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姆乃依——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

你要看到的这组照片——《怒姆乃依——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是摄影师周伟的纪实摄影作品。

这一次我没有丝毫困惑,它们就是“纪实摄影”。

2005年,我去江苏常州做一个小小的讲座,认识了周伟,那个时候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挂历照片”的追捧者,而那堂课,讲的就是如何结构一个“新颖”的专题——利用时空的对比,并列,反差——这些形式在当时还算新鲜。我总感觉,应该有一些和传统纪实套路不一样的东西,我在荷赛大师班学员的作品中看到一些,比如车祸现场,连续拍十个,还有环境人像组照,等等。

后来,周伟发给我一组照片,是拍现代舞的。我不喜欢,我依稀记得,我的感受是题材陈旧,表现形式陈旧。我把这些感觉回复给了周伟。他似乎没有说什么,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都很少说话。

陆陆续续还是接到一些他的消息,比如,地震时他去了四川。他一直在做自由摄影师。

最近,我又收到了周伟的邮件,写得非常轻描淡写,说是自己有组照片,也许可以在click园地上发出来让大家看看。当时,我并没有打开附件,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我对收到的照片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忙完手里的工作,我下载了周伟的照片。大吃一惊。

这些照片就是就是九十年代我最早开始接触摄影时看到的那些影像。当时人民大学举办过一个图片编辑研讨班,英国图片编辑雅克布森现场指导,摄影师们都在拍这样的故事,黑白风格,故事的内容常常被冠以“最后的什么什么”,大家围在一起辩论的是照片的选择,而标准则是萨尔加多式的,每一张照片的瞬间都要经典。

我并非是一个旧体制的拥趸者。那个时代也有很多问题,摄影师对边缘化题材的关注和压榨,意图明确的“创作目标”,一窝蜂地席卷而来,也让人厌烦。但是,这很快就随着更新,更刺激的形态的出现,随着“新纪实”潮流的涌来,摄影师的关注目标从穷乡僻壤转移到城市,从外在世界转移到所谓内心。同时,我们对这种叙事缓慢,语言过于安静的经典表达方式已经不满足了。

自从写了那篇挂历照片的文章,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纪实摄影究竟是否有所谓的“新形式”?我们为什么那么渴望新形式?和一个摄影师聊天,提到今年荷赛的获奖作品,而我发现,我当年追逐的所谓新颖的荷赛,它所推崇的作品形态和语言上的新鲜,已经走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而且,你还会发现,形态往往也是最容易把握的,甚至可以流水线生产。

我猜想,很多人看到周伟的照片之后,会发出这样的评论:“这照片太像那谁谁的风格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之前我做事情往往要追求和他人的不同,但是现在,这已经不是我所在乎的。我想,也有很多年轻人和我当年一样,拿起相机拍了几下,便感觉没有“新意”,于是放弃。我看过很多这样有始无终的专题,作者放弃的原因就是因为感觉无法超越“大师”。我发现,我们有这样的心态,是受到影像弱点的束缚——它是表象的,很可能会导致浮光掠影的观看。我们太了解照相机,太了解摄影,太了解规则,却反而没有弄懂自己。

我想,周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周伟的照片,没有贴上所谓“周伟”的标签,这可能导致作品因为缺乏辨识度而无法进行品牌推广,风格——这往往是商品社会最迫切的需要。我不知道周伟是否在乎,有一个结局可能会是,他会被忘记,而这些照片将一直存在。

最近很流行一个语汇“gap year”,就是给自己的生命一些喘息,一些缝隙。我的很多朋友也都觉得迫切需要这样一段时间。实话说,我在纽约,很多时候不太出门。呆在小屋子里,想了很多从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变化无穷,对我来说,过去的五年仿佛只过了一天,而我现在却特别希望能够让一天过得像五年那么长。

阅读周伟的照片,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停顿。

我能贴出来的太有限了,请到周伟的网站看更多的照片以及文字说明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这是我这半年看到的最打动人的照片。
    任老师提到的问题,我曾经这样问过朋友:你说,坚持用一种看似老派的拍法,到底会怎么样。
    到底什么东西,能穿透视觉上的新鲜渴望症……

    Reply

  2. 恩,这个剥析的好~~

    周伟,俺们认识,是他拍滴,还是那么平静~~~~ [:Admire:]

    Reply

  3. 昨天追求时尚,今天数落挂历.

