯的黑白影调试验,有了爱德华·韦斯顿超小光圈、超大景深的使用,有了卡蒂埃-布列松著名的“决定性的瞬间”快照美学理论……这些实践,均将摄影中包含了科学元素的技术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并由此确立了摄影在艺术领域不可替代的特质与地位。这种登峰造极的探索与现代主义其他艺术门类的探索殊途同归——不破不立,在后现代主义时期被解构、被模糊、被穿越、被融合,艺术开始展示出另外一种面貌。

二、我写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目的,在于陈述一个事实:如同对其他艺术的观照方法一样,对摄影的观照同样应该具有双重视野:意义与语言风格,用我们老祖宗的话说是,“道与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对意义与语言风格的认识与接受却像鸟儿失去了一只翅膀一样失去了平衡。

我们过多强调了摄影干的是什么,却少有提及摄影该怎么干。我们能把摄影所承载的内涵提升到社会学、哲学的层面去分析,却少有把摄影放到语言学、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的思维框架下的研究。我们的摄影家可以成为纪实摄影家、风景摄影家、观念摄家,却少有人能成为摄影的语言学家。

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有以下两个主要因素:

1.缺乏语言研究的传统。西方现代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不仅要关注一个系统运作的结果,而且要关注这个系统的内在结构、运作方式与过程。这种思维导致了对本体研究的体系化、系统化。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诸如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结构学等与本体分析密切相关的学科。而且,经由科学方法所建立起来的思维本能,促使西方的学者、艺术家和摄影家会自觉地从本体的角度思考眼前的艺术

形态和艺术方式。比如罗兰·巴特,他接触摄影后的一个思考就是,“对于照片,我有着一种强烈的本体论的愿望:我不顾一切地想知道照片‘本身’是什么,它以什么样的特点使自己有别于一般图像。”这个动机催生了他的名著《明室》。类似视觉本体研究的著作还包括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威廉·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E.H.贡布里希的《秩序感》、于贝尔·达弥施的《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等等。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美国摄影家黛安·阿勃丝三兄妹各自在艺术本体思考上的自觉。阿勃丝是个对摄影本体语言极其敏感而深究的人,她糅合了快照摄影的不确定、粗犷与大画幅摄影的控制性,整饬的摄影风格是她对摄影深刻思考与选择的结果。阿勃丝的哥哥,著名诗人霍华德·内梅罗夫在《虚构生活日记》中检讨:“我活着的天职就是要制造‘影像’,可我对‘影像’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他花了不少笔墨探讨了“他的艺术”——写作,与“他妹妹的艺术”——摄影之间的不同。阿勃丝的妹妹雷尼·斯帕契亚则不断试验用新材料完成她那些迥异于他人的雕塑作品。

中国社会说到底是一个道德社会,而不是一个科学社会,因而也就缺乏上述科学思维的习惯。虽然孔子也强调“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但中国的思想者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思考,更多立足于“铸鼎像物,使民知神奸”(语出《左传》)的功能目的上。

从一个大的时空范围看,那些有名的艺术理论著作,如《文心雕龙》《谢赫六法》《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等对艺术本体的研究多少都带有些孤立性和片面性,且多是一家之言,难成体系,也不能构成一种上下承接左右逢源的逻辑演进关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对摄影本体语言的轻视,也就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荒唐地具备了合法性,“摄影就是记录”、“多拍就行”这样轻率而肤浅的言论层出不穷。

2.对摄影这个舶来品的接受与借鉴,不是科学的态度,至多只是技术的态度。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科学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技术则实用目的明确。科学的精神是系统、逻辑、理性,它关心的是规律与预言,而技术的落脚点则重在利益实现的最大化。

