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战地摄影师Rémi Ochlik, 1983 – 2012

照片来自卫报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编辑说,只要一支烟之后,你就会和他成为朋友。

他所说的这位年轻摄影师,Rémi Ochlik,周三早上在叙利亚殉职,和他一起遇难的还有战地记者Marie Colvin。他们所处的临时新闻中心遭到袭击,两人在逃离期间被炮火击中。

在叙利亚做报道异乎寻常地艰难,意大利自由摄影师Alessio Romenzi是时代周刊的特派记者,他描述了现场报道的情景:巴布阿莫区(Bab Amr)是叙利亚自由军的据点,这里不断遭到炮火袭击,大家都躲在地下室里,没有人敢出去,甚至到楼上呆着。不断有尸体从外面运进来,但这种危急的情况容不得搞任何葬礼。在两个小时内,大概就有25个平民被炸死。Alessio Romenzi说:“这些天,在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安全这两个字。”

2011年11月Rémi Ochlik在开罗

Rémi Ochlik刚刚开始谈恋爱,女朋友也是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他们相处才八个月。周二是他们相识八个月的纪念日,他发来一封邮件,说自己还算安全,但形势非常紧急。

去年,Rémi Ochlik被竞赛画报派往利比亚工作,他的报道上个月刚获得荷赛奖。此次再度前往叙利亚继续阿拉伯之春的报道,做出这个选择并不容易,出发前的那个早晨,Rémi对女友说:“你让我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Rémi内心的忧伤也许来自去年的另一场事故,他的好朋友欧新社的Lucas Mebrouk Dolega在突尼斯报道街头骚乱的时候,被袭击身亡。Lucas的遗体被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护送回家,而Remi则选择了留下,他说要继续自己朋友的工作。随后他协助创建了Lucas Dolega奖,去年颁发给了摄影师Emilio Morenatti

高中毕业后进修摄影,20岁就前往海地报道那里的冲突局势,这些自我选择使Rémi Ochlik走上了战地摄影师的道路,他还创办了自己的图片社IP3 Press,专门做冲突报道。在他身上,你能看到“砰砰俱乐部”的故事(好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在战场上受伤、离去),你同时也能找到卡帕的影子,比如自己做一个图片社的主意。

他的墓碑上会刻着:1983 – 2012。太年轻了,看到的人恐怕都会叹息。

(本文内容编译自纽约时报Lens  Parting Glance: Rémi Ochlik

Comments (17) Write a comment

  1. 我向这些真正的勇士致敬! [:Cry:] [:Yeah:]
    我真就不信在这种决绝的环境里,能死中国摄影师。。。。

    别说报社不派你,别说没有机会去。。别说这说那。。。

    主观就一点 ,反正“中国的你”没在那里, 最危险的现场也没有“你”的身影。。
    回来讲座,出书的 喷 。。。那根本不算什么。

    Reply

    • 没有就没有呗,不用煽乎这个吧。“回来讲座,出书的 喷 。。。那根本不算什么。”还不兴让人意淫了真扫兴。生活要刺激就吃点韭菜、卤煮,口味重点。

      Reply

    • 提出一个假设,计划生育会不会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的家庭属性更重,所以依赖性更强,一个人往往代表着一个家庭,
      而老外,相对来说更独立,自己就是自己的,虽然与家人也相互牵挂,但是绝对不会因为家庭或者其他因素的牵绊而放弃自己的意愿。

      我觉着原因还用更多,要是都说出来,恐怕就是一篇论文了。
      赞同suli说得 主观就一点 ,反正“中国的你”没在那里, 最危险的现场也没有“你”的身影。。

      反正中国的我们没在那里。 [:Wakeup:]

      Reply

  2. 还有位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Marie Colvin现年55岁,美国人。独眼大侠。

    Reply

  3. 中新網2月17日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董漫遠今日做客中新網《新聞大家談》,就“中國在聯大表決敘利亞問題草案時再投反對票”等相關問題進行解析。董漫遠認為,中國外交在需要維護世界和平的時候,要伸張正義的時候,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此次投出反對票并無私利。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第66屆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了關於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俄羅斯、中國、古巴等國在表決中投了反對票。

    中國此前在安理會表決有關敘利亞問題的草案時,已經兩次動用了否決權,這一次在聯大又投了反對票。對此,董漫遠解析稱,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依據事物原本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嚴肅判斷,不隨風搖擺,也不去看誰的臉色,完全是從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的大局出發。所以中國的外交要伸張正義,要把正義之聲發出來,中國外交在每當要維護世界和平的時候,要伸張正義的時候,那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Reply

  4. 好悲伤。。
    并不是没有选择而成为的勇士。而是选择勇士的路,义无反顾。

    Reply

  5. 还记得大学时第一次新闻摄影课上自己写下的个人发展愿望,现在看看,那个答案正渐行渐远。不管怎样,向Rémi Ochlik学习,向榜样致敬

    Reply

  6. 我之前一直想当一名战地记者,觉得战场上的那种刺激让我血脉贲张,但是随着我年龄的增加,我的勇气越来越少,就像上面说的一样,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谁也不想体验,很多时候你的选择不代表自己,你需要考虑到家人的感受,尤其是日益老去的父母,所以很少有中国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吧。有的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个谁都不认识的孤儿…

    Reply

    • 人一生中会经历很多种战地和战场,并不一定是那种清晰可见的炮火。

      有谁不怕死呢?但你得去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得自己去完成。

      Reply

  7. Last year Libya, and this year Syria. These lands keep on consuming world’s top war photographers. For long I’ve shut myself from reportage of conflicts, disasters and sufferings, believing that the journalistic blood are sacrificed in vain. Yet each time I hear about these sacrifices, I feel some forgotten passion. Deep in my hear somewhere there still lies the dream to be one of them. It is a dream rooted in a desire for adventure and, of course, the noble ideal to make the sufferings seen and heard. I know I might never be able to try it out, therefore these names I respect forever.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