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1,1958,弗兰克在纽约

《纽约时报》lens博客报道,罗伯特弗兰克的几卷底片从《纽约时报》的档案库里被重新挖掘出来——人们一直以为它们再也找不到了。这些拍自1958年纽约街头的照片,忧伤的调子,粗糙的颗粒,带有鲜明的弗兰克的风格,它们并非来自一次正经的报道任务,而是纽约时报营销部门的一个宣传计划。

时任营销部们艺术总监的Louis Silverstein雇佣年轻的罗伯特弗兰克拍这套照片,照片收录在一个细长的小册子里,分发给广告用户,册子的主题是:纽约是……(New York Is )。

第二年,弗兰克的《美国人》在美国也正式出版,这本广告宣传册当下已经成为珍版图书,收藏价格动辄就要几千美金。

Louis Silverstein,这位纽约时报的资深艺术总监,去年十二月去世,罗伯特弗兰克在其葬礼上留言:“他不仅在精神上,同时也在经济上支持我,使得我在纽约的生活得以继续。”在1950年代后期,Louis给了弗兰克不少活儿,对这个只身在纽约闯荡还要养活一家人的年轻人着实是一种帮助。

弗兰克在纽约先是在Harper’s Bazaar 为艺术总监 Alexey Brodovitch工作,随后辞职当自由摄影师给杂志拍照。尽管他颇受Walker Evans和Edward Steichen的赏识,但他经常被《生活》画报拒绝,并且也没能加入Magnum图片社。

2.两个窗帘

很是巧合,有两个摄影事件,其主题都是“Behind the Curtain ”(帘幕背后)

A  瑞士爱丽舍博物馆(  the Musée de l’Elysée) 展览:Behind the Curtain

这个展览里的帘子指的是“快照亭”( Photomaton)的那块小布帘,策展人通过600多幅展品,其中不止是照片,还有绘画和视频作品,透过全世界60位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将快照亭子帘幕后的各种奇思妙想一网打尽。

大概在1920年,巴黎街头有了这种自动拍照的亭子,超现实艺术家对此兴致勃勃,因为机器的书写和被动的消费者,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颇具张力。

很多当代艺术家也用其进行创作 Andy Warhol ,Arnulf Rainer, Thomas Ruff, Cindy Sherman , Gillian Wearing。

展览分成六个部分,现场还有一个真的快照亭可以拍。不过,在iphone时代,你很轻易就可以在这个小方盒子里为自己搭建一个自拍影棚,接下来,就是这个“自我的肖像”如何拍摄的问题了。

Cindy Sherman  自拍照

Andy Warhol

大头贴相簿,个人收藏品

Jan Wenzel  个人作品

B   摄影师 Tomas van Houtryve个人作品:Behind the Curtains

正在进行中的美国摄影年赛(POYi),VII图片社的摄影师Tomas van Houtryve获得了World Understanding 奖,他的作品名字也叫《帘幕背后》

Tomas的作品已经拍摄了八年,主题是拍摄当前世界上的几个共产主义国家的发展现状。这部作品最引人关注的是,它大概是第一个通过众帮的方式筹款拍摄的纪实摄影项目。

去年三月Tomas利用Emphas.is. 作为平台,为自己的拍摄计划募集资金,完成拍摄21世纪共产主义国家的最后一站——老挝,募集到的资金用于旅费,冲印费用。摄影师计划筹到八千八百美金,最后获得了一万美金的支持。

现在Tomos正在利用Emphas.is 继续为自己最近在朝鲜拍摄的专题出版画册筹款。

Comment (1) Writ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