我相信科学态度指引下的实践更具有系统性、扩展性、融合性和原创性。大家熟知的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他学术方向的选择与学术架构的建设与他对自然科学的谙熟是分不开的。阿尔多斯·赫胥黎之所以能在眼盲之后提出视觉接受的“选择性注意”理论,与他的家学渊源不无关系(他的祖父是著名的进化论学者托马斯·赫胥黎)。在摄影领域,奥古斯特·桑德的摄影是对哲学家贝内迪特·斯宾诺莎的礼敬,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显然就是德国理性主义的视觉版,沃克·埃文斯则是对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人文思想的积极回应……这些案例都表明,史上许多有影响的摄影家、摄影现象和潮流,都是从西方文明的肥沃土壤中“长”出来的,而不是从他处嫁接而来的。

与西方摄影在一个大的逻辑时空和共同语境下的探索不同,中国既缺乏这方面的充分自觉,也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试验。同时,我们对西方摄影理论与实践的“拿来主义”长时间带有强烈的功利诉求,我们习惯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习惯于模仿与复制,这从根本上造成了我们的摄影实践无根、无序和无方向感。因此,即使我们的书店里有关摄影技术的书籍再多,也不可能有一本能指点你摄影的真谛与方向。

三、“徐肖冰杯”的组织者设立“影像探索”这样一个奖项,显然是看到了我们在这方面的问题,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在摄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广泛试验的情形下,我们是否还有创新的机会与可能?在一个以现实主义精神、关注当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为精神旨归的奖项中,影像探索又如何“戴着脚镣跳舞”?我显然无力提供任何武功秘籍,但却对此相当乐观。

第一,新一代的摄影师正在成熟,这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约翰·萨考夫斯基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总结摄影在美国的发展时说,“很难想象有一种像摄影这样的媒介,人们在利用它的时候是那样的无准备、无规则、无中心,那样的心不在焉……”但是,那些庞大的、无组织的试验所产生的某种暗示,在后来更为老练的摄影师手中变得条理化并开始定型。我国当下的摄影形态正好与萨考夫斯基的观察相吻合,我倒觉得这是摄影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但是,摄影的大范围、大尺度的试验显然需要摄影师进一步的整理才更具意义。作为创造行为的主导者,摄影师的素质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想新一代的中国摄影师大致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素质。与上一代摄影师的显著不同是,新一代的摄影师受到更好的教育,具有更广阔的眼界,不需要为拨乱反正付出巨大的成本,在物质和生存层面具有更好的基础,作品的出路更加广阔……所有这一切不仅使新一代的摄影师们具备了独立思索与探索的机会,而且也赋予他们这么做的能力。以独到而精确的语言、耳目一新的结构方式和匪夷所思的切入点透视社会、观察人生的摄影师在最近几年已渐露头角,我相信更大范围的实践很快就会展开。

第二,科技进步带来的可能。

“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进步是一致的”(罗伯特·亨特),现代社会的形态变化,越来越依赖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所谓的政治变革。在古典主义时期,科学没有自己的位置;在现代主义时期,科学是艺术的侍从;而在当代,科学可能就是艺术本身,甚至可能就是一切。数码科技、网络科技、信息终端,以及在科技推动下的思维模式,让摄影师们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科技力量的巨大潜能及产生的后果,无须论证,不可估量,创造性的可能就在其中。

第三,后现代创造性的语境解放了创造者的思维。

后现代主义不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与放弃,而是在现代主义臻于极致的艺术纯粹性探索基础之上的突围、越界、拆解和重组,是一次在更高层次上完成的解放运动——从艺术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基本上是,观念或者主题边界清晰,而言说方式却边界模糊——纵接、横连、穿插、嫁接、替换、挪用、权充——让艺术家对语言的使用与探索更加自由,更加游刃有余。兼具科学与艺术双重基因的摄影在这方面更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曼·雷曾经向马塞尔·杜尚提到过,在未来,摄影会取代所有的艺术。这种情况已经部分实现了。辛迪·舍曼、芭芭拉·克鲁格、大卫·霍克尼、杰夫·沃尔、马丁·帕尔以及最近作品卖出天价的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都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展示了这其中的巨大可能性。那么,如果回到摄影最根本的命题“真实”上来,在过去我们提问的摄影所呈现的“是不是真的”这样的问题,在今天则转化为“究竟是哪一种真实”的探讨。摄影师不仅不再是事实的奴仆,也不再是自己所从事的艺术门类的奴仆,他(她)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施动性。所以,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摄影语言方式的探索,“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我无意鼓动大家成为外强中干的语言控、言而无物的技术控或单纯的古老工艺控,尤其是在“徐肖冰杯”的价值框架下,我更赞赏以独到的影像语言与观察视角对当下社会,对人性进行深刻观察与理解的摄影作品,我希望摄影师在让观者意识到意义的同时也意识到“影像”本身的存在。“文如看山不喜平”,一切的探索,均需要摄影师从自己的位置出发,做出努力。

