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乡

来自西伯利亚小城Tiksi的Evgenia Arbugaeva,她的故乡覆盖在一片白雪之中,宛若童话王国。在纽约时报的Lens上看到介绍这位摄影师重返故乡拍照的文章,我被文末这句话打动。

“拍完故乡,我的童年也就正式宣告终结。所以,我是多么不愿结束这个项目。”

春节前启动的还乡计划,着实让我手忙脚乱了一阵。现在又到了另一个繁忙且混乱的时节,照片陆续传回来,怎么编辑……怎么展示……,这都让人头疼。但最为难受的是看照片时所感受到的一些情绪,因为那些小城气氛竟然都如此相同,老城破败不堪,新开盘的楼市叫卖声不绝于耳;生活表面望去华丽绚烂,仔细一看,却实在无聊。

我们的童年在哪里?

8岁之前,摄影师Evgenia Arbugaeva生活在西伯利亚酷寒之中,气温在零下六十度,Tiksi是个海港小城,大自然是她无穷无尽的玩耍之地:

“雪是白色的,天空是白色的,风很凛冽,你会被吹到天上仿佛进入外太空。这里找不到任何标志物,没有地平线,没有树木,就是把你倒个个儿,你也不会有丝毫察觉。”

前苏联解体之后,Arbugaeva随父母搬到雅库茨克,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除了严寒一无所有,Arbugaeva说它乏味极了,仿佛火星。

如同所有的小城青年的生活轨迹,摄影师随后到莫斯科读书,然后去纽约,在ICP国际摄影中心学习。现在,她最重要的摄影项目却是返回童年。

但那不是对一个偏远地区的猎奇,她不想拍故乡以及所谓消逝的童年。Arbugaeva试图找寻自己当年所体会到的魔幻般的感觉,在她记忆里萦绕的场景,是否真的存在?

“我很想知道,一些地点是不是我自己造出来的,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不能肯定你的记忆是否可靠,我想要去确认一下。”

第一次回去拍摄,她只得到了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是一个小女孩在扔石头,三个月过后,再次回去,她决定从拍摄小女孩Tania的生活入手,藉此走向自己的童年。她们成了朋友,她住在Tania家里,一起读书,分享自己对小城的观察。

看过这些照片再次回味这句话:“拍完故乡,我的童年也就正式宣告终结。所以,我是多么不愿结束这个项目” ,更是别有一番滋味。而再想到我们的还乡计划,其实那个伤感也在这里,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的童年已经回不去了。

本文编译自Siberian Memories, Warm and Real By JAMES ESTRIN

Comments (13) Write a comment

  1. 很感人的专题,其实让我感动的并非照片,而是她的描述。我想着如果是我来写这个照片的描述的话,是否会这样真实而动情呢?

    Reply

  2. 恩!!!这片才是 应该多展示的 ,温馨,快乐,满足。。。。

    小调子,小事情大格局。。。这次啊是中国摄影最缺少的气质。 [:Automan:]

    Reply

  3. “我很想知道,一些地点是不是我自己造出来的,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不能肯定你的记忆是否可靠,我想要去确认一下。”

    我也总是这样感觉,印象中以前去过我的城市的一些地方,很奇特的地方,后来就再也不知道它们在哪了。。。

    Reply

  4. 我也有。
    月来越觉得一起ii很特殊的自我感受其实自己就是很正常人的一样。。。

    我们都很大同。 [:^^1:]

    Reply

  5. 的确小时候会有一些记忆深刻 埋藏在心底的小地方 儿童时期看来很奇妙的场景 长大了很多东西都乏味了 保持好奇心是最难的

    Reply

  6. 关于顶楼白白的话。

    我想这里好像是说,文字的力量使图片的力量显得黯淡了些(?)。当然这个“黯淡”是相对的,并不是真的。

    我想到的问题是,(在内容相互统一的前提下)文字和图片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互相提携的吗,是否存在互相“削弱”的风险,如何避免等等?作为摄影师,我不想被人说“我的图片很有力量,但我放在旁边的文字的似乎更有力量”。。。图片和文字之间如何配合这似乎是个技术性问题,但我隐约觉得这里有些规律性的东西,不知各位作何想?

    Reply

Leave a Reply to suli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