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说你坏

发了周伟的怒江的帖子之后,撞到一个朋友,很直截了当地对我说,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太感性,没有把话说清楚。我们聊了一个下午,我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随后便一直想着要以理性的态度再好好写一篇文章。
其实像我之前那样“倒卖二手信息”挺容易的,而写一些有观点的文章则真的很费劲,而最费劲的是,博客的交流没有语境,没有前因后果,所以我打算动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要弄几万字,呵呵,还是长话短说吧。

(一)
先从我小时候说起好不好。

我不爱跳皮筋,但几乎所有的女孩子都热衷这个游戏,你不玩,就没有朋友,就是异类。因此,我总觉得是我不对。

这种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带来的不快乐,直到我上了大学才得以消解。我看到张爱玲的一句话,原话我忘记了,大概意思是,在喧嚣的人群中如果还能够保持孤独且优雅的姿态,那是很厉害的。

这句话之所以对我触动这么大,是因为我从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尽管每个个体的差异都应该得到肯定,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忍受孤独,更无法在孤独的同时保持优雅。

合群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当我在1416“赞扬”了周伟之后,很多人的反应是“风向变了?”——我想,这也是出自一种本能,我们这样善于捕捉风向,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

(二)
但你们知道我是谁么? 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了解“我是谁”是判断信源可信度的一个重要前提,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一样东西,可以使你不必那么盲目地和我“求同”。

我在新闻学院里学新闻摄影,然后读硕士,留在学校教新闻摄影 。
我曾在新华社实习,曾璜是我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我拍过一个图片故事,讲一个北京男孩在快餐店打工扮大力水手,拍到后来特别累,就没有去拍他晚上去上夜校的照片。我的理由是,那个画面想都能想出来——一个男生坐在教室里,挺没劲。曾老师却很不紧不慢地说:“你永远不知道现实中会发生什么。”其实用浪漫一点的话讲,他的意思就是,现实中充满你无法预知的奇遇。

这些思想根植在我的大脑里,因为专业,因为工作,也因为兴趣,我对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有着更多的了解。这导致我对“事实”有特别的偏爱,在我看来,它们的确永远超乎想象。

(三)
但摄影中事实和艺术的关系,向来纠结不清。

“从1850年开始,摄影领域被分割成两个:科学派和艺术派。艺术派则是绘画的另一种延展,利用绘画的概念完成摄影作品,使其在艺术领域内获得合法地位。当时充满渴望的艺术摄影师们不仅模仿绘画的风格,甚至在主题上都模仿绘画。” ( Jonathan Green )

“  自湿板时代开始,摄影师成功有两个明显的路径,且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是奥斯卡雷兰德(Oscar Gustav Rejlander)和亨利鲁滨逊(Henry Peach Robinson),他们在十九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成名,最著名的作品(雷兰德的人生的两条路,鲁滨逊的消逝)都是通过把一定数量的底片叠加来描绘故事。另一种摄影师则以马修布兰迪(Mathew Brady),阿里克德伽德纳(Alexander Gardner)为代表,他们连同其他很多无名摄影师一同记录了美国内战。这些人没有什么艺术追求,他们的目标就是记录。”   (Edward Weston)

说这些话的人思路都相当清楚。
把摄影作为实用工具,目标是记录和科学的时候,一切相安无事 。但把摄影看做是艺术表达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早期,摄影获得艺术地位的方式是模仿绘画,后来直接摄影出现,完全从摄影的本质特征考虑这种媒介的艺术性,斯特兰德曾经批评画意派摄影师“他们仍旧在犯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利用摄影当作一个通向绘画的捷径,而不是认知摄影独一无二的特质,并且利用这种特色展开工作。”

早期,这两派之间不乏口舌之争,而今天,摄影的艺术地位已经完全被美术馆体系接纳,两种摄影的艺术表达方式都得到承认。

但是在中国,却一直纠结在第一个阶段上——把摄影作为记录现实的工具的时候,就去说事实好了,但我们却时常在这个范畴里讨论艺术。更不要说把第二个问题搞清楚了——摄影怎么就艺术了?