Comments (47) Write a comment

  1. 摄影的语言学家长得啥样,能说具体点不?看得哥好凌乱,哥读书少呀。

    Reply

    • 写得很具体啊,看样子你没有细读:
      “于是有了艾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的分离,有了安塞尔·亚当斯的黑白影调试验,有了爱德华·韦斯顿超小光圈、超大景深的使用,有了卡蒂埃-布列松著名的“决定性的瞬间”快照美学理论……”

      Reply

      • 虽然知道老师很忙,但还是想弱弱地问老师个问题,我个人方面最近在着手一个专题拍摄《Another us》,想法是拍下橱窗里的塑胶模特,用50MM定焦镜头。希望通过拍摄这些生活在橱窗里的人们隐射人们的生活,犹如活在橱窗里,为的只是让别人看到光鲜。不过目前为止的片子都难以令自己满意,任老师可以抽个小空指点一下么? 批评几句我的成片给我点小启发就行~ [:Wakeup:] [:Wakeup:]

        Reply

        • 我还是要说抱歉了,借这个机会再次重申,这个“教室”最多只能做到资料共享,如果还要做远程教育,不仅是对博主要求太高,对你自己也是不负责任,不存在一两句话就能指点迷津。尤其是这种指点作品的问题,真的没办法解答。你可以问自己身边的朋友,同行,在网上看作品。不要迷信有人能替你一下子解决问题。

          Reply

          • [:^^2:] 完全理解,不过老师对于我这个选题,有没有一点点方向上的建议作为参考呢?

        • 這個可能你要有夠多或適合的樣本。
          同時注意孫先生本文第一句引言。

          我有看過待在玻璃櫃裡很棒的膠模特,
          但我的這少數樣本裡共同點是它們存在的時間都相當長,有Aura了。
          (有一個倒不在玻璃櫃裡,而是立在一個已拆遷的舊市場裡。)

          其實你也不必想太多,去拍你想拍的就對了。

          會這樣說是因為,
          很多人都拍膠模特,
          就像很多有視覺能力的人拍很多較有視覺性的題材,
          這都不重要,要緊的是你自己去拍一個題材這件事。

          Reply

          • 叩谢Ki-one……
            以后遇到问问题的小朋友,希望路过的都来提提意见。这样逆光同学的负担就减轻不少。
            但也希望提问题的小朋友要以思辨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意见,将之当作中药进行调理,而不是立即生效的西药。

        • 我以前与别的创作者聊过这个问题,同时我也认为这个是好多“想找东西拍“的人的共同想法, 看到你的焦虑担心之后我即仿如回到那时状态,给我的讯息是 ,你这个方案要放下了,,,后力不足和方向的不确定或者说是没有,就是来源于刚才正文所提到的我们没有在乎摄影的本体探讨,摄影的语言论,过于在乎成果和所谓的提案归根揭底还是我们的速出心态,平日没有社会形态关注或者调查甚至是跑遍的地方都容易半路断电,,,最终我们只能确定那是一个想法而不是一种态度,,平时看到所谓的当代摄影,有命题,有具体对象,有交互的拍摄,有良好的编辑梳理,都是我们看到的形式,,与自己形式是否有关还是要实验与排除的进行,,”他不是我,,我也不知道我“可能是游走的前提,回到文中提到的关键:土壤与环境的建立是根本,哪怕长出的不是摄影出来的产物,,重点是我们是否站在这个土地的平台上去观望我们发生的大师和要来的新鲜,,,谢谢任老师激动的转载,全文精彩拜读了,只是在 ”摄影会取代所有的艺术“这个片段有异议,卖出天价与取代其它艺术形式没有关系,另外我之见历史上没有谁取代谁的概念,真的说是取代,也许是摄影之区别其它形式的”观看方式“会被快速传递并取代原有的看得方式,,,慢慢来吧,朋友们, [:^^3:] [:^^3:]

