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声音+画面的魅力

一般来说,我不看超过10分钟的多媒体作品——早期展开多媒体创作的先驱者们,比如马格南,他们认为3分钟应该是一个最佳片长,超过这个时间,就要考验读者的耐心。所以,当天津《城市快报》的摄影记者杜海发给我他的多媒体作品《小韩村的平安夜》,提到文件比较大,需要20分钟的时间下载,才能够完整顺畅播放,整个片长为十分半,我就开始皱眉头。

但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部片子我很是耐心地看完了,几乎没有走神。事实上,另一个多媒体先锋media storm这几年做的片子时间越来越长,比如他们比较经典的作品《金斯利的穿越》时间长达20分钟。但是,这并非意味着3分钟黄金定律是无效的,你可以挑战读者的注意力,但叙事节奏的把控就变得尤为重要。金斯利的穿越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片子,读者非常关注这位偷渡客的命运,这种心态使得注意力不容易分散。

杜海的这部作品,虽然看似是在纪录仪式的全过程,但他的叙事却不是流水帐,线索很清楚:一个很有意思的开篇(用广播的同期声交代圣诞的背景),教堂外景(摄影师的同期声交代教堂背景),圣诞弥撒的现场,教友分享(故事的高潮),祈祷(平静舒缓的结尾)。这个叙事结构虽然没有大起大落,但是简洁明了,信息明确,故事的高潮部分使得可能已经开始涣散的读者的注意力重新开始集中。

在美国新闻媒介,对于互联网上的影像报道新形态,有两种称呼:多媒体(multimedia,早期也将之称为有声幻灯片)和视频(video),杜海的作品属于前者,主要由静态照片组成,然后配以声音(现场音、解说。。)视频则完全以动态影像为主,但都是很短小的片断。这两年又出现了一些界于两者之间的作品,就是在静态作品中夹杂几段视频。(一般也归在多媒体的类别里)。

照片配声音看似简单,通过影响杂志,我曾经带着学生做过一些多媒体,但是最大的缺陷在声音的采集,音效影响了作品的品质。杜海拍摄小韩村,在声音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的整部作品由声音推动,声音的切入、淡出和衔接都很干净,完全让观者能够沉浸在报道现场——这也是多媒体报道的魅力所在。

但是,声音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元素。一些摄影师认为声音采集可以马马虎虎,另外一些人,则对学习这种新技术无从下手。其实,声音在多媒体创作里,它的地位和影像同等重要。摄影记着着重要突破的就是在这里,从设备,到声音采集方式,一直到后期的混录,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声音给杜海的创作带来不少麻烦,一方面是在现场采集的时候,存在两者之间的配合问题,他提到:“拍照与录音同时进行往往比较困难,但为了后期制作的同时性我又不得右手按动快门左手举着话筒。”这其实不只是杜海的困惑,大多数接触这个领域的摄影师都有同样的感受。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在实践中琢磨。美国msnbc的多媒体记者Andrew Locke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这要看现场情况,也要看个人喜好。我倾向于拍一会儿,等拍到特别好的照片之后,然后录音采访(问题也是根据我的画面有关系的)然后我会再拍一会儿,把一些音频采访中涉及到的有趣的地方,再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当然,你还尽可能多的录一些现场声——这样就可以给视觉内容带来更多的层次。不过,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情况可能要反过来,我通常先编辑音频,然后再把视觉的东西和它们对应起来。音频是讲故事的主线,所以你要先把它确定好

   杜海的另一个问题也是摄影记者普遍困扰的,他发现:“后期制作时很多时候为了更多的保留精彩的背景声音内容就不得不加入过多重复画面的照片,抑或为了加入精彩的瞬间而又不清楚选用哪样的背景音效最为合适,” Andrew Locke也对这个问题有过回答:“假如你要制作有声幻灯片,却不能把音频和照片配合,那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技能。事实上,为自己的有声幻灯片收集素材,就好比去家世界买一些钉子、锤子去盖房子,假如你买的东西尺寸什么都不适合,那麻烦就大了。

  所以,在我看来,杜海这部片子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他为了配合音效,有很多内容重复的照片反复出现,这尤其出现在教堂弥撒的这一部分,他拍了很多孩子的照片,在片子里出现太多次。我想这不是音频的问题,而是在拍摄的时候没有计划好,拍摄的内容失去了多元化并且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看来不止20分钟下载。。
    做好了发布也是个问题 哪位可以推荐一个地方放呢
    我刚做了一个 不是新闻的 30兆 头疼中

    Reply

  2. 我觉得第一次尝试最大的体会是多媒体制作的经验与前期各方面准备太过重要,首先要有完整缜密思路,然后再一步步完成。
    我去的时候没有考虑太清楚整个故事应该怎样去讲,所以录制以及拍摄的东西太过杂乱。这一方面导致后期编辑工作的复杂繁重,另一方面直接导致整个多媒体做出之后太过拖拉。
    不过尝试总是很有趣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找到了不少乐趣。

    Reply

  3. 最初的时候,部门的许多同学几乎是被强迫式的去接受流媒体,但从现在操作了半年的时间来看,大家都基本开始接受,包括一些老记者。我们这些入行较短的新记者也开始尝试与视频记者的合作。

    自己感觉,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Mediastorm所说的音频的采集是相当的重要的。我们曾经尝试边拍照边录音,但这是完全不能的。除了会录入快门的声音外(相当难听和刺耳),还会把不必要的摩擦声也录进去。所以录音与拍照必须是分开的。无论是一个人在工作,还是摄影师与录音师同时在工作,因为总会互相地影响。

    我自己的做法,是先拍到了自己感到满意的画面,然后在掏出录音器,录下1-2分钟的现场音。如果做的是人物访谈,开启录音后把录音器放稳,然后在被访者说话的间隙时按快门,这样快门声音可以在通过后期处理抹掉,或者是认真地访问之后,在拍一组环境肖像,以及一些他其他的画面,以保证在播放其录音时有足够的照片进行轮放。

    这是我的一点点心得。

    Reply

  4. 三更半夜很兴奋地告诉任老师,《宁波日报》这样一份党报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多媒体队伍!推出了自己的数字技术平台,叫做“全媒体”!我周一会过去看看。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