(四)
也许有些人看到上面这个段落会感到困惑。其实你大可以完全不考虑这些问题,因为拍什么,和怎么拍,都是你的自由。相机是个工具,摄影就是一种语言,韧性很大,只要你有话想说,你总会找到说话的方式,根本不用看风向生活。

不过,自由总会遇到体制的壁垒,当你决定要在体制内生存的时候。文章开篇所谈到的合群的问题,就成了一种生存法则。在西方,这种分类如此细腻,从商业到艺术,从报道到纪实,从时尚到公关,每个类别里还有更加细微的差别,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规则、媒介传播渠道、话语权威,大家都能自动找到自己的队伍,从小兵开始混。尽管当下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跨界和融合,基本的规则对于每个人都是心知肚明。

但回到中国,你又会发现,在该自由的地方,我们失去了自由的思考,在不该自由的地方,所有的东西又都混成一团。

(五)
这篇文章真的好长。差点忘记点题。

当我说一个东西好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我说你坏——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在我看来也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这看来简单,但我们的思维却从来不是这样,不喜欢的东西很自然地就跑到对立面。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习惯通过否定别人来肯定自己。我也经常犯这个错误。

究其原因,还是孤独心理作怪。我们对敌人的诅咒其实是想将之消灭或者同化,从最终而得到一种多数人的优越感。

所以,可能我们这些老家伙在嚷嚷喜欢复古,但那并不是说你坏,你该当代的还可以继续当代,该fine art的还fine art,该拍挂历的继续拍挂历,只要你明白自己是谁,明确自己所要的。

不过,你能忍受这种寂寞么?

我说这些,是为了给阅读怒江这个帖子,以及今后我的文章一个语境,我仍然坚持这篇文章中的所有观点,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我发现自己喜欢周伟的作品还有一个原因,他就是一个能够在孤独中保持优雅而没有慌乱的人。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关于第一段,想起朋友博客里的一段话:想到了金庸这个老天真,想到最近很崇拜的张五常,想到很久没有消息的李敖,想到王菲,想到乔丹。在我的概念里,他们都可以被归为一类人:永远没有办法被复制的,国宝级的人物,天才,而且真实。失去了,这个世界就少了很多精彩,多了几分平庸。

    Reply

  2. “拍什么,和怎么拍,都是你的自由。相机是个工具,摄影就是一种语言,韧性很大,只要你有话想说,你总会找到说话的方式,根本不用看风向生活。”

    这是纯粹艺术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张爱玲那种境界的另一个版本,但绝大部分爱好者甚至相当部分的从业者都无法真正做到。所以,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其实挺容易的,因为没有多少人在你自己的世界里和你竞争,“孤独且优雅”让你成功;但是做一个被人们承认的“艺术大师”却很难,因为那是心有旁骛你死我活的角斗场,最后的结果离艺术其实已经挺远了–那是体制内的一种虚伪游戏,而已。

    Reply

  3. 最近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关于这世上能多大程度容纳各种价值观,正如任老师所说的,“不喜欢的东西很自然地就跑到对立面”,以前自然而然觉得自己是错的,大学以后才慢慢觉得自己是对的,于是和别人的争论开始频繁起来,他们想扭正“我的错误的价值观”!我在想这个世界不至于小到容不下我小小的价值观吧。只不过观点不一样而已,为什么大家一定都要旁人和自己的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呢?一个关于孤独,我跟朋友说,我想要合群些,朋友笑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下子解开了我心中的结!
    不只是摄影,无论哪个行业,我觉得做到最深处总能归结到人性,摄影只是一条帮助我们通向做人和了解世界的路径!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一直关注1416教室的原因,任老师,继续加油哦~~