          Reply

          • 哦,忘了说个人的建议to褚涯,:寻找与 自己 有关系的 命题是坚定的方法,我们用影像在表述这个环境的同时要确定我们身在其中,没法的,因为技术导致的摄影术很稳定了,

  2. 另外,借机公告一下,ofpix工作室将要开展摄影经典文论的读书会活动,第一期选读的文章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书会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但请大家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这个活动太好了 太有必要了 绝对双手双脚支持!!!!! [:Yeah:]

    Reply

  3. 哈哈,复议袁洁,买了不少摄影经典文论,迄今却没有一本读完的,这是一个督促,也会是一个阅读体验的交流分享。 [:Admire:]

    Reply

  4. 班雅明提到的Aura翻譯成“韻味”恐怕不妥吧,這等於把一種庸俗的氣氛和攝影的“靈”混淆了;另外,阿恩海姆的書我看到的《藝術與視知覺》?“直覺”和“知覺”差距還蠻大,不知道究竟哪個好。不過這書內容非常好,我看到的書是大陸的1987年版,在書攤上淘的,只可惜翻譯很差。 [:Automan:]

    Reply

      • 我看的是《西方攝影文論選》中的《攝影小史》,反正裏面的譯法是“靈氛”我覺得還挺恰當:)

        Reply

      • 這「翻譯」沒問題的。事實上好得很。
        我個人也常常用自己的詞譯一些專詞。甚至人名都用自己的發音和字。

        孫老師的攝影雙重基因當然是準確,
        不過我個人會加多一個:科技、藝術、社會。有點蛇足哈~

        中國的攝影老師很妙,
        一方面他們是知道當下的中國是一個攝影的黃金期,
        所以他們有信心是很適當的。
        另一方面他們又感慨,裡面還沒有或至少沒有夠多的
        中國語言/東方思維或在地論述。
        有時我認為這些是假議題。
        最有力的例子是日本,中南美洲也有自己的韻味呀。

        我認為這些不是問題的原因還有,
        視覺是人類共同的能力。
        同時,比起別的視覺文化系統(現也網路大同了),
        任何個別文化圈都還有自己的視覺系統可以參考(這裡是幾千年的視覺系統了,含書法),so不是啥大問題。

        另一原因是,
        個人認為這是現代性跟傳統的問題,
        而不是東方西方的問題。

        Reply

    • 嗯,应该是《艺术与视知觉》文章里改了。

      另外,关于这个Aura,作者将英文摆出来,大概也是认为这是一个探讨性质的翻译。我最开始看到的都是“灵韵”的翻译,后来在其它一些出处里看到“韵味”,对这个翻译,我并没有特别拒绝的态度,反而觉得有启发,“韵味”并不庸俗,它更有些中国古代诗学的渊源,似乎又能让我再去思考些什么。

      Reply

      • 好像“意象”更好一些。王國維謂之“境界”,阿城謂之“意象”。

        Reply

      • 拉丁文里aura这个字是微风、天空、光明的意思,相比后来的玄之又玄倒是具体不少。当然我这纯属捣乱,只是外面春光烂漫,却看到有同学在教室里做“人参公鸡”,搞得味道很不好闻。想借这个字建议大家都敞开心扉,去感受感受aura,说不定回到教室感觉就不一样咯!

