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好莱坞=?

这个题目有些牵强了,被坏天气折磨,早上起来喉咙发干,口干舌燥,想象力颇为有限。

我的意思是,平面媒体的视觉和电影的视觉碰撞会有怎样的可能?

“好莱坞特刊”(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Hollywood Issue)是《纽约时报杂志》每年一次的规定动作,聚焦年度最佳电影演员,拍摄系列肖像。

为电影明星拍摄肖像,如何得到富有戏剧性的影像,其中的化学反应,全靠摄影师这个催化剂来实现。寻找合适的摄影师肯定是颇令这本杂志的图片编辑头疼的事儿。不过,《纽约时报杂志》最近刚刚出版的画册《纽约时报周末画报摄影》(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Photographs.”)似乎业内颇受好评,已经充分证明编辑部在视觉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特刊每年都不会让读者失望。

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所邀请的摄影师和作品链接:

事实上,除了2009年的特刊还可以叫做“摄影师”,其他两年的都应该称为“导演”,不过,两位导演却都同时兼任摄影师。

2009年,《纽约时报》邀请马格南摄影师Paolo Pelligrin来拍摄好莱坞明星,一改惯常的在影棚拍摄的方法,以报道摄影的风格将演员还原到生活中,拍摄明星的图片故事,读者在似真似幻的生活现场中寻找演员的行踪,剧场化的生活场景激发读者想象演员的生活与表演的关系。此外,让一位最擅长拍摄战乱和冲突的报道摄影师来拍摄好莱坞秀场,这种跨界,又别有一番意味。

伦敦,演员Robert Downey 在拍摄电影Sherlock Holmes结束后回家。

2010年挪威摄影师Solve Sundsbo 担纲新一期的Hollywood Issue的拍摄。这次编辑部采用了新的方法,在静态中创造动态,演员们都有一小段情景表演,例如拔枪的男人,在压力中挣扎等等。

演员  Tilda Swinton表演一段痛苦且隐忍的情绪

2010年的特刊应该是《纽约时报》好莱坞特刊的一个革新,尽管之前2009年他们已经使用了音频访谈和照片故事相配合的方法,但2010年则一下子跨越到视频。杂志的图片总监Kathy Ryan认为关于这些演员的视觉表达应该是前卫的。

Solve Sundsbo的拍摄,事实上仍然基于静态视觉的表达,因为这些短片并没有任何剪辑,都限于一个场景,黑白的色调和经典的影棚布光,看上去就是让一张照片里的人物发生了表情变化,加上音乐,这种静而动的表达很有张力。

今年最新发布好莱坞特刊继续跨界,请到的摄影师Alex Prager 去年刚刚入选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新摄影师”展览,她自学成才,拍照的灵感来自希区柯克和道格拉斯塞克的影片和时尚摄影,作品色泽艳丽,情绪诡异。她的风格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特刊里,主题是《着魔》(touch of evil),相对于去年的命题表演,有了主题和情节,尽管故事场景仍然是简单的布景,但摄影师的导演职责变得很重要,这是和去年相比最大的变化。

究其本质,《纽约时报》的好莱坞特刊,并非是一个在内容深度上进行挖掘的报道,其根本目的还是为眼球服务,它就是一个要让读者“大开眼界”的报道。不过,它探索了传统报道摄影和时尚摄影的融合,动态和静态视觉表达的融合,富有创造力,对报刊杂志视觉表达方式的拓展颇有启发。

一大早起来就忙活这篇“很好看”文章,扭头一看,今天的北京是个难得的晴天,难不成是昨天的博客在发威,将其召唤回来的?……嘿嘿。

Comments (6) Write a comment

  1. 拜你blog所赐,北京已经晴了好几天了,尽管有点冷,但还是舒服。请继续气场之 [:Yeah:]

    Reply

Leave a Reply to 真是DEAB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