    不用怀疑明天依旧牵着你的鼻子走.问题在哪里?

    我告诉你吧:”是今天”

    Reply

  4. 是的,这是最近看到的很棒的一组片。拍照玩的形式毕竟只是小把戏,而且把戏好学。照片的内容和后面隐藏的心灵才更重要!! [:Yeah:]

    Reply

  5. to adou:
    我倒觉得明天依旧牵着任悦的鼻子走其实问题却也不大,或者说其实不是被什么东西牵着鼻子走,而是照片本身,类型不是问题,照片,只分好的,很好的,不是很好的,烂的,而不是时尚,挂历,纪实…周伟的照片应该是很好的了,对于任悦的好主要是让她反思,审视自己,这也是专业人员传达给专业人员的秘密吧?谈不上怀疑的吧?
    艺术家总有一颗教化大众的心,愿意”告诉”别人很多事情,可惜别人也经常跟艺术家一样只会坚持自我,并不听劝,能怎么办呢?冷眼看话剧也许是种解脱?

    Reply

  6. 摄影作品首先是为历史的,为人们的,而不是为摄影圈说谁好水不好的。

    Reply

  7. ADOU的意思是不是活在当下,抓住此时此刻所思所感,也用此时此刻的感情思想拍照,而不想过去和未来。例如功夫熊猫。

    Reply

  8. 很好的纪实。
    这些作品选用黑白在气氛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并且更容易控制情绪的表达。
    形式上无疑是最传统的纪实风格,内容也是如此。很多人之所以拍得很挂历,我想还是想要变化这些传统吧。现实带来的困惑,如果这样拍,有第2个摄影师在场,就能拍到“同样”的画面,所以很多人都在思考换一种手段来表现,再加上那句“决定性瞬间”的“误解”,以至于出现很多主动刻意雕琢、戏剧化的镜头,甚至包括摆拍(对主体和非主体)等等手段。似乎不这样就不能成为技术性、决定性、思想性的优秀作品。
    都是大赛惹的祸(概括而言并非是狭义指定是大赛,包括媒体推介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周伟,他这样的拍摄我很喜欢,因为这样最能够接近还原现实,在拍摄过程中真实融入气氛“被动”的互动。就是自己以后回过头来看照片时,能够浮想起的是当时真实的环境和心境,而不会是当时的“冥思苦想”。很多作品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某疯人院系列的作品,可以说技术性很好,但是作为略懂摄影的人来看,看到的只是作品的技术含量,思考更多的是镜头mm、光线角度和画面构图的主辅搭配。作为不懂摄影人所看到的是夸张和怪异的图像、气氛以至于在心理上对此产生莫名的恐惧和厌恶。这可能是拍摄者主要的目的。
    “大赛惹的祸”究其原因,所精选出来的获奖作品,或多或少更注重独特、偶然、奇巧等等形式,虽然有的是组图,但节选出来公示的作品仍然是如此形式,观者很难真正了解整组作品的精髓。如果像周伟这样拍摄,题材的深入和叙事结构、细节的描写会让整组充实而有力。然而,一但以单张形式出现就显得“无所适从”,看了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内容和地点、年代。这就是问题所在。纪实摄影心态变成一种为了形似专题报道达到作品纪实风格跻身摄影前茅,而对某题材画面氛围的表现手段进行某种纪实风格的盲目“山寨”心态;一种是梦想拍到一张决定性瞬间照片而成名的运气心态。
    现在很多人都在“照相”,没有学过,也不懂得摄影,甚至是在用摄像头在照像——“肖像”。他们并不称此为摄影。然而经过摄影训练的人就会考虑更多的元素,似乎是在导演。