        Reply

  5. “与上一代摄影师的显著不同是,新一代的摄影师受到更好的教育,具有更广阔的眼界,不需要为拨乱反正付出巨大的成本,在物质和生存层面具有更好的基础,作品的出路更加广阔”

    我真的是看到了許多值得學習的年輕攝影師:) [:^^1:]

    Reply

  6. 很有启发的一篇文章,感谢任老师转载。虽然依然可以通过订阅中国摄影报或是登陆官网看到这样的文章,但是面对现在太多的信息,还是需要有一个有针对性的平台加以转载或是解释。这样便于我等更好地接受。这篇文章还会再谈几遍,一遍显然不能一窥全貌。

    Reply

  7. 总体来说,这文章哗众取宠、言之无物、言不及物,不过是炫耀自己看了多少多少书而已。总体套路就是,先上来引用别人观点,再赞扬西方文明,之后痛批我们自己的文明。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信心!甚至对怀疑道德。这种文章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有坏处。

    1、作者说“中国社会说到底是一个道德社会,而不是一个科学社会!”。那么我请问你,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就是好社会么?什么是道德请你搞清除,道德社会不好么?。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西方文明”好么?他们用科技屠杀印地安人与屠杀利比亚平民请问又因什么?

    2、作者说“缺乏语言研究的传统”。那么我认为还是请您自己先去研究研究我们的母语。我们最不缺乏的就是语言研究,已经研究了上千年。莫非在西方下流社会才说的英语才是最好的语言?

    现如今一些伪君子们为表示自己的博学,动不动就遍地中华文明,动不动就西方如何如何。摄影就是影像记录,没有那些“西方理论”莫非摄影就不是摄影了?

    Reply

  8. 非常讨厌这篇文章!
    作者说“中国社会说到底是一个道德社会,而不是一个科学社会”。请问居心何在?充满了赞扬“西方文明”居心又何在?脑子进了什么东西!西方如何文明了?公然践踏联合国宪章?还是屠杀利比亚平民?
    似乎一些早期西方人写了摄影札记就可以批评我们拿着相机的现代人?就可以怀疑中华文明?就可以怀疑道德?

    摄影的人,没有那些理论你手里拿着的依然是相机。不得不说,如今社会上充斥着被西方击垮的人,那些人自己不知道。虚心是好事,但由摄影引发到怀疑中华文明就是万恶的了。

    Reply

    • 呵呵,先稳稳情绪。。
      其实文章的标题就是《为摄影另一只翅膀》,就没有否定另一只翅膀存在的合理性。作者是在我们原有的知识脉络上予以一些补足和提示。而且“道德社会”更不是否定。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会对中国社会这种以柔性关系来结构的奇妙的平衡更有体会,那并不是一种对所谓精确性的追求。
      我觉得你其实不是特别了解摄影,“我们最不缺乏的就是语言研究,已经研究了上千年。莫非在西方下流社会才说的英语才是最好的语言?”这里说的是摄影语言,而不是“英语”。不是中国社会落后,才会有语言的缺失,其实所谓中国的摄影发展落后,多少有经济发展甚至是体制的束缚(就上世纪而言,有多少中国家庭能有自己的相机,又有多少摄影能够真正直面现实),所以补上语言这一课,只是在西方摄影实践和其理论基础上,再加以学习和讨论。

      这文章心态挺平和的,不是为了对立,更不是怀疑中国的文明。你自己其实也有这种观点“你手里拿着的依然是相机”,文章谈论的是方法,而不是意识形态。

      Reply

      • 在西方艺术从来都是与政治紧密相关的,而我们的艺术从来都是与修养相关的。现在的艺术圈里有很多人受西方思想影响,在谈论艺术的时候顺带也要讲讲经济,讲讲体制。已经成了潮流,摄影怎么就受经济发展和体制束缚了?假如摄影是为人民服务的跟经济、跟体制有什么关系?有关系的只有想破坏我们的经济发展破坏国家体制的欧美野心狼!
        希望我们的艺术界说话要负责任,我不是针对个人发表言论,针对的是一个艺术风潮!大家要自主思考,是否外国的艺术形式适合我们?是否他们的价值标准适合我们?
        同时一些国内艺术家被西方评奖,大家也要小心,帝国主义给达赖也颁诺贝尔和平奖的,在你得奖的同时想想是否你的作品对人民有利还是对帝国主义有利。在价值标准被同化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走狗。在此声明,这些言论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艺术界。

