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现与未显现的瞬间

一张照片给人展示的现实到底有多片面?答案显而易见。

但我们在媒体中看到的,并不得不去相信的,却只是那一格、一格割裂的瞬间。

黛安阿勃丝的传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当问到她是否在故意歪曲她的拍摄对象时,黛安答道:‘摄影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歪曲……但我无意于歪曲……你必须相当认真地面对你的想法和照相机之间的差异……照相机是个冷冰冰的东西。我尽我所能地让照片与原物保持一致……而诗意、反讽和幻想却已全部植入其中。’”(黛安阿勃丝传 P306页)

我也相信,大多数时候,摄影师都无意于歪曲他们看到的世界,但他们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填补(或者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照相机所之间的沟壑的呢?这一直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

The Image, Deconstructed网站的首页(更多关于此网站的介绍,点这里

今天看到一个特别的网站,由美国几位摄影师和一位图片编辑共同创建,名字非常奇怪:《图像:解构的瞬间》(The Image, Deconstructed, 缩写 TID)。这些人致力于解释照片背后的故事,而且作为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他们比别人更清楚我们最终看到的“那一张照片”究竟是怎样拍到。网站每周更新一次,会访谈不同摄影师,他们并非名人,很多还很年轻,编者请他们谈论的也不是自己的摄影哲学,主要针对一张照片——讲述它拍摄的过程,摄影师如何思考,如何选择。

TID网站首页都是单幅照片,点进去,你看到的是一个关于这张照片诞生前后的细致访谈、摄影师的小样、甚至是照片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比如摄影师Thomas Franklin拍摄的911废墟上美国国旗升起的照片,很快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被以不同方式使用。

以上照片皆来自TID网站

展示照片的网站很多,展示照片背后想法的网站却很稀有,唯一令人遗憾的是,文章都很长,看起来的确有些头疼。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值得“汉化”,中国的摄影圈其实也需要这样一个网站,不要搞观点交锋争论神马的,大家都客观陈述这样就很好。

Comments (10) Write a comment

  1. 还是别汉化了,汉化之后基本没有好东西,一国产化,基本上是车没好车,人没好人,中国能毁灭全世界~一汉化嫁接,加色素加重金属加瘦肉精,出来的基本是怪胎怪物~难啃就难啃吧,管咋的还是块有营养的骨头~呵呵,其实中国急需进口点民主和革命啥的,但是也会被国产化,他奶奶的,还是来颗原子弹好了~ [:Yeah:]

    Reply

  2. 任老师这篇文章的第二段道出我的心声呀。 原来出去拍照也经常想这事:到底看见的和拍出来的是因为哪些因素,而导致二者的视觉感受不一致。放到电脑上再回看时,发现许多现场信息消失的无影无踪……

    难道是尽量多的拍摄(不同取景,不同构图)就是补救的最好办法么?如果当时能把眼睛接收的信息准确的对应到景物上,也许这种做法还有效。但更多的时候却像是扩充照片的基数,提高“命中”的几率。

    任老师对“补救”这个事怎么看? 谢谢 [:Cry:]

    Reply

    • 你的眼睛在看东西的过程中,经历了
      眼见:视觉的生理和心理反映
      脑见:大脑对视觉的控制,你的个人意识和理解对现场的处理
      心见:你的个人感情的掺杂

      你的相机里也有这样一些技术处理
      眼见:相机的镜头所见
      脑见:相机的机械操控
      心见;相机的对图像的记录和处理

      这以上每个步骤的处理都是主观的。所以,从来都不存在一个把看到的东西真确地还原的可能。黛安阿勃丝说话的意思是你要承认这些差距的存在,去理解你要表达什么,然后再去考虑如何透过以上层层的主观选择实现,并不是去“补救”。

      Reply

Leave a Reply to ren yue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