    不懂摄影的人很少会叫好,叫好只是他们的感觉。
    我们在对一些照片叫好的时候发自内心的共鸣是什么?
    仔细想过就知道了。

    Reply

  9. 形式美感很重要,但是过大就会影响纪实作品的内容。
    我也拍照片,摄影人都深知道在某种形式美感下内容会蜕变。
    当我极力想要用视角,景别,人物、事件特征来达到某种形式美感的时候,作品中原来的内容有的被改变了。
    例如某个瞬间抓拍的画面定格,并非是画面所看所得的内容。
    例如某个刻意的导演,那就更不用说了。
    在自己回头看照片的时候,有的照片,被蜕变内容的照片真的会令我感到愧疚,有的甚至有种罪恶感。

    Reply

  10. 读通史作柽著的三本书《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美学论文》http://www.ourartnet.com/araarts/arts-Q/q001/q001.a.asp ,他们是一剂灵药,能让你看清“艺术”,如果你把拍照当作“你的艺术”“你的魂”他们同时也是一剂毒药。

    Reply

  11. 很奇怪,怎么风向一下又变回了中国的七八十年代,美国的三四十年代?

    Reply

  12. to T 你的问题在文章中有回答,而且这里也从来没有什么“风向”/我再解释一下,在常州的讲座,主题是“如何拍好一个图片故事”,而不是纪实摄影,那些小技巧都是针对专题和小型图片故事的,但因为它们都是面对现实的报道方式,因此我觉得仍然应该给予批评。

    Reply

  13. 很多人走进所谓的摄影里面来了,结果再也没走出去。于是我们会看到相当相当多的类似的照片,很容易分辨。

    相反很多人其实压根就不屌什么叫摄影,拍了那么一些照片,就成了大师,那些大师是被上面那句话描述的那样的人称为大师的。而那些被称为大师的人或许打心眼里就厌恶或者无视摄影这两个字!

    或许他们想到更多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继续。
    或许他们想到更多的是如何让自己证明自己曾经活过。

    Reply

  14. to 潜游
    艺术类中的美术范畴的介入,其实其过程就是使入和出。
    所谓的入就是学习的阶段到成熟阶段,按部就班的临习描摹,使之技术和对本科目认识的成熟,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规范惯性“思维”。例如摄影,就会被训练的像是带着一副摄影的眼镜看待事物的惯性思维,称之为熟练。
    那么出,就是熟练之后的摆脱,摆脱已经惯性的思维。这个很难有人能做到,况且很多人不能理解。一旦做到了“出”就是真正的找到了方向。这个时期思维不再是摄影这个载体了,而是物象本身了。
    毕加索,齐白石都是如此。
    布列松也是如此,关键的不是他的摄影技术,而是他的艺术,他的思维所获取的物象提升了整体的摄影高度。
    这就是一入一出。
    不学美术实在是弄不好摄影,怎么弄都是在人家的形势下描摹。
    再有,不管是重复还是新鲜的题材,看的不是新鲜,更多的还是表现形式下的内容。
    要不然真的没办法拍了和没办法比赛了,都让人拍绝了!
    就像唐诗宋词,再怎么写也是古人的造词造句,怎么看都像是抄的,总不能把汉语改了吧。
    包括美术界也同样存在过于追求新\奇\特的畸态现象.
    秉承传统研究不断探索出新才是正道,

    Reply

  15. 除了形式感、小情感和种种遗传下来的套路,我们很多时候还是没能深入时间或对象本身。
    看到同事花费一天甚至1-3个小时拍的一组图片做图片故事,很可怕,让人汗流浃背。日报的快餐模式很消磨人,太速成的组照简直就是自杀。
    当下挂历照确实泛滥得不行,估计眼下即将迎接新一轮“流媒体”的泛滥。
    总感觉那最重要的东西像鲶鱼一样经受从我们的指缝间一次次溜走,疲于追逐的“好东西”没来得及时间的考验就都成了过眼云烟,然后,我们再翘首盼着新的“好东西”。