        Reply

      • 任老师还跟他认真。估计就是个乌有跑出来的粪粪。跟他说费孝通说维特根斯坦他听得懂么。对付这种明显不该出现的人,删帖是王道。 [:Automan:]

        Reply

        • 脑残者无药医–犯的错误:
          1、把假设当论据。
          2、装阳春白雪。
          3、霸道,不讲理。

          Reply

          • 呵呵,town365欢迎你给我们的超过140个字投稿,谈谈你的观点,最好从中国文化的历史谈谈,尤其是和摄影的联系,这样观点也有所平衡。你上面的可能是因为留言限制,只有论点没有论据,

            请其它同学如果愿意的话,也把观点形成系统的文字单独发给我,请不要以留言的方式争论,因为这样看起来非常乱,而且你一句我一句,搞成微博了,一方面也说不清楚,另一方面,也容易无谓地争论。

            这是我的地盘儿,上面就是我定的规矩,你们都要遵守,不喜欢骂人,不喜欢打架,不喜欢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喜欢人身攻击。请尊重别人,以交流为目的 [:Bow:]

  9. 我真心地想把它认真地读下去,但我试着看了三遍,但都没能坚持把它读完,是我的毛病,还是它的毛病? [:Yeah:]

    Reply

    • 呵呵,如果看不下去可以不看了嘛,不用试那么多遍……,

      你这话问的:“是我的毛病,还是它的毛病?”我手边一堆书,也很多文章都读不完,这让我觉得到周围处都是毛病。 [:-_-b:]

      Reply

      • 谢谢任老师的搭理哈!
        本来冲着孙老师的口碑和任老师以及李楠老师的推荐,我真想认真地把这篇短文看完,不过,改天再看吧

        Reply

  10. 借用宋志鹏同学的话说”如果想让摄影作品不仅“新”而且“锐”,那就要求摄影师必须走出“语言、形式、技法”的形式主义条框,摄影师必须用自己的思想洞穿他身所处的当下,对历史有认识、对当下有判断、对价值有坚持、对社会有批判。唯有如此,摄影作品才会有哲学般的思想深度、海洋般的情感号召力和钻石般的永恒性”
    转载自四月风-实名制摄影圈 | 宋大象:http://songzhipeng.blog.siyuefeng.com【版权声明:欢迎转载,但请标明出处,否则,我们保留法律维权权利】
    [:Yeah:]

    Reply

    • 每次看到这种论断,我就感到很无奈。

      类似的还有:

      为何要搞那么深,用心感受就行。

      为何要在乎理论,自己高兴就行。

      为何要纠结这些,哥乐意就行。

      。。。。。。。。。。。。。。

      这类型的论断背后总有那么一股子反智主义的味道在。关键在于——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此啊!“对历史有认识、对当下有判断、对价值有坚持、对社会有批判”这些就够么?你在试图用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去否定这个层面的问题,但问题是这根本就是两个范畴的东西。

      说到底,就好像孙老师在说要如何做菜时,你跳出来说,相对于吃饭,喝水更重要。

      是不是这个理? [:^^2:]

      Reply

  11. 任老師,你把我這個,剛對攝影有所隻言片語認識的年輕人,想說又支支吾吾說不出的東西。今兒系統地寫了出來,讓我毛茅塞頓開,感激不盡!!

    Reply

  12. 啊,对不住宁您,任老师,不过,打头那段引用的灰色偏细的字,确实视觉上比较弱一点,一不小心就看走眼了。。。。 [:Orz:]

    Reply

Leave a Reply to 褚涯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