    Reply

  4. 说到最后一点,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人:晋永权
    看过他的傩和出三峡记,觉得很有种安静的力量。

    Reply

  5. 欣赏周伟,又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
    逆光说得对,语境非常重要,这也是你一直以来所强调的。
    建议可以在这篇里加上以前讲语境的文章做个链接。

    Reply

  6. “照片本身会说话”,这一说就懂,但平时绝大多数人都迷失这基本常识,拼命地用言语来阐述。
    不管摄影者摆什么姿态,这其实不重要的,真的不重要的,真正懂摄影的观众只看片子。

    Reply

  7. NB
    我看了都有所收获,这是教人在怎么生存和思考,并非只关乎摄影。

    Reply

  8. “这种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带来的不快乐,直到我上了大学才得以消解。我看到张爱玲的一句话,原话我忘记了,大概意思是,在喧嚣的人群中如果还能够保持孤独且优雅的姿态,那是很厉害的。

    这句话之所以对我触动这么大,是因为我从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尽管每个个体的差异都应该得到肯定,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忍受孤独,更无法在孤独的同时保持优雅。”

    喜欢这些文字! [:Yeah:]

    Reply

  9. 摄影就是一种语言,韧性很大,只要你有话想说,你总会找到说话的方式。

    不过,你能忍受这种寂寞么?

    2句话里的问题 让人无奈!谁能真正忍受那寂寞,除非你的学识让你去制造类似于凡高那样的生活环境。

    Reply

  10. 看了1416这么多年,今天第一次发言
    我们老大说过,其实摄影到最后比的不是什么技术啊,想法啊,摄影到最后就是比谁更能承受寂寞,而最大的问题在寂寞的时候还能优雅.我相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牛人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哈哈
    ps:我喜欢看任老师说话中带点脾气的味道

    Reply

  11. 支持任悦在这两篇文章中的观点。
    现在人们很容易说一个摄影师手法老套,题材老套。这种说法是很“暴力”的,是一种“参赛”思路,“选拔”思路。
    一份摄影是为了那片地方,那里的人,那里的历史,而不是为了在摄影界显牛逼,显另类的。
    等到时间过去,再去看影像,我们真正关心什么,是“现实”,而不是摄影师那点小“私心”。

    Reply

  12. 这篇文章我认为很牛逼!

    尤其最后一句是含金量很高的一个句子。

    我说的是从最后一个逗号开始到最后一个句号结束那22个字。

    Reply

  13. 张爱玲还有一篇题为《自己的文章》不错:

    “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

    任悦老师也写的很实在。

    Reply

  14. 斯特兰德曾经批评画意派摄影师“他们仍旧在犯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利用摄影当作一个通向绘画的捷径,而不是认知摄影独一无二的特质,并且利用这种特色展开工作。” 这就话没有错。从相机的诞生时起,相机对于客观存在之现象立即成像的特性而被认为具有客观记录“真实存在”的实用工具。记录客观存在一直是摄影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存在之根本,也是区别绘画和其他语言介质的本质区别。摄影对于客观存在的依赖性也是摄影从1839出现到现今,摄影作品存在雷同性的根本原因。摄影和绘画作为图像语言,它们就像两个圆,有交合的域,更有其各自相对独立的域。绘画是伴随着人类原始文明远早于文字就出现并且在摄影出现前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摄影在发展初期出现画意派摄影,模仿绘画,其根本在于摄影和绘画都具有对客观存在呈现的能力。摄影比绘画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时效性、经济性的特性,同时也具有呈现“美”的能效。但其艺术之表现能力远不及绘画,绘画可以自由的表现,不受客体的限制,尽其绘其精神所属。摄影获得艺术地位,出现在各大美术馆我个人认为是将摄影放在泛艺术社会文化范畴内,而不是像绘画、音乐等属于纯艺术领域,摄影是跨美学、社会学范畴,其社会学意义远大于美学意义。好的摄影作品会是艺术性(美的表现)和科学性(客观性)之有效统合的作品,并就其摄影语言的本质来说,艺术性是融在其科学性中。