    看了周伟的照片让人开始安静下来,慢慢进入那里的节奏,有一点儿“冷”的感受,像呼吸着雨中的空气,但更体会到自己身体的暖。

    Reply

  16. “题材陈旧,表现形式陈旧“。难道这些作品不是这样的吗?任老师,处于对你的崇敬,我认为你的有些观点是有点太随性了。如果在今天,我们还是照着几十年前的样子在拍照,那还算有什么突破呢,不管怎样,浮躁的当代摄影至少在寻找新的出路。拍的好和花的时间其实不能划成等线。我个人认为这些照片很一般,我们在多多少少的媒体上看过这样的东西,忽然被任老师捧的那么高,实在有点摸不清头脑,可能我们都处在大鱼大肉吃的多了,偶尔尝一下稀饭,感觉特别好。

    Reply

  17. to Moon: 如果你看1416的文章比较多,就会发现,尽管逆光在这里介绍了很多最新的资讯、潮流和观点,但她自始至终秉持着一个观点,或者说是信念,那就是报道、纪实摄影师要回望传统和经典,从中汲取在当下能够帮助我们抵御各种侵蚀和影响以持续前行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朝三暮四追逐风尚。她不断提醒我们,要踏实工作,摈弃浮躁与骄傲,认真思考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发现自我。是的,她所坚持的只是探索、展示这个世界多种方式中的一种,但看多了那些光鲜浮华,才会觉得1416的可贵。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Reply

  18. 题材或者拍摄手法的陈旧有什么关系呢?摄影,看的不是你的手法,而是你拍的内容。现在很多摄影师都太浮躁了。想起上次在汶川,和马格南摄影师patrick zachmann的拍摄。他就是那种很传统的摄影师,拍摄没有任何的花哨,但拍出来的东西真的比较耐看。这里可以看到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UB8/Patrick_wc.html。

    顺便在这里转达喻师傅对任老师的问候,他常提起你啊。他最近过得不错呢。这里是他的近况http://huangshengchun.blshe.com/post/4296/334493

    Reply

  19. to moon,
    1,千万别说“崇敬”,很吓人的字眼,因为你对我,真实的那个家伙,一定会失望,就像你现在这样。
    2,在你感到失望之前,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或者说,每次来这里看东西的时候都可以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为背景——这个家伙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是学新闻摄影的,教新闻摄影的,我喜欢一切新鲜的东西,但是因为我的背景,我所处的环境,我对经典纪实了解更多,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个。
    3,任何时候,你都可以保留你自己的意见。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问题。
    4,我喜欢这组照片,是因为它们让我想起了我的过去,这种山里的生活,是否也是我们从前,从前,从前的状态,那个时候我们如何生活,思考,之后,我们为何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样子。今后呢?这些事实我们了解得越来越少了。而它们就存在那里。你不能用经验去判断,说,它们是陈旧的。事实不能靠经验去触摸,要去看。
    5,把这些照片拿给不懂摄影的人看,或者你可以装作自己不懂摄影,不要看构图,看质感,看色彩,看结构,看故事。

    Reply

  20. 我非常喜欢这组照片,看了心里很宁静——这是作者所记录的这片土地上的信仰呈现出来的力量。我确实感受到了他在照片里传达的这种召唤,他的纪实是无声而有力的。

    Reply

  21. 照片是一样的,看照片的观者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里到不是说谁好谁坏,谁高谁低,我们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之前只是看周伟拍的时尚照片,这组照片或许是不是能看出来一些他的“功力”呢?

    Reply

  22. 个人 很喜欢 5,10,12 。
    我 依旧喜欢带有 灵气+踏实的 图片,单有后者在 目前摄影泛滥的 今天实在不够。
    我更欣赏 各种元素的组合自然唤醒神经的感觉 ,并不是事件,人物本体带动下的“生动”,那就成了 太需要借助外力的“新闻片”了 。
    这里的 10是 最牛的 ! 所有 元素都各就各位了 。 [:Yeah:]

    Reply

  23. Pingback: 1416教室 » 我不是说你坏

  24. Pingback: 1416教室 » 一个糟糕的选择

  25. 不管这些照片在评论者嘴里多么感人,它们也是别人的生活,这是一种文化视觉上的俯视,边远地区的穷人,土人,异人。一种人类学式样的摄影,最差的摄影!

    Reply

Leave a Reply to ryanjill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