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张荷赛年度照片

去年曾写了一篇名为《如何阅读照片》的帖子,接着又有《如何阅读绘画》,这篇文章也应算是同一个系列。它们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争论照片的好坏对错,而是试图找到解读照片的不同脉络。

有的照片是用来看的,有的照片是用来读的。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爲得……”

与我而言,今年的荷赛年度照片一眼便望到了头,无任何“可游可居”的意境,它正如斯泰肯在二战后举办的《人类大家庭》的展览,用空泛的人情味儿遮蔽了现实中永不可磨灭的残酷的差异。

但正因为它是如此有影响力的比赛的第一名(强烈建议荷赛取消年度照片的设置,这是上世纪的思维),又隐喻了去年最重要的国际事件:阿拉伯之春。使得这张照片被反复解读,人们阅读照片的心理活动也明明白白地显现出来,以下是我收集的几种解说:

Samuel Aranda, World Press Photo of 2011

一,博客 Visual Culture:为了他人的自由而牺牲

这张照片让很多人联想到西方宗教中的经典形象“圣母怜子图”。Visual Culture是一个探讨视觉文化的博客。作者循着这个宗教象征,对这张照从里到外,做了颇为正面的解读。这也是西方很多主流媒体的解读,认为该照片有油画的氛围,且充满宗教意味。

Giovanni Bellini, Pieta (detail) 图片源自visual culture

Close up of Michelangelo’s Pieta vs. close up of Samuel Aranda’s photograph 图片源自visual Culture

“这张照片的力量部分在于它的简洁。观者看到的是两个拥抱在一起的人物形象,而裸露的男人和蒙着面纱的女人又会让你想到一些对立共生的事实:男人和女人、裸体和遮蔽、干净和肮脏、受伤和没有受伤,以及弱者和庇护者。更为重要的是,两个人都看不到具体的面孔,让照片更具有隐喻,读者不知道他们具体是谁,因此更为关注他们所遭受的巨大的痛苦。如果两个人的面目都能够看清楚,照片就会变得太有具体指向。换句话说,在这里拥抱的两个人的匿名的存在,让这张照片与众不同。第一眼看上去,照片就很容易被理解,因为它激发的情绪是全世界共同的:伤痛造成的身体的痛楚;亲人受伤造成的情感上的痛苦,而最后则是因为死亡带来的巨大的伤害。”

“照片所激发的人们的情绪应该是超越信仰、文化和疆域界限的。照片很容易就被看出,画面里是一个痛苦的人,而另一个则在尝试安慰他。此照片因此是个有力的象征符号,它象征着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转变,一些人揭竿而起进行抗争,对死亡无所畏惧,就是为了让其他人得到自由和解放。”

二,博客BagNewsConscientious :这是一个“Western Press Photo”比赛

这两个博客,前者是一个政治博客,后者则是摄影博客,他们都对把有西方宗教渊源的圣母怜子图放到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对这种硬性的阐释表示无法苟同,认为荷赛的视角过于西方化。

“把这样一个强势的并且完全有悖当地文化的名词灌输到这个场景里,尤其是画面里的两个人都是穆斯林(文化传统截然不同),这是不妥的。”BagNews

“假如你看看荷赛的主要获奖作品,很多照片所表达的意见,都是通过我们这些西方人的视角来看的。当然,摄影师在努力拍到好照片,但是我们在新闻,杂志和网站中看到的照片却总是那些经过精心选择,带有特殊信息的照片。”(Conscientious )

“我们因此进入了一个困境,这些年尤其明显,很多优秀的摄影师,跑到偏远地区去拍照。媒体中也大量是这样的照片。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任何努力——去教育观者理解这些照片,因为这些洪水一般涌来的照片,若要让它们告诉我们更多这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我们需要更多的语境。我们要学习去质询照片,去对我们真正看到的东西进行探寻。”(Conscientious )

三.博客Thoughts of Bohemian: 毫无感情!

该博客作者Paul Melcher是摄影行业的咨询师,他从信息量的角度,认为这张照片太过隐晦,这种象征技法不应该是新闻摄影——这种面向大众的媒介形态理应采取的表达策略。

“单看照片,你根本不知道这张照片里的是谁,在哪里,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拍这张照片。只有再仔细阅读说明你才能有所了解,然后你可能会再回去看这张照片,但即便如此,你仍然很难产生一些联系。最重要的原因是,照片里没有清晰的面孔,这让你很难去理解他们的情感。”

“我们被告知,这张照片被选择出来是因为阿拉伯春天和妇女在其中的地位。是吗?你看到了吗?这就是对照片想得太多了。你总是认为照片后面藏着很多信息的是好照片,这就使得那些隐晦的照片而不是真正的报道摄影被推崇。这张照片,很好看,但是它不是一张好的‘新闻照片’,更合适的说法是,它是一组照片里的一张好照片。”

四, 博客(Notes on) Politics, Theory & Photography :这只是‘我们’这些基督徒的故事

Nachtwey  柬埔寨 TB

W. Eugene Smith. 日本水俣

这也是一个政论博客,作者对这张照片也持批评态度,主要是对照片含混不清的信息和观点做出了质问,以下是其观点的编译:

当评委宣布这张照片得奖,我的感觉不仅仅是“又来了”(这种所谓宗教的象征),如果看看荷赛官方网站的口号: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促进人们理解这个世界。我很想问问,大奖照片究竟如何实现这个使命,至少有三点疑问:

第一,这张照片评委说是为了唤起对“阿拉伯春天”运动的关注,但它却把这样一个公共性的公众广泛参与的政治活动变成了一种私密和个人化的场景。

第二,评委认为照片描述了女性在运动中的角色和地位。这样做当然很好,但是画面里是一个安抚男性的女人,但是那些真正和这场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女性,决策者,组织者,她们在哪里?

第三,这张照片究竟如何能帮助我们理解穆斯林世界复杂的政治?它不仅把政治变成个人的,它还把一个穿着穆斯林的布而卡罩袍的女性比为基督教圣像里的人物。并不存在一个宇宙人类,它只能鼓励西方的人民不要去理解另一个世界的现实和独特性,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看别人的眼光就永远只能是:“我们这些基督徒”

最后,在文章结尾,我想指出,这些对西方人视角太过西方的反思都是由西方人自己做出的。

延伸阅读:新闻?艺术?抑或被使用的照片,2010年度照片评论

Comments (16) Write a comment

  1. 最后,在文章结尾,我想指出,这些对西方人视角太过西方的反思都是由西方人自己做出的。

    这句话,让我有点伤感。

    Reply

  2. 这些话里只有一句,对我来说是易于理解的,就是说它不是好的新闻照片。但我被其他一些问题搞糊涂了:会不会西方人质疑西方人,比东方人质疑西方人,有时更可疑?当那些人说到圣母圣子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在谈论宗教吗?

    Reply

    • 两个好问题!

      “会不会西方人质疑西方人,比东方人质疑西方人,有时更可疑?”我觉得有这个可能,而且有时可能性很大。

      “当那些人说到圣母圣子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在谈论宗教吗?”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这已经是他们解读图片或者其他文化现象的一种特定的“范式”了,必有一种角度是从宗教或者说是基督教或天主教生发出去的。。。

      Reply

  3. 别再说何塞了。。。
    我们能排除真正 何塞韵味的片子的 国内摄影师打包算算也没有几个 。。。

    算了 。。。
    按照各自兴趣按快门就好了 。。。按的一瞬间,爽了 ,ok 了 ,管y 拍的 有用没用呢 。 [:^^2:]

    Reply

    • 嘿嘿,你这个更是高标准:按各自兴趣拍,问题是第一:“各自”在哪里?第二:“兴趣”在哪里?

      Reply

  4. 西方人對這世界的意淫。和查韋斯流汗那張如出一轍。
    都什麼年代了,這些評委鮮少新視角。
    一群西方的猩猩。

    Reply

    • 不同意西方的猩猩的结论 [:Admire:] 大家都是猴子变的。
      我们必须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但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共生。
      就事论事地说,这里引用的这些评论并没有任何敌意和文化入侵的态度,而今年的评委创新性方面还可以了,只是在这样的年代还评选一张最佳照片,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完成的任务。
      说到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影响,那些所谓的藏家和西方艺术买手,他们对中国艺术所持猎奇态度,这些商人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包括摄影的影响,恐怕更直接和恶劣。

      Reply

      • 恩,理解有偏差。任先生說的關鍵是“評選最佳”。
        東西方文化共生我很認可。文化是生態系統啊,不共生就是不遵循自然規律。
        西方總是以為自己最大。他們自以為掌控了文化的潮流和市場,為所欲為。
        我說的猩猩,是說他們在看這個世界的眼光上還是老一套。對猩猩没有不敬的地方。 [:Admire:]

        Reply

        • 呵呵~
          我觉得我自己其实说法也有问题,老动辄西方西方的,说话也比较草率。 [:Bow:]

          Reply

  5. 如果摄影师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用他/她的视觉来解读东方文化事件,也挺有意思呢!

    还有W. Eugene Smith的批评实在没有道理,宏大的叙事一定要用人山人海的画面或者领导人画面么?很多打动人的作品都是叙述大事件对私人生活的影响.

    Reply

  6. 西方人视角太过西方的反思都是由西方人自己做出的,的确荷赛也越来越诺贝尔化了,这种场景如果告诉他们发生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中,看看还能获奖吗?

    Reply

Leave a Reply to sumnny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