    回到纪实摄影,当我们用纯摄影语言对人类社会进行记录,那判断纪实摄影的好坏的标准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多大程(深)度上从一组作品的画面中呈现出所记录的特定的那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画面的美感是融于其中的。我个人认为摄影应该是内容决定形式。其原因在于你对客体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依赖性。这也是摄影的本质特性。没有内容,谈何形式(绘画则不然,绘画可以脱离客体,形式决定内容)。纯粹的形式美没有意义,是在人类所造之物中来体现其意义……

    近日来就摄影想到的一些今天就先写到此吧

    Reply

  15. 不喜欢跳皮筋的女孩,在课间大家都跳皮筋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有点不同,但是课后可能有同样喜欢玩跳棋的女孩一起下棋,有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过于强化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少关注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点,因为认为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就关闭了一些和外界的通道,而越发孤独了呢?
    因为幼年的成长环境,我和别人的交流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我的话特多,但那并不是沟通的方式,我是相对自闭的。从小就有人说我比较特别,但是我想我如果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能更好的和别人沟通,孤独会少一些。
    当我真的关注别人,对别人有兴趣的时候,是不是会少一些孤独呢?我是关注自己的,但是当我拍摄一些群体的时候,也许是底层或是边缘的人群,在他们的身上感知到自身的时刻,会不会从某种角度医治了我的孤独感,那一刻我看到的是我们拥有的共同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太多的自以为是,我希望能够有反馈系统,让相机帮助我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扩大一点,让我能感受到的更多一点,孤独少一点。
    我喜欢看书,因为它安全,但是没有现实世界和人的接触,和种种受挫,我发现自己其实读不懂书。当我不再拍摄空无一人的场景,因为我从自己的照片,看到自己的孤独,我开始试着拍人,给自己一个和别人接触,了解别人和现实的理由,还好,我在一点点开放,很慢,但是在进行中。可能在别人眼里我的照片不够“摄影”,但那本来对我就不是最重要的。
    我同意任老师说的,我是谁,我要的是什么很重要。否则很混乱。

    Reply

  16. 又来寂寞了。
    我是小时候跳皮筋的男孩子。也属于另类的一种?

    说到耐得住寂寞,我就想起吕楠,想起吴家林。哎,谁让我喜欢这种俗的人的照片呢。

    拍东西,追求艺术和追求方法,其实都没错。这和我们小时候练字一样,总想模仿一个名家,这个体那个体,等你真正写熟悉了,最终写出的,还是你自己的体。因为你熟悉了套路。模仿的痕迹会有,但多数人还是自己的天性,让他表达了出来。摄影也一样,搞神圣了,就不好。

    任老师最近总是不给人面子,上来就把评论没写透彻的东西,加大嗓门给写得透透地,搞得人脸红。结论是,你, [:Automan:] 太坏了。

    Reply

  17. Love this essay, very much.
    In addition to commenting on photography, this article points to an important issue of writing and reading. Exposing one’s own ‘positionality’ of writing and self-flexibility is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amazing. Equally amazing is that we readers tend to forget that every written piece is produced within certain contexts and ‘truly’ objective knowledge is impossible… 🙂
    Thanks.

    Reply

  18. ahh… “self-flexibility” should be “self-reflection”… no Chinese input in this computer… [:Wakeup:]

    Reply

  19. “尽管每个个体的差异都应该得到肯定,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忍受孤独,更无法在孤独的同时保持优雅。”
    “你能忍受这种寂寞么?”

    严重共鸣啊……
    这感觉太强烈了,忘了我要说啥……

    Reply

  20. 关于寂寞的问题,倒是突然想到了王国维三境界之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Reply

Leave a Reply